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威 馬宗凱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第三地質大隊,河南 鄭州 450000)
某銅鉬礦位于華克拉通南緣的東秦嶺銅鉬礦帶上,該銅鉬礦帶東起河南省欒川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嵩縣雷門溝,西起陜西省的金堆城地區,并且該銅鉬礦帶具有獨特的成礦地質背景,因此其具有相當豐厚的礦產資源,并且該銅鉬礦帶上產出了上房溝超大型鉬礦床、三道莊等十多個銅鉬礦。
銅鉬礦床的地質背景對礦產的形成和分布狀況具有很大的影響,該礦區主要位于某火山地段,并且經過長期的活動,巖火山斷裂帶分布多期次的超基性巖與中性巖。根據資料顯示,該斷裂具有逆沖性質,向下延伸至軟流層的高角度低阻帶,并且通過電磁資料證實,該地區沿斷裂出現重磁異?,F象,磁場兩側經常出現磁參數矢量變化與錯位滑移的現象。因此,該地區的構造特征為斷裂成帶出現、密集成組,具有很好的韌性剪切帶發育,并且局部常有異常重力梯度帶出現。該礦區的地層表現為:上部巖性為夕線石云母石英片巖夾鈣鎂硅酸鹽角巖透鏡體;下部為黑云角閃巖,由于巖石之間普遍存在擠壓的狀況,因此巖石呈現糜棱演化、碎裂的狀態,并且已經探知淺部貧礦體主要表現為礦圍巖的特征,并且具有混合液巖化特征,偉晶質與長英質團塊發育。該礦區的巖漿巖主要由兩段長約1 589m、寬約231-435m的花崗閃長斑巖體形成,并且在當地呈斷續分布,該地區具有輝綠玢巖、閃長玢巖、石英斑巖等巖脈沿NNE、NE向斷裂充填侵入,并且已經探知的鉬礦化區段被證實為隱伏巖體,局部相變為石英閃長斑巖,以長條狀的形式侵入變質巖中,出露的面積在0.05-0.35km2之間。
2.1 礦區地質特征。根據現場勘查,能夠確定該礦區的地質特征。該地區的礦體產生在圍巖與花崗巖體的內外接觸帶中,并且礦化特征為:礦體呈現層樁,傾向北西,走向55°-67°,并且外部接觸帶中的片理結構與礦體巖石的圍巖有關。該礦區細脈厚度為0.45cm,小脈厚度在08-1.9cm之間變化,并且局部小脈呈團塊狀、透鏡狀、網脈狀以及侵染狀。礦體與圍巖的分界線不明顯,通過化學實驗分析,確定細脈侵染狀表現為黃鐵礦—輝鉬礦—黃銅礦—石英,礦脈厚度1.45-10.89m、長度489m、寬度189m、礦體深埋38-218m,礦石中鉬礦品位在0.028-0.79%之間變化,平均為0.15%;銅品位為0.03-0.098%之間變換,只有極少部分的品位大于0.1%。該地區的銅鉬礦的類型主要是斑巖型銅鉬礦,礦體一般產生與斜長角閃巖以及花崗巖的內部和外部的交匯處,礦石中輝鉬礦表現為細脈侵染狀與侵染狀存在于斜長角閃巖的長英質礦物間隙之間,在內接觸帶中銅鉬礦化體通常產生于花崗巖的內側,細脈侵染狀通常以黃銅礦細脈—黃鐵礦—輝鉬礦—石英—輝鉬礦細脈—石英的形式填充在花崗巖的縫隙之間。容礦圍巖裂縫發育的程度直接決定了礦石等級的高低,因此其也能通過容礦裂縫的發育程度決定礦床規模的大小,巖漿期后或者成礦熔漿含礦熱液有利于礦石的豐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擴大礦床的規模。
2.2 礦石結構與礦物組合。該礦區的礦石構造與結構表現為:礦石構造主要表現為侵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塊狀構造等;其礦石結構主要呈現為壓碎結構、交代結構、鱗片粒狀結構以及自形與半自形結構等。該礦區的礦物組合表現為:礦石礦物組成包含毒砂、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等,特征礦物組合表現為:黑鎢礦+黃銅礦+黃鐵礦+螢石+鉀長石+石英+輝鉬礦,脈石礦物主要以石英、長師為主,以螢石、方解石、陽起石、綠泥石為輔。
2.3 圍巖蝕變。該礦床內部接觸帶中的圍巖蝕變主要包括:高嶺土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鉀化、硅化,其中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鉀化、硅化的發育和成礦具有密切的關系。外接觸帶中的圍巖蝕變主要包括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硅化等,其中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硅化等普遍存在,并且與成礦具有密切的關系。
該地區與中元古代進入被動大陸邊緣裂谷演化階段,在伸展結構背景中出現以陸相為主的熊耳群火山巖系,巖漿來源于上地幔以及下地殼,并且是在地殼重熔中形成的,經過硫同位素法驗證,礦石的硫主要來源于斑巖體。由于礦床中的銅鉬礦帶位山西境內的西洋河群,并且由于旋轉構造作用帶,由南向北的巨大垂向壓力作用與銅鉬礦床區,富含銅鉬元素的地殼開始重熔,推動銅鉬巖漿定位和上侵,最終形成銅鉬斑巖體。
該礦床位于某火山巖地帶北段,淺成侵入巖發育、次火山巖、中生代火山巖,并且三者交匯于三條斷裂處,很容易形成礦產。其找礦潛力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其一,淺成,早期中性火山演化淺成侵入,形成了該礦床的鉬、銅礦,第二期酸性次火山巖中石英斑巖火山淺入與銅、銀礦具有密切的關系,并且超淺成侵入的雜巖體中通常含有Ag、Zn、Pb、Cu等多種金屬礦場的成礦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二,該地區是某火山盆地中斷陷與隆起部位的交匯處,淺成次火山巖體上部、放射狀裂隙系統、火山穹窿構造邊緣環狀、巖體接觸火山機構等,都是礦產分布的主要場所;其三,該地區的礦床的火山穹窿機構、火山機構控制礦化集中區與礦床的產生,從而形成了行列結點、北西成列、東西成行、北東成帶的分布特點,礦床次級東西、北西、北東向的大斷裂交匯部分控制火山穹窿構造與火山機構的分布;其四,該地區基地地層中含有豐富的Cu、Mo、Ag、Zn等多種元素,并且礦床提供了種類多樣化的成礦物質,并且該地區78%以上的銅礦、鉬礦都分布在其中。
[1] 宋興義,于廣程.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馬鞍山銅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