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入”。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
新課程高中物理創新教學突破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注重將物理科學的新成就及其人類文明的影響納入課程,而且還應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要適應素質教育的新形勢,解決學生能力培養問題,唯一的出路便是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創新教育,是指通過系統的創新教學配合一定的訓練,達到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他們創新的思維以及掌握創新方法的目的,最終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物理教學以其自身的特點讓它在具有技術、科學價值的同時,在教育和文化價值中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應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一、在教學設計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眾所周知,在應試的重負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通常都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技能的規范操演和解題的強化訓練來立意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幾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學生傳授應試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傳道、授業、解惑”就被片面地當作傳遞知識、教授技能和幫助學生解決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灌輸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來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個維度來全面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首先,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間題的典型思路等納人教學的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間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人教學內容。
其次,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間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間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過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斷的突破
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再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斷和缺乏根據的。
三、在教學評價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手段,其導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就必須認真研究用考試這一標準來評價物理教學時,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許多考試。主要是針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所進行的單項測量,由于這種考試的瓶別和選拔功能被過分地強化,有時,它甚至成了決定師生命運的唯一指標,這就不可避免地把師生都逼上應試教育的絕路。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崢別與選拔的功能”。而且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評價,還要從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評價;不僅要做終結性評價,還要做過程性評價;不僅有書面考試式的評價,還有動手操作式的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可以由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等等。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是,作為新時代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我們更要有一種創新精神,不斷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真正適應時代和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方曉.物理教學法課程改革的一點嘗試\[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02).
\[2\]鄭偉.高中研究型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