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竣世
23例經皮橈動脈途徑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
李竣世
目的 探究與分析23例經皮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校附屬醫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3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該組患者穿刺成功率高達91.30%, 經穿刺發現多數患者為單只病變及雙只病變, 穿刺效果較好, 未出現1例并發癥,且術后平均臥床時間為(3.2±0.7)h, 住院時間為(2.5±1.1)d。結論 經橈動脈途徑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較好, 穿刺成功率高, 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少,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程度較高, 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推廣于臨床實踐中。
橈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作為臨床上一類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時刻威脅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甚至造成患者出現不同種類的心臟疾病,造成患者的死亡[1]。而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冠心病的方法即為實施選擇性的動脈造影, 此種方法的成功率較高, 并發癥較少,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現本校附屬醫院將此方法開展于臨床實踐中, 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與3000 U的肝素及200 μg的硝酸甘油, 待患者遠端肢體麻木后將150 mm的導絲送入后采用5F共用型導管進行造影[2]。PT-CA冠脈內支架術時, 在此基礎上于術前使用7000 U的肝素, 并選擇合適的股動脈途徑。術后將鞘管迅速拔出, 并將穿刺點進行及時壓迫, 并于無菌紗布將其包扎并給與抗凝治療[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 以均數± 標準差(±s)的形式對數據進行表示, 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共23例, 經橈動脈途徑進行穿刺成功21例,占91.30%, 僅有2例患者行橈動脈穿刺失敗, 占8.70%。結果可見, 該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失敗率, 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行橈動脈穿刺失敗的患者改為股動脈穿刺, 但其中1例患者出現頭臂干嚴重扭曲, 另1例患者行橈動脈迂曲, 均占4.35%, 但CGA或PCI的成功率達100%。穿刺成功的21例中, 共有9例單只病變, 占42.86%, 7例雙支病變, 占33.33%, 4例多支病變, 占19.05%, 其中以單只病變的病例數最多, 其次是雙只病變, 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明顯多于多只病變(P<0.05)。穿刺成功的21例患者中無1例出現腰痛、排尿困難、動靜脈瘺等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0。另外, 該組患者的臥床時間在2~5 h之間, 平均臥床時間為(3.2±0.7)h, 住院時間為1~5 d, 平均住院時間為(2.5±1.1)d。
冠心病作為我國目前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時刻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主要是指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的血管腔阻塞與狹窄, 從而造成心臟部分缺氧、缺血、壞死等疾病, 涉及范圍較廣, 嚴重時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4]。而以往臨床上所采用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主要以股動脈途徑為主, 因其內徑大, 痙攣發生率較低且穿刺及冠狀動脈造影等技術應用較為簡便, 已被廣大臨床工作人員所認可, 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5]。但仍具有以下幾點不足:①在穿刺過程中, 若穿刺部分不準確, 未能進入股動脈, 極易傷及與其并行而走的骨神經而造成動靜脈瘺, 嚴重時易引發腹膜后出血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6]。②在穿刺完畢壓迫穿刺點的過程中, 若操作不當即壓迫方法不正確易造成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加重病情[7]。現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臨床工作人員與患者對穿刺技術的需求越來越高, 現臨床上采用橈動脈穿刺技術逐步替代傳統股動脈穿刺技術,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的該組患者穿刺成功率高達91.30%, 經穿刺發現多數患者為單只病變及雙只病變, 穿刺效果較好, 未出現1例并發癥,且術后平均臥床時間為(3.2±0.7)h, 住院時間為(2.5±1.1)d,與王智彬[8]于2010年的研究結果相符。在研究過程中作者發現橈動脈穿刺途徑具有以下幾類優點:①橈動脈周圍沒有較為重要的神經與血管, 避免了在穿刺過程中易損傷神經及血管的意外發生率, 提升了穿刺的安全性。②因手掌生理結構的特殊性, 為雙重供血, 避免了在穿刺過程中誘發動脈閉塞導致手部缺血的病癥, 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缺血組織與器官[9]。③橈動脈穿刺較為簡便, 可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結束后將動脈鞘管及時拔除給予壓迫固定, 且患者在恢復期間行動較為自動, 增加了康復過程中的舒適性。另外, 此種方法的住院時間較短, 恢復進程較快,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以及經濟負擔。總之, 經橈動脈途徑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較好, 基于上述優點作者發現橈動脈途徑穿刺成功率高, 術后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恢復期間的舒適度較高,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術后恢復時間較短, 住院時間及費用減少, 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推廣于臨床實踐中。
[1] Sakai H, Ikeda S, Harada T, et al. Limitations of successive transradial approach in the same arm:the Japanese experience. Catheter Cardiovasc Iaterv, 2011,5(4):204-208.
[2] 傅向華,馬寧,劉君,等.經橈動脈與股動脈入徑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對比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3,31(8):573-578.
[3] Thiemann DR, Coresh J, Schulman SP, et al. Lack of benefit for intraveneous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are older than 75 year.Circulation, 2010, 101(19): 2239-2246.
[4] 陳國俊,梁明,吳麗英,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溶栓治療的比較.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03, 22(5): 500-501.
[5] 熊龍根,陸東風,劉世明,等.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分析.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 2006, 4(12):920-922.
[6] 丁士芳,劉黎明,張運,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特點及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5, 25(12): 1433-1435.
[7] 李宏偉.經橈動脈途徑冠心病介入治療44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9,9(13):3170-3171.
[8] 王智彬.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醫藥, 2010,5(24):85-86.
[9] 李學奇.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 2004, 12(8):117-118.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3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該組患者均在本院確診, 且為患有嚴重肝腎疾病, 血流動力學較為穩定。其中男16例(69.56%), 女7例(30.43%), 年齡在39~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4±1.9)歲。
1.2 方法 采用橈動脈專用穿刺包, 于搏動最強處的橈動脈為穿刺點, 沿導絲置入5F的動脈鞘管, 推入1%利多卡因
071000 河北大學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