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松明
【摘 要】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聽起來就相當枯燥乏味。對于好新好動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怎樣才能在枯燥乏味的理論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抓住重點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 理論知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2
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教學困境探究
只有真正了解有關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進行有效教學,提升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教學質量。研究教材中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發現其存在以下特點:
1.抽象性和專業性。
理論本身就是抽象的,對于信息技術學科而言亦是如此。比如在學習有關信息的概念時,只是很抽象地告知:以適合于通信、存儲或處理的形式來表示的知識或消息。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其真正含義。其實簡單地說就是:能夠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知識或消息就是信息,一切所獲取的內容就是信息。
2.相似性與關聯性。
在學習計算機的有關硬件知識時,學生會接觸到很多硬件設備,例如CPU、內存、主板、硬盤、光盤驅動器、各種擴展卡、連接線、電源等,它們之間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組成原理圖,介紹它們之間的這些特性,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
3.概括性。
信息技術課程涵蓋的知識面很廣,某些內容在教材中可能只占很少的篇幅,但將之視為專門的知識來講授,就有可能是一本書的內容。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用一兩節課的時間掌握陌生的內容,根本就不可能。
二、多管齊下,去除“枯燥乏味”——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教學策略探究
1.激活教學內容,引發學生“興奮點”。
理論雖然抽象,但如果能用貼近生活或前沿新奇的實例來幫助潤色,鮮活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便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兒童心理學認為,引發小學生好奇心的“興奮點”來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決的問題、聽到了但不能解釋的事物、見到了但對之知之甚少的東西。《計算機病毒》這節課的導入便是用一個貼近生活的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就提出問題:今天老師生病了,反應的癥狀是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頭痛,請學生給老師診斷。在這個例子中,老師選擇了生活化的話題導入病毒,再進一步啟發學生描述遭遇計算機病毒的經歷,緊接著提出研究課題——計算機病毒的防治。盡管是理論學習,但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因為生活化的例子將抽象的課本知識轉為學生密切接觸的生活常識,這對于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有著積極的作用。
2.運用多媒體課件,全方位調動學生感官。
許多老師認為,信息技術課上課件的用處不大,無非是顯示一下標題、任務罷了。其實不然。若用心制作課件,用音樂、視頻、圖片等形式對學生的視聽覺進行全方位的刺激,將對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計算機病毒》這堂課的教學課件,老師為了打發理論課的“枯燥”,特地從網絡上搜集了一堆搞笑圖片,比如在計算機病毒防治環節時出示的各種圖片,學生們看了之后哄堂大笑,但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學生們對如何防治病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豐富教學手段,調節課堂氣氛。
(1)游戲法
所謂的游戲教學法是指寓教學內容于游戲之中,讓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游戲式教學法的特點也就是讓學生們通過娛樂的方式,從而掌握基本知識,以游戲的形式,激發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學習的目的。游戲式教學的娛樂性并不是目的本身,因為游戲式教學不只是讓學生玩得投入,玩得快樂而已,它的根本目的還在于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
(2)競賽法
學生具有好勝心強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整個課堂設計為不同的競技場,讓他們在這些表現舞臺上盡情施展自己閃光的一面。例如在上信息技術六年級(下)《機器人的故事》時,我們就采用了競賽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前老師將學生們分好組,并將學生們平時喜歡的動畫片人物等作為小組的名稱,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是進行互幫互助式的團隊學習,并對獲勝的團隊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效果顯著。
在整節課中,老師還將關于“機器人”的話題設計了一系列生動有意思的活動,如猜一猜、考一考、連一連、搜一搜、理一理、填一填等,配合有趣的實用的課件,在熱烈的競賽氛圍中,學生認識了機器人,走進了機器人,真正體會到了在學中樂、樂中學的無窮樂趣。
4.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以體現學生互相合作進行主動探究為特色,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事實(事例)和問題進行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合作學習中,小組的成員之間是一種相互幫助的關系,每個成員與其他成員之間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每個人對自己和其他成員的學習負有一定的責任。組內的成員具有不同的特點,要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實現所有學生的充分發展。探究學習以問題為中心的,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促進學生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的問題。
在《計算機病毒》這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計算機病毒的概念、特性、危害、診治和預防的知識之后,老師巧妙地設計了小組合作探討制訂《機房管理制度》的環節,出示了“從信息安全和保護角度出發,為學校機房制訂一份管理制度,進而約束大家的行為、給大家的行為一些建議,使人人都當網絡時代的合格公民”的任務。老師抓住時機,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制訂管理制度,讓學生真正成為機房的主人,讓學生有一種主人翁的態度,增強保護機房、管理機房、人人成為網絡時代的合格公民的責任感。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的教學策略可單獨運用,也可組合運用,尋找一個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最重要。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是最終的目的,但是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多管齊下,打破傳統理論知識教學的枯燥與乏味,促進信息技術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掌握理論知識,從而為實踐操作服務。
參考文獻
[1]杜娟娟.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理論課教學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1):28-29.
[2]樊愛學.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講解技巧[J].中學教學參考:2011(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