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香 林詠梅
心肌酶譜、C-反應蛋白、血糖和乳酸檢測對小兒手足口病早期診斷的意義
呂云香 林詠梅
目的 探討手足口病患兒心肌酶譜、C-反應蛋白、空腹血糖和乳糖的變化及早期診斷意義。方法 檢測50例手足口病患兒(觀察組)和40例健康兒童(對照組)心肌酶譜、C-反應蛋白、空腹血糖和乳糖, 并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兒血清α-羥丁酸脫氫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hs-CRP、FPG和乳酸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 心肌酶譜、C-反應蛋白、空腹血糖和乳糖的聯合檢測可為小兒手足口病早期診斷提供臨床依據。
心肌酶譜;C-反應蛋白;血糖;乳酸;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以柯薩奇A組16型與腸道病毒71(EV71)型多見[1], 并常發病于4歲以下兒童, 其癥狀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等, 輕者可自行吸收, 少數重癥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等并發癥, 甚至導致死亡[2]。近年來, 手足口病患兒越來越多, 因此, 早期診斷及治療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檢測50例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譜、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糖(FPG)和乳糖水平, 并與健康兒童進行比較, 為手足口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3年10月本院住院接受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50例作為觀察組, 患兒手、足、口均有米粒樣皰疹, 部分發熱, 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3]。排除先天性心臟病、肝腎疾病和腦炎史等。其中男32例, 女18例;年齡6個月~7歲, 平均(2.3±1.2)歲;病程1~8 d, 平均(3.5±1.4)d。分別選取42例同期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9例, 女13例, 年齡5個月~7歲, 平均(2.6±0.9)歲,兩組患兒的年齡、體質量、營養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患兒于門診當日或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放置到抗凝管采血管中, 對照組兒童空腹抽取靜脈血。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α-羥丁酸脫氫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hs-CRP、FPG和乳酸水平, 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科技股分有限公司提供。心肌酶參考值:CK, 0~200 U/L;CK-MB, 0~24 U/L;乳酸脫氫酶(LDH), 109~245 U/L;α-HBDH, 72~182 U/L。FPG正常參考值為3.89~6.11 mmol/L。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 計量資料(±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肌酶譜測定結果 觀察組及對照組血清α- HBDH、CK、CK-MB、LDH值分別為(183.4±38.4)U/L、(78.3±45.6) U/L、(33.4±2.3)U/L、(230.3±52.4)U/L及(103±39.3)U/L、(59.3±33.5)U/L、(13.4±3.5)U/L、(123.5±34.5)U/L。由結果可看出, 觀察組血清α- HBDH、CK、CK-MB、LDH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
2.2 hs-CRP、FPG和乳酸水平 觀察組及對照組血清hs-CRP 、FPG和乳酸測定值分別為(13.8±5.6)mg/L、(5.4±1.2) mmol/L、(1.9±0.5)mmol/L及(2.5±1.5)mg/L、(4.1±0.6)mmol/L、(1.2±0.3)mmol/L。由結果可看出, 觀察組血清hs-CRP、FPG和乳酸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HFMD是1975年首次在新西蘭發現的一種新型傳染病, 1981年在我國上海首次發現本病。此病發病后1~2 d內出現分布在口腔黏膜處潰瘍性皰疹及四肢末端的水皰樣皮疹, 約1周后自愈, 且愈合后不留痕跡。但重癥及誤診患兒則可出現腦炎、暴發性心肌炎、腦膜炎等并發癥而導致死亡。因此,應及時而準確的診斷手足口病, 并盡早進行適當的干預, 則可以預防大多數并發癥的發生。
目前, 關于HFMD心肌損傷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病毒感染直接作用于心肌, 導致心肌細胞壞死和炎癥細胞反應;②機體免疫反應可加劇心肌細胞的損害。心肌細胞釋放LDH、CK、CK-MB、α- HBDH入血,出現心肌酶升高, 其中LDH、CK等存在于多種機體細胞中,分布較為廣泛, 且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故其靈敏度高但特異性差。CK-MB是心肌特異性同工酶, 在心肌中含量最高,在正常人體血清中含量較少, 心肌細胞受到損傷后, CK-MB釋放入血, 顯示高度特異性[4]。hs-CRP是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不受抗炎藥物和激素等因素的影響, 與急性感染、損傷同步變化, 與FPG同為一種敏感而非特異的診斷指標[5]。本研究觀察組患者血清α- HBDH、CK、CK-MB、LDH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說明手足口病患兒心肌酶譜水平能反應患兒有無心肌損害, 尤其CK變化, 為及時有效的治療提供依據, 預防了心肌炎的發生;而觀察組血清hs-CRP和FP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說明病毒感染后激發炎癥反應,并進一步產生大量FPG, 說明hs-CRP與FPG兩個指標與疾病密切聯系, 應重視hs-CRP及FPG的檢測;雖然, 觀察組乳酸水平高于對照組, 但由于組織在缺氧或灌注改善后, 乳酸會轉化為丙酮酸減少乳酸水平, 因此血乳酸水平應和hs-CRP、FPG水平來共同評價病情。
[1] 伏長青,朱曉玨.心肌酶聯合超敏C-所應蛋白檢測對早期診斷手足口病的臨床意義.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2, 9(8): 959.
[2] 陳在宇,黃獻文.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分析.中國全科醫學, 2011, 14(2): 476-477.
[3]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第6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63.
[4] 韋小莉.手足口病患兒血糖、白細胞計數及血漿hs-CRP檢測及其臨床意義.山東醫藥, 2010, 50(11): 70-71.
[5] 周慧敏.手足中病90例患兒心肌酶及心電圖改變臨床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7, 20(1): 87-88.
266200 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小兒科(呂云香);山東省青島海軍潛艇學院門診部檢驗科(林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