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林華 張彥彩
(1.規劃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河南 三門峽 472000;2.河南信達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我國建筑工程中,工民建筑所占比例極大,這使得工民建筑的建設狀況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直接掛鉤。目前,有效利用節能施工技術已成為建筑行業的共同認知。建筑節能技術在工民建筑工程的應用順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可持續發展在建筑行業的體現與落實,也是我國能源危機加劇之后的補救措施。因此,工民建筑工程節能要依據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現狀,在現代建筑施工中融入新型的建筑節能技術,為創造節能型建筑行業打好基礎,促進我國節能環保事業的發展。
首先,有利于工民建施工成本的節省。建筑節能技術,以運用新型建筑材料為基礎,達到節約能源消耗的目的。而任何一種新型材料的應用都必須經歷研發這一階段,因此研發新型節能建筑材料成為必然。由于新型建筑材料以節能環保、可持續、可循環為起點,往往比傳統的材料花費低,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在這一條件下,建筑企業若運用建筑節能材料和節能技術,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促進國家優化生態環境以及能源使用的目標,可謂“一箭雙雕”。
其次,有利于提升工民建筑工程的質量。建筑的質量是建筑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保障,建筑企業應該重視建筑質量,將其作為發展的依據。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材料經歷了長時間的考驗,得到大家的認可。目前,節能技術被廣泛的運用于建筑施工中,而節能材料也成為建筑“骨干”。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建筑技術是開展企業各項工作的前提,與其他各個環節緊密相聯。在節能建筑技術的帶動下,建筑施工的各項工作都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近幾年,我國工民建筑中的節能技術雖然得到了發展,但仍然沒有形成體系,有時依然顯得有些盲目。節能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建筑企業,更應該努力探索,促進節能技術在工民建筑中的進一步發展。
節能,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節約能源,也就是最大限度地縮小損耗。建筑設計是建筑施工的基礎,因而科學的節能理念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行業能耗問題。由于建筑設計是建筑施工的基礎,要想做到“節能”這一目標,首先就得將節能理念貫穿于建筑設計中,更新建筑員工的思想意識,再利用科學技術來一步步實現,這也是從根源上降低能耗問題的關鍵。
從理論角度來看,建筑物的體形系數決定建筑物外表面積的多少,合理的建筑節能設計可以幫助建筑物降低體形系數,從而使建筑物的外表面積降低,減少原材料的耗損。鑒于此,在設計時,設計者可以考慮利用矩形平面、矩形組合、立面造型等形式,一方面滿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通過節能的布局設計來減小外表面積,使建筑物在外形美觀、尺寸平衡的基礎上降低能耗。
而從實際設計來看,建筑物外表面凸凹點的多少與建筑物外表面積直接相關,因而對建筑平面凸凹點的控制顯得異常重要。比如,在設計用于居住的建筑時,飄窗、曬臺、以及房間的廚衛開窗都可以增加住房的實用性,讓購買者使用起來更便捷。但是這些設計直接導致凹進平面的增加,從而增加建筑物外表面積,導致了能耗負擔的增加。因而建筑設計必須要考慮到平面凸凹點,將凹凸點和外表面積二者合理地結合起來,設計出實用、美觀、節能的建筑物。
太陽能是利用率較廣的能源之一,在我國的普及率比較高,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技術發展成熟的新能源。太陽能作為無污染的能源,理論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實用性來看,太陽能具有安全、便捷的特點,其操作簡單,安裝與維修都很方便,已逐漸被各行各業利用,如太陽能地暖系統、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路燈等等。
上海世博作為新能源展示與應用的大舞臺,是我國建筑節能技術應用的綜合體現,其中太陽能節能技術在現代建筑中的創新應用更是一大突破。整個世博園區內,太陽能發電能力高達4.5兆瓦,建筑中的太陽節能技術的運用也處處可見,大到世博主題館的屋面裝上了2.8兆瓦的太陽能發光體,上海企業聯合館——“魔方”屋頂上布置的2200平方米的光熱板,小到源自太陽能的LED燈等等,都向世界證明了我國自主研發太陽能的實力,開辟出一條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全新途徑。
保溫墻技術也是建筑節能的具體體現。火力發電廠排放的粉煤灰本來是被當做廢品處理的,如果利用節能技術深入加工這種粉煤灰,就可以將其制成具有節能保溫效果的砌塊,從而產生顯著的節能保溫效果。有效地利用廢舊垃圾,是“變廢為寶”的體現,不僅避免了浪費,還降低環境污染。所以,建筑者要更多地挖掘建筑節能材料,將其大膽地使用于實際中,讓建筑物在竣工之后也能持續節能。
總之,節能技術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堅持節能環保有助于緩解建筑能耗的嚴峻形式,減輕國民經濟的負擔,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節能”這一理念的實施,仍然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與付出。
[1] 文治濤.工民建筑工程中節能施工技術的應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8.
[2] 劉爽,宋益民.淺析工民建筑中節能施工技術[J].民營科技,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