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東營市海洋與漁業局 山東 東營 257091)
建設現代漁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漁業、不斷發展漁業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漁業發展方式、促進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建設現代漁業實質上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過程,不同時期賦予不同的目標任務。“生態環境和諧、產業結構合理、設施裝備先進、產品質量安全、比較效益顯著、漁民增收持續”應該是現代漁業建設的長遠目標。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推進現代漁業建設途徑,朝著這一長遠目標進行不懈努力。
漁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既是建設現代漁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又是支撐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要把加快建設漁業基礎和提高漁業物質裝備水平作為推進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抓手。一是加大標準漁港建設。標準漁港是現代漁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不僅是漁船停泊和避風的場所,更是現代捕撈和養殖業的后方基地,有條件的漁港還可以建成漁港經濟區,是現代漁業產業集聚的平臺。按照“明確目標,科學建設,強化政策,完善機制,加強領導”的原則,積極創新漁港投資管理機制,多方籌措漁港建設資金,繼續推進標準漁港建設,形成中心漁港為龍頭,一、二級漁港為骨干,三級以下漁港為基礎,天然避風岙口為補充的標準漁港體系。二是強化漁業生產現代裝備設施建設。海洋捕撈業要在嚴格執行漁船“雙控”制度的前提下,打破漁船大型化、鋼質化、現代化就是增強捕撈強度的誤區,正確處理推進漁船更新改造與增加捕撈強度的關系。對于大、中型捕撈漁船,按照“安全、經濟、實用、衛生”的原則,有計劃地實施衛生設施改造。水產養殖業要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原則,繼續推進養殖塘標準化改造和園區化建設,加強良種基地和設施養殖基地建設,提高水產養殖綜合生產能力,真正實現“藏糧于水”的目標。引導水產流通加工企業建設標準廠房和應用先進裝備,提高水產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三是加強漁業管理硬件裝備建設。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支持,繼續推進漁政執法船建設,建設與之配套的漁政船碼頭、違規漁船扣押地點。完善漁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統和防碰撞系統,建設漁港視頻監控系統和漁業行業管理網絡化,提高漁業管理硬件裝備現代化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建設現代漁業中,要突出科技進步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一是加強漁業關鍵技術研發和集成。現代漁業是現代科技支撐的漁業。重點圍繞水產主導品種培育、重大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養殖模式、水生生物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漁業節能減排等,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學研合作,切實解決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搶占現代漁業科技的制高點,服務服從于現代漁業建設。二是加快推進漁業標準化建設。推進標準化是建設現代漁業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證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帶動、漁民參與”的方針,以制標執標、基地建設、產品認證、品牌培育和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建立健全漁業標準化體系,強力推進漁業標準化工作,提高漁業標準化的覆蓋面和覆蓋率。三是加強漁民素質培訓和科技入戶。建設現代漁業離不開人力資本的支撐,離不開高素質現代漁民的培養。以市、縣、鄉三級漁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為重點,深入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漁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力度,加強新型漁民科技培訓,實施漁民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漁民主動創業創新能力,促進漁業從重資源開發向重人力資源開發轉變。四是著力推進現代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產業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漁業科技成果,加快嫁接改造傳統漁業,使其在現代水產養殖業、現代水產加工業等方面實現產業化,培育和壯大深海養殖、設施養殖和海洋藥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材料、新型海洋化工等新興產業和產品,努力提高漁業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建立富有創新和充滿活力的現代漁業經營體制,是推動現代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按照建設現代漁業的要求,把握發展趨向,堅持分類指導方針,穩定和完善漁業基本經營制度,努力構建與漁業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漁業經營機制。一是穩定完善漁業股份合作制。漁業股份合作的經營制度是海洋捕撈業的一種主要經濟組織形式,是當前漁區穩定和漁業發展的基石。要按照“穩定、完善、提高”的方針,加快漁船股份合作制的規范化工作,重塑漁船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二是加快發展和規范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聯結龍頭企業、市場和漁民的重要紐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重要鏈條。要貫徹“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發展,逐步規范”的方針,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進一步規范發展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正確處理好發展和規范的關系,可以在發展中逐步規范,通過規范促進發展。三是繼續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機制。漁業產業化經營是漁區經營體制和機制的重大創新。要大力培育壯大漁業龍頭企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發展“訂單漁業”,建立健全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利益聯結和分享、風險防范機制,使產業化經營在建設現代漁業中發揮更重要作用。
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漁業的重要任務。要按照產業演進規律的要求,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提升一產,主攻二產,發展三產,繼續推進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高效漁業、精品漁業、生態漁業為核心,著力構建養殖、捕撈、加工、物流、休閑漁業結構合理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促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建設環境友好型海洋捕撈業。繼續壓縮捕撈強度,開展選擇性捕撈和漁船保鮮技術推廣,減少幼魚、低值漁獲物的比例,以提高捕撈品種的規格和質量來提高捕撈效益,著力構建環境友好型海洋捕撈業。同時,要發揮臺州群眾性漁業異常發達的優勢,采取政府支持、財政貼補、中介搭臺、群眾唱戲的方針,將強大捕撈力量引導到捕撈能力相對有限、漁業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積極穩妥發展遠洋漁業。二是全面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按照“資源節約、生態高效”的要求,鼓勵發展生態養殖、健康養殖,大力發展設施養殖和深海養殖,積極培育區域優勢明顯的特色水產養殖業,做大做強水產養殖精品,提高養殖業集約化水平和整體素質。通過建設一批導向型和創新性的設施養殖項目,在更大范圍和更高水平上推廣應用現代漁業技術,不斷加強和改進漁業的科學管理,率先在水產養殖業上建設起現代漁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水產加工業。要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水產加工業,提高漁業資源的利用率和漁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以品牌化為前提的加工品系列化、多樣化,滿足不同群體消費者的需求,著力轉變過度依賴漁業一產的發展方式。發展水產品加工要在園區化上下功夫。要依托漁港經濟區,通過水產品加工業集中連片開發,發揮集聚效應,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提高綜合加工能力。四是加強水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依照不同的市場需求、產品品種和消費習慣,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管理規范、物流暢通的水產品市場體系,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水產品營銷網絡和快速通道,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和水產品競爭力。五是積極開發漁業的多功能性。要跳出漁業發展漁業,從保護水資源環境和碳匯型漁業出發,積極推動“潔水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觀賞漁業,拓展漁業的新功能。
現代漁業是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之上的漁業,既要發揮市場在配置漁業資源基礎性的作用,又要防止市場失靈,加強政府對漁業的宏觀調控,要突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新漁業管理理念。一是更加關注漁業安全生產。要把保障漁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到建設現代漁業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實船東和船長是漁業安全第一責任人,推進漁業安全社會管理,開展漁民安全教育和宣傳,加強隱患排查和日常監管,充分發揮和開發漁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統的功能,整合相關資源,創新漁業安全管理機制。二是更加關注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作為建設漁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大對初級水產品抽檢和送檢,加大養殖投入品和蝦類保鮮劑的整治,建立水產品原產地標簽制度和漁業水域環境評估機制,實施源頭追溯,確保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三是更加關注水生生物養護事業。按照《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負責任捕撈的要求,統籌發展現代漁業與控制捕撈強度、養護漁業資源的關系,把建設現代漁業建立在生態持續基礎之上。落實“雙控”管理制度,完善漁船管理措施,規范漁船流轉機制,推進船機標準化。制訂漁具漁法準用目錄,優化捕撈作業結構,逐步淘汰對資源和生態破壞嚴重的作業方式,逐步實現捕撈強度與資源的可承載能力相適應。同時要繼續實施伏季休漁、禁漁區制度,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制訂重點漁業資源品種保護目錄,保護重要經濟品種和瀕危水生野生物種的群體和種質資源。完善漁業生態損害補償機制,加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補充生物種群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漁業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這必須要求我們加快建立現代漁業的風險保障體系,同時也是落實漁民權益保障、推進民生事業發展的需要。要根據“大數法則”、“廣覆蓋、低保障”和“政府補貼、社會統籌、漁民合理負擔”的原則,繼續推進政策性漁業保險制度建設,妥善解決漁民社會保障問題,努力化解漁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要按《漁業法》和《物權法》的要求,完善漁業捕撈許可管理和養殖證制度,優先賦予傳統生計漁民擁有長期的捕撈權和養殖權,探索完善漁業水域灘占用補償機制,建立適合國情的漁業權制度。要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建議調整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強公共財政對漁業的投入。正確區分生計漁業和商業漁業,健全漁業產業扶持政策和漁業補貼政策,積極調整投資方向,把漁業補貼真正補助到傳統生計漁民身上,把產業政策真正扶持到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漁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帶動全體漁民致富的現代漁業導向性產業上來,發揮公共財政資金效益和乘數作用,推動漁民民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