胡博
清人但明倫在《但評聊齋志異》中說:“文忌直,轉則曲。”意思是文章忌諱平鋪直敘,轉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寫敘事性作品有時是需要一點騰挪跌宕的,因為平鋪直敘,羅列過程,那就跟文學無緣了。要使文章轉折跌宕,設置懸念當為首選。
懸念,在古典小說里稱為“扣子”或“關子”,即設置疑團,暫不解答,以喚起讀者“窮根究底”的興趣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懸念的設置一般要有三個環節:一是提出懸而未決的問題,設置謎面,把讀者置于懸念之中。二是利用“懸”而有“念”的心理因素,層層鋪墊,使讀者產生急切求解的心理。三是撥開密布在讀者心頭的疑云,解決矛盾,揭示謎底,讓讀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藝術上的享受。讓我們來看一看《門的懸念》是如何步步設置懸念的。
學校大廳的門被踢破了。(開篇設懸:是誰在踢門?他們為什么要踢門?)
可憐的門。自從安上那天起,幾乎沒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歲的孩子,正是撒歡兒的年齡。用腳開門,用腳關門,早已成了不足為奇的大眾行為。(接著解懸:原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他們正是撒歡兒的年齡,怪不得他們要踢門。)
教導主任為此傷透了腦筋,他曾在門上貼過五花八門的警示語,可是不頂用。他找到校長:干脆,換成鐵門──讓他們去“啃”那鐵家伙吧。校長笑了,說,放心吧,我已經訂做了最堅固的門。很快,破門拆下來,新門裝上去了。(再設懸:校長訂做的是什么樣的門?真的那么堅固嗎?)
新門似乎挺帶人“緣”,裝上以后居然沒挨過一次踢。孩子們走到門口,總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陽光隨著門扉旋轉,燦燦的金色灑了孩子們一身一臉。穿越的時刻,孩子們感覺到了愛與被愛的欣幸。(懸中設懸:新門有什么人“緣”,竟沒挨過一次踢?孩子們走到門口為何總是放慢腳步?)
這道門怎能不堅固──它捧出一分足金的信任,他把一個易碎的夢大膽地交到孩子們的手中,讓他們在美麗的恐懼中學會了珍惜和呵護。(懸而又懸:美麗的恐懼是什么?是什么門能讓孩子們學會珍惜和呵護?)
——這是一道玻璃門。(篇末解懸:原來不過是一道玻璃門!)
設置懸念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標題法。就是利用標題設置疑問,制造懸念。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件事是誰干的》、《媽媽稱職不稱職》——看了這樣的標題,讀者就會急切地往下閱讀。
⒉倒敘法。即把事情的結果或情節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開頭,使讀者產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敘述事件的來龍去脈。如《楊修之死》(義務教育九年級《語文》上冊),作者先寫楊修猜解雞肋令,曹操以“亂我軍心”將之斬首,思賢若渴的曹操僅因這一事就會將聰穎過人的楊修處死嗎?還有何因? 為解這一懸念,文章接著敘述了楊修平時的為人以及他惹來殺身之禍的原因。
⒊誤會法。利用誤會設置懸念,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讀來妙趣橫生。如《劉老師!你要小心一點》開頭寫道:“劉老師!你要小心一點!”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居然有學生恐嚇老師,誰這么大的膽子?讀到最后,我們才發現,原來是班級的一位女生為了提醒老師不要感冒而寫的一張紙條,沒想到引起了大家的誤會。
⒋欲揚先抑法。作者本來要大力贊揚的對象,在文章開始的時候卻貶抑他,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頌揚他。如《丑小鴨》((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下冊))一文,以“抑”筆開端,先寫丑小鴨處處受冷遇、造排擠:兄弟姐妹嫌棄他,連鴨媽媽也嫌他丑,雞啄他、貓攆他、人趕他,獵狗面前也是個“狗不理”…… “抑”筆頻出,層層設“抑”。文章到了結尾部分才把筆墨集中到對丑小鴨美的抒寫上來。
⒌設問法。就是運用設問制造懸念。如《羚羊木雕》(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一文的開頭這樣寫道:“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開頭用媽媽的一句問話造成懸念:什么“羚羊”?媽問這干什么?這樣,一下抓住讀者,引出了故事,以下按事件發展變化的先后順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來龍去脈。這種寫法,要比直接陳述事件的經過更讓人感覺興味無窮。
定格在記憶中的畫面
● 濟南考生
總是忘不了去年那個夏日的中午,天氣驟變,突然下起小雨,但還是酷暑難耐,溫度并沒有因為這雨點而下降。街上幾乎沒有人,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小女孩出現在了大街上。
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坐在門樓里,不經意間,發現了這個小女孩從遠處蹣跚走來。就在她路過我家門口時,我看清楚了,她不過六七歲光景,挎著一筐桃子,似乎要去看望某人。因為沒有打傘,她的臉上和身上都濕淋淋的。
突然,“咕咚”一聲響,小女孩跌倒了,筐子摔出去老遠,里面的桃子也滾了一地。小女孩似乎知道哭是沒有用的,她堅強地爬了起來,然后去撿滾出去的桃子。這是誰家的孩子呀?我怎么不認識!她的父母也太狠心了吧,她還這么小,就放心地讓她獨自外出,還挎著這么重的一筐桃子呢。
就在我思忖的時候,小女孩已經動作麻利地撿完了桃子,繼續往前走。老天也好像故意跟她過不去,在這么短的時間,雨又大了一些。只見她下意識地用另一只手罩住了筐子,想為桃子遮雨呢,可能是她還不知道桃子淋點雨不要緊吧!看來桃子是要送人的。
就這樣,我一直好奇地看著。當她走到一家門口時,停住了,只見一個老奶奶搖著輪椅出來,想必已經等了好久。小女孩先是靠近奶奶親了親,說了幾句話,然后又從筐子里拿出桃子給奶奶吃。
平時,我走這段路僅僅3分鐘,看看手表,小女孩卻足足走了20分鐘。
后來聽媽媽說,她們是剛剛搬來的,說是一家人,其實只有殘疾的奶奶和有腿病的小女孩。爺爺早年去世,父母死于車禍,她生活在一個苦難的家庭里,可小小年紀的她并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除了領取政府發的低保收入,小女孩還一邊上學,一邊照顧奶奶,一邊撿垃圾,支撐著這個殘缺不全的家庭。那天小女孩賣了撿來的瓶瓶罐罐,給奶奶買了她最愛吃的桃子。聽到這些,我的眼睛禁不住有些濕潤了。
中午的一幕又出現在眼前,小女孩很堅強,讓我佩服!相信,風雨之后必定是彩虹。
【點評】
我們在寫作中常常疏于懸念的設置,作文顯得平直松散,缺乏匠心,本文在設置懸念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小女孩要去看望誰?她是誰家的孩子?她的父母為什么這么狠心,竟然讓她一個人獨自外出,還挎這么重的一筐桃子?老奶奶怎么一個人搖著輪椅出來了?她的家人呢?老奶奶和小女孩什么關系?。本文就是這樣通過層層設置懸念的方法,使情節一環扣一環,吸引著讀者帶著濃厚的興趣一口氣把全文看完。巧置懸念,讓本文起伏有致,尺水興波,產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