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志炎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安全環保處處長
發展是第一要務,安全是第一責任。如何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有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始終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多次要求“不要帶血的GDP”。這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揭示了群眾路線的本質特征,為安全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地勘行業如何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是地勘行業全體干部職工的使命和責任。本文就加強應急管理,促進地勘行業安全發展談幾點認識。
探富礦踏遍祖國東西南北,覓寶藏歷盡神州春夏秋冬。地勘行業一般具有流動性頻繁,野外環境復雜,作業點分散,工作條件艱苦的特點。
地勘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安全生產的特殊性。一是工作地點多在野外,發生事故后主要靠自救和互救,救援力量單薄。二是野外作業環境復雜,突發性事故隱患大量存在。三是臨時工、農民工比例大,人員安全素質較差,管理難度大。四是民營及個體勘探單位增多,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安全投入少。
地勘行業安全的特殊性決定了應急管理的特殊地位。應急管理是地勘行業安全生產的重中之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止之于始萌,絕之于未形。只有把有可能發生的各類事故全面列出,制定相應的針對性極強的應急預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增強救援力量,才能保證地勘行業持續安全發展。
《禮記·中庸》中說道: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總的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安全是目的,預防是核心,治理是措施。從安全哲學的觀點看,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是絕對的,事故是可以預防的。但目前的安全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有效預測和預防所有事故的程度。危險的絕對性和事故隱患存在的長期性,決定了應急管理的必要性。既然生產中不可能杜絕一切事故發生,要保證應急救援系統的正常運行,必須理清三點需要,加強應急管理。
1983年,廣西某地質隊在野外進行鉆探施工,當時正值雨季,但因施工進度滯后,項目組為了追趕進度,還是冒雨作業。結果大雨引起的山洪沖走了5名施工人員和3臺施工用水泵,造成5人死亡的生產安全事故。由于沒有完善的、科學的、針對性強的應急預案,也沒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此次災難沒能幸免。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建議應急救援體系。”同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制定并公布了《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因此,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并組織預案的演練是法律法規的客觀要求。
各級黨委政府對安全生產越來越重視。要求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理念,要有紅線意識,要有擔當精神,要有務實作風,必須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搞好安全生產工作。湖南則強調“不要帶血的GDP”。因此,加強應急管理,是安全生產的現實需要。
地勘行業分散流動、作業環境復雜的特點要求我們更要加強應急管理,構建行之有效的應急救援體系。因此,必須科學制定應急預案,有效實施應急預案演練并適時修訂應急預案。
地勘行業涵蓋核工業、冶金、有色、煤田、建材等系統,各系統又各有自己特有的工作特點和作業環境,面對的安全威脅和隱患類型也會具有自身特點,因而應急預案的編制不盡相同。要編制好適合地勘單位自身特點的應急預案,需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這是編制應急預案的核心原則,所有安全管理工作都是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為核心的。
二是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由于突發事故的應急救援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因此在編制應急預案時需明確應急組織機構,確立單位負責人為總指揮,各有關部門充分履職,切實做到縱向聯動,橫向互動,緊密配合,高效運轉。
三是依靠科學,依法依規的原則。依靠科技進步,改進和完善應急救援器材和物資設備,使之符合行業特點,急需時能有效地派上用場。
四是廣泛覆蓋,針對性強的原則。地勘行業有自身的行業特點和專業特點,也就有自己特有的危險源存在場所和表現形式。因此,要廣泛分析各類危險源,全面覆蓋生產中的方方面面,更要針對自己特有的危險源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應急方案。
五是突出自救,注重實效的原則。地勘行業野外工作地域遼闊、山高溝壑、戈壁浩瀚、氣候惡劣、遠離城鎮、人煙稀少、水源缺乏,使得外部力量很難及時參與救援,只能更多依靠自救。因此,在制定應急預案時,一定要根據這一客觀條件組建野外自救隊伍,使野外作業人員充分發揮自救能力。
應急演練可采取桌面推演、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的形式,三種形式各有特色。
桌面推演:可選在會議室進行。由應急組織的代表和關鍵崗位人員參加,按照應急預案的標準工作程序,討論和推演緊急情況下如何采取應急行動。其特點是,易準備,易開展,投入少。
功能演練:是指對某些應急響應行動進行針對性的演練。其目的是針對應急響應功能,檢驗應急人員和應急體系的策劃和響應能力。其特點是,有針對性的檢驗預案中的重點環節,規模適中,較易開展。
全面演練:是指針對應急預案中的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練。其要求是,盡量逼真,貼近實戰,調用盡可能多的應急人員和應急物資。其特點是,全面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應急組織的協調性,應急隊伍的行動性。規模較大,投入較多。
地勘單位應經常開展桌面推演,適當開展功能演練,一年開展一次全面演練。
應急預案的及時修訂是保證應急預案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措施。《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地方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因此,當地勘單位出現組織指揮體系調整或現場演練發現應急預案漏洞等情況時,則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適時修訂應急預案。
我國的應急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源于2003年“非典”。歷經10多年發展,目前已基本完成對應急管理工作在各個層面的安排和部署,并逐步完善。
之前,地勘單位雖也注重安全生產,但還是發生一些生產安全事故。進入21世紀后,地勘行業逐步建立并完善應急體系。以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為例,2014年,我局根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29639-2013)重新修訂了《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近年來,我局還開展了一系列應急演練。包括我局主辦,302大隊承辦的“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鉆探施工山體滑坡事故應急預案專項演練”、飛碟新材料公司的“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消防演習)”、311大隊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等。通過演練改善了各應急部門、機構和人員之間的協調,增強了野外地勘作業人員面對突發事故應急救援的信心和知識,提高了應急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進一步明確了各自崗位職責,提高了整體應急反應能力。同時,還加強了應急儲備建設。局、隊兩級都加強了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的建設,充實了實施搶險救援行動的工具、設備、器材等物資,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制度,真正做到了有備無患。通過建立健全以應急預案為依據,以應急組織機構為核心、以應急救援隊伍為保障,以應急救援物資為支撐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動態的修訂完善,定期開展應急預案演練等一系列加強應急管理的措施,我局近幾年未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從業人員因工死亡率為零,因工重傷率為零;無我方負主要責任的重傷以上交通事故;無重大生產性火災事故;無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實現了事故死亡人數為零的控制指標,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可見,通過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演練,構建有效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強應急管理,能提升地勘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能力,推動地勘單位安全生產躍上新臺階,促進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