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宏杰 楊炳坤
(1.輝南縣水產技術推廣站)(2.長春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魚類應激性疾病是魚類為了抵御對其產生危害的應激因子而產生的非特異性、生理性緊張狀態的生理反應。危害魚類的應激因子主要有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子突變(如水質遭到嚴重破壞、水溫突變、氣候突變、氣壓突變等)、魚體自身免疫力下降以及高密度、起網、分池、運輸等。應激因子超過魚類耐受程度時,就會發生應激性疾病。
根據有關資料報道以及筆者的經驗分析認為,魚類應激性疾病病因是由于魚類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及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不能滿足其正常生活需求,魚體產生的一種生理性的應激反應,表現為魚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生理平衡失調,特別是酸堿平衡、水代謝失調,魚體組織、器官的生長發育失調,某些結構性物質的合成受阻,使魚體出現生理性水腫,表面看魚體較肥,較健壯,其實是魚體細胞外液的增多,體內水潴留,腹腔積水,魚體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的合成受阻,血管的彈性減弱,血管的滲透性增大,某些部位微血管破裂,而出現出血癥狀。下面將可能導致魚類應激性疾病的應激因子介紹一下。
1.1 養魚水環境的急劇惡化
1.1.1 水體氨氮過高,水質惡化 由于高密度精養漁業的迅猛發展,以及近幾年來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使養魚水質極度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氨氮及亞硝酸鹽的含量過高,使水體中氨氮及亞硝酸鹽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水體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亞硝酸鹽將魚體血紅蛋白轉變成亞硝酸鹽血紅蛋白,破壞魚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使紅血球失去與氧結合的功能。水體中未分解的氨可直接引起魚類中毒,因此,過高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會誘發魚類應激性反應。
1.1.2 有毒物質忽然增加 養魚水體中忽然流入大量的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水,致使水體中農藥毒物、重金屬毒物、非金屬無機物或有機物等化學毒物急劇增多,魚類會發生應激性反應,嚴重會發生大批量死魚。
1.1.3 池塘淤泥過厚 魚池多年未進行清淤,池底淤泥越積越厚,使魚類生存環境越來越小,厚厚的淤泥中存在著大量的有機物質,高溫季節大量的有機物質在細菌的作用下,或者在亞硝酸鹽的作用下進行厭氧分解,產生大量的氨,使水環境急劇惡化。
1.2 投喂飼料不當導致的應激性疾病
1.2.1 飼料營養結構不合理,導致應激性疾病的發生。目前飼料廠家繁多,質量檔次各異,促銷手段五花八門,一些養殖戶良莠不分,受騙于偽劣飼料,飼料的營養成份不能滿足魚類生長需求或者飼料原料質量不合格,致使魚類生長所需的營養缺乏,引起魚類生理機能紊亂,發生應激性反應。
1.2.2 片面追求生長速度,使魚體抵抗力低下。為了加快生長速度,降低餌料系數,飼料中添加喹乙醇或其他激素類促生長藥物,使魚體生長速度過快,加之放養密度大,魚的活動空間小,魚的活動強度小,魚體得不到鍛煉,抗病力低下,此時受到外界應激因子的刺激就會發病。
病魚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各種養殖品種的魚都有發生,從魚種到成魚階段皆可發生,一般危害主養魚類,尤以成魚為甚。而且生長速度快,體胖的魚患病嚴重。具有發病突然的特點。病魚出現出血癥狀,身體不同部位會出現出血斑點,嚴重的病魚鰓絲大量出血,染紅水體,體表粘液減少,有粗糙感,肛門紅腫,腸道出血,肝、脾淤血腫大,一些出血癥狀與細菌出血性敗血病的癥狀相同。魚類細菌出血性敗血病屬于病原性疾病,應激性疾病屬于非病原性疾病,通過細菌的分離可加以鑒別。
3.1 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最好定期潑灑生石灰漿改良水質,對預防魚類應激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3.2 池塘淤泥過厚,要及時清淤。
3.3 投喂配合飼料的精養魚塘,要注意飼料配方的營養平衡,飼料原料要保證質量,飼料添加劑的比例要合理,反對使用喹乙醇或其他激素類促生長藥物。
3.4 養魚池要避免流入農業、工業以及生活污水污染養魚水環境。
3.5 要避免水溫突變,尤其是冬季冰封期間。
3.6 要注意觀察,發現有此病發生跡象,要及時查找原因,或改善水質環境,或調整飼料配方。
隨著高密度精養漁業的發展,魚類應激性疾病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且該病具有發病急,死亡率高的特點,即使通過挽救魚體能夠恢復,但其生長發育緩慢,抗病能力下降,嚴重影響漁業生產。由于此病發生的癥狀與細菌出血性敗血病相類似,因此,很容易造成誤診,應引起養殖者的高度重視,避免濫用藥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