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貴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把握好作品的主角,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以及寫作特色等,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文學素養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背景 情節 向心力 主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71
現在的初中生有的很喜歡文學作品,尤其是其中的小說作品,更是能夠獲得學生的青睞,但是也有一個現象就是,因為小說作品在我們的初中課文中并不是很多,也很少有教師專門針對學生進行過小說主角的判斷訓練和引導,面對一些比較復雜一點的小說,學生對其主角的判斷也不是很準確。因此,對初中生進行小說主角的判斷引導顯得很有必要。對于以描寫物為主要內容的小說作品的教學,引導學生判斷主角,可以有助于學生切實把握文章的內涵,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思想認識水平,陶冶道德情操。這是在小說作品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關鍵性的一個步驟。
那么,在小說作品的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判斷作品的主角呢?筆者認為應當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一、從寫作背景上判斷作品主角
小說作品是特定的社會生活和你物形象,而且包含著作者在特定社會生活背景(寫作背景)中的思想傾向。在以描寫人物的小說傷口中,作者的思想傾向即贊揚什么,揭露什么,是通過以誰為正面人物,誰為次要人物體現出來的,從作品的字時行間流露出來的。所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助于學生判斷小說作品中的主角。作者的思想傾向也是特定社會生活背景的產物。所以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必須聯系小說作品的寫作背景,結合小說作品所傳達的“信息”來判斷。正如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一冊第十三課的“閱讀提示”中所說的:“時代前景清楚了,作者的感情就容易理解了?!绷私饬诵≌f作品的寫作背景,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把握了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助于判斷和認識小說作品的主角。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作者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此作品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金錢關系。其主要情節是描寫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在這些人物中,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則不難判斷菲利普夫婦與于勒誰是主角。
二、從情節上把握主角
小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的。小說作品的情節有有詳有略,體現作者對主角和次要人物的不同處理方式。對展現主角的主要情節,作者通常是濃墨重彩地描述,諸如對場面的鋪述,對人物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的詳細描寫。對表現次要人物的一般情節,作者運用筆墨則比較簡約,或三言五語,或一筆帶過。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兩種不同的表達方法,體現了作者對主角和次要人物不同的處理方法。引導學生認識這一點,把握對人物與情節描寫的詳略,對人物主次也就不難分辨了。還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作品以人物于勒命題,并圍繞于勒的命運構成了完整的故事,通篇無處不涉及于勒,但是卻很少直接地、特寫式地描寫這個人物;恰恰相反,作者卻以大量的篇幅和筆墨通過語言、行動、神態等方面的描寫,提示菲利普夫婦的心理,刻畫了他們的性格特征,給讀者以強烈的感受、深刻的印象。教學時,引導學生進行這么一番分析、“咀嚼”,對作品的主角則不難判斷了。
三、從向心力判斷主角
從對人物描寫用墨的多少來判斷人物主次,僅是其中一種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能單純用這一種方法,還要引導學生體會全篇描述的向心力來判斷人物的主次。例如《第二次考試》一文,蘇教授這個人物貫穿始終,作者在他身上花的筆墨也是最多。
然而作者寫蘇林教授的目的則在于間接寫陳伊玲,蘇林教授的全部行為和他所起的作用,都是為了表現和突出陳伊玲這個人物形象,贊美年輕一代走又紅又專道路的精神。從全篇描述的向心力,聯系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在傷口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學生則會做出蘇林教授和陳伊玲這兩個人物誰是主角的判斷和結論。事實也確實如此,作者在“關于《第二次考試》的寫作談”中講:“……陳伊玲始終是作品的主角,盡管我同時贊美她和發現她的人?!?/p>
四、判斷作品主角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是文字敘述多的人物未必是主要人物。 文字如《七根火柴》,著墨多的是盧進勇,作為主角的無名戰士卻著墨少。那么,小說為什么要用很多篇幅寫盧進勇呢?有三個作用:一個是通過盧進勇所見所聞所想敘述故事,刻畫無名戰士的形象,實際上起到了線索人物的作用;二是用盧進勇襯托無名戰士,用盧進勇遇到的艱難困苦說明無名戰士的處境惡劣,用盧進勇對火的渴望烘托出無名戰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種的意義和崇高的共產主義品質;三是盧進勇與無名戰士的關系正是紅軍部隊內部的親密無間的革命關系,也正是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礎和動力。小說是圍繞無名戰士展開情節、表達主題的,因此無名戰士才是小說的主角。
二是反面人物也可以是主角。 如《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這個沙皇統治的忠實衛道士,是一條沙皇的走狗。他媚上欺下,見風使舵,是沙皇腐敗統治的產物,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其“變色龍”般的兩面派本質,是沙皇專制政府虛偽和專橫的集中表現。作者用尖銳辛辣的筆觸揭露了這些走狗奴才的丑態和骯臟的靈魂,用以揭示沙皇統治的腐敗黑暗。所以奧楚蔑洛夫是小說的主角。
三是正面人物更宜為主角。在教學小說《窗》時,對主角的看法,學生出現了三種答案:一是不靠窗的病人,二是靠窗的病人,三是兩人均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為,作者是通過對不靠窗子的人的刻畫,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無情這一主題,因此主角是不靠窗子的人;持第二種觀點的人認為,文本的主題是對友愛、善良的歌頌。他們認為靠窗子的人為他人著想、給人以快樂的形象在文中更突出,因此主角是靠窗子的人;持第三種觀點的人認為文本既批判人性的自私,又歌頌人性的善良,因此兩人都是主角。筆者認為,碰到多元主題的小說時,對主角的確定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據此,第二種觀點似更值得稱道,即把不靠窗的人作為反面人物來反襯主角,即靠窗病人的善良、無私。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通過這些方法去判斷,就容易引導學生去把握好作品的主角,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以及寫作特色等,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文學素養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