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
30例房顫合并腦栓塞的臨床分析
郭冰
目的 提高臨床上房顫與腦栓塞關系的認識。方法 回顧分析2010~2013年本院30例房顫合并腦栓塞病例(所有病例均不合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用食道超聲探查左心房血栓及左房大小, 用CT對腦梗死部位定位。結果 所有病例多為老年人, 房顫發生時間均在半年以上, 左心房均可見云霧狀血栓, 梗死部位多為顳額頂部, 面積較大。結論 老年人房顫無高血壓、高血糖等中風高危因素, 卻易發生腦栓塞, 臨床上加以重視, 房顫患者早期食道超聲檢測左心房有無血栓、早期抗凝為預防中風關鍵。
房顫;腦栓塞;心房結構重構
1.1 一般資料 30例房顫合并腦栓塞均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風高危因素, 男18例, 女12例, 年齡在55~75歲,平均年齡(65±5)歲, 其中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5例, 擴張性心肌病3例, 冠心病2例, 無甲亢及器質性心臟病20例。房顫發生時間6個月~1年6例, 持續一年以上24例。
1.2 方法 所有30例病例均用食道超聲檢查左心房有無血
栓及左房大小, 用CT對腦梗死部位定位。
所有病例年齡均較大, 平均年齡(65±5)歲, 房顫發生時間均在半年以上, 10例左心房前后徑3.6~4.0 cm, 20例左心房前后徑>4.0 cm, 30例均有左心房血栓, 其中5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合并房顫為左心房云霧狀血栓, 25例無瓣膜病為左心耳血栓;額顳部梗死7例, 額頂部梗死10例, 頂葉并顳葉梗死10例, 小腦及腦干梗死3例, 其中小腦及腦干梗死占10%, 額顳葉梗死占23.3%, 額頂葉并顳葉梗死占66.7%。
隨著年齡增長, 房顫發生呈上升趨勢, 多數老年人房顫無器質性心臟病, 可能為心房肌退行性變, 心肌纖維化, 或三尖瓣峽部折返, 肺靜脈入口異位節律點有關。老年人房顫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風高危因素, 卻易發生腦栓塞,房顫成為影響腦卒中發生率的唯一獨立危險因素[1], 慢性房顫引起左心房電重構與結構重構, 心房部位不規則收縮, 左心房擴大, 血液淤積在左心房形成血栓, 房顫形成血栓與房顫發生時間、左房大小、心功能成正相關, 房顫時間大于半年, 左房內徑大于4.0 cm, 易形成血栓。腔內血栓多與二尖瓣狹窄有關, 而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血栓幾乎都在左心耳內[2]。血栓脫落隨血流入頸內動脈或椎動脈, 由于頸內動脈比椎動脈粗, 加上頸內動脈主干分支少, 進入頸內動脈栓塞發生率高, 約4/5的栓塞系Willis動脈環前部, 多為大腦中動脈主干及分支, 約1/5發生在Willis動脈環后部[3], 腦栓塞病灶周圍側枝循環差, 中央易發生缺血壞死, 易向出血轉化, 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 死亡率高, 神經功能恢復差, 臨床上應加以重視, 房顫患者早期食道超聲檢測左心房有無血栓、早期抗凝為預防中風關鍵。
[1] Wolf PA, Abbott RD, Kannel WB,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 1991, 22(8):983-988.
[2] 馬長生,杜昕,王士雯.心房顫動與腦卒中.中國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雜志, 2001,15(2):75.
[3] 王維治,羅視明.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141.
430400 武漢市新洲區紅十字會醫院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