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騫 田潤平 陳家位 尹然 張小勇 譚曦 于河 谷曉紅
·中醫文化·
“五節育人系統”:中醫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與思考
傅騫 田潤平 陳家位 尹然 張小勇 譚曦 于河 谷曉紅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多年的人文教育實踐中,打破了原有以第一課堂為主的人文教育形式,總結形成了以藝術節、體育節、文化節、生活節、學術節為主體的第二課堂人文素質教育模式,通過對人文素質教育內涵的探討及對制約因素的分析,創造性提出了針對中醫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模式“五節育人系統”。并從教育目標與中醫五行思維的角度闡述了其理論基礎,介紹了學校多年來的工作實踐情況。該人文教育模式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和發展。
中醫藥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 五節育人系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當前素質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1]。高等中醫藥院校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醫藥人文教育更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和社會的需求,改革創新,探索一條人文教育的新途徑,這對中醫藥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理解為包括啟迪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精神、激揚人的意志、規范人的行為,以及維護人的健康等各種學問的總和,即被稱作為“化成天下”的學問,是人類文明的成果與結晶[2]。人文素質教育在世界范圍得到普遍的重視。哈佛大學提出的五條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中,幾乎全部與人文素質有關。劍橋大學則以古老建筑的歷史性和厚重性、劍橋文化的傳承性和濃郁性使青年學者浸染在歷史和文化的染缸之中,形成特有的人文情懷。總體來看,當代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包括對生命本身的深切思考以及個體所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文化氣質、社會修養和行為方式,具體體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道德水平和文化品味,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醫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有哪些特點呢?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中醫藥學具備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古代醫學大家的論述“夫醫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大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大醫精誠”等都是很好的體現。這是中醫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石和瑰寶。
高等中醫藥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以醫學職業道德為核心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識、文化修養等的綜合性教育,它們是從醫者一切素質的基礎,對于人的思想品質、醫道醫術的掌握和運用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3]。中醫教育應將醫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融,實現中醫學生的“全人發展”,培養具有中醫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通過人文素質教育,讓中醫藥大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規劃、學會擔當責任”,考量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與內心中正平和,做有“大氣、文氣、才氣、硬氣、靈氣”的中醫學子,把自己發展成為適合現代科學發展的、具有精湛醫術、崇高醫德和良好醫風的合格人才。
2.1追求短期效應使得知行難一
有了良好的學科文化底蘊,人文素質教育便在中醫藥高校一帆風順嗎?回顧20世紀中國教育發展史,存在著一個以人文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向以專業技術教育為主的現代教育模式的轉變[4]。中醫藥院校的學生雖然接受傳統教育的內容偏多一些,但由于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很多學生把短期成效或技術滿足當作自己的追求目標,忽略長期而精神上的追求。大多數人知道人文精神于為醫者之重要性,但少有人再去花更多時間關注醫學理論源于古典人文精神和宗教的博愛精神,對人文知識的求知欲有所降低。同時注意到,中醫藥院校招收的主要是理科學生,他們的人文基礎不能說根基扎實。
2.2治人者不善自治
在教育中常出現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有的學生重視專業知識的積累,亦勤勉于教室與診室,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較差,一般應用文、病歷書寫乃至論文,內容雜亂無章、文句不通、缺乏規范;有的學生缺乏基本的社會知識、行為規范和人際交往能力,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有的雖勤于醫術,自身卻孱弱多病;更有甚者不會洗衣做飯,連床鋪也整理不好。試問不能自治何以治人?
2.3人文素質教育形式較為單一
高校相繼開設了有關人文和社會科學類的課程。但是,人文教育課程還不夠完善,目前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基礎上,這些課程作為必修課的少,作為選修課的多,學科設置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很少兼顧學生的求知需求。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比重小,學時分配少,與其它類型高校無異。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仍游離于醫學教育之外。人文傳統教育被削弱。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應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目前零敲碎打多,頂層設計少,對第二課堂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效能尚認識不足。
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多年的人文教育實踐中,打破了原有以第一課堂為主的人文教育形式,總結形成了以藝術節、體育節、文化節、生活節、學術節為主體的第二課堂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在師生中影響廣泛,成效顯著。
3.1五節育人系統的理論基礎
五節育人系統是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育目標和中醫五行思想共同演化形成的。它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聚焦于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延展于文化藝術修養和生活管理能力,是全面促進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重要方式。
高等中醫藥院校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對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進而促進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學科能力的提升。中國傳統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無不打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5]。對其本末源流、發展演變的了解,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及經典著作的基礎。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直接關系著人文素質的提升,也是檢驗人文素質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而在當下,藝術教育對于培養陶冶高尚情操、提高人文修養的作用已得到普遍重視。同時,根據學生生活管理能力下降的現狀,學校將生活能力納入提高人文素質范疇。
“五節育人系統”是指以文化人為主線,“五節”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有特色、厚基礎”的學校文化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讓學生怡情易性,提高文化修養。“五節”是十余年來形成的具有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作為中醫藥高等院校,“五節系統”也蘊含著豐富的中醫五行思想。
“五節”的各自特點與中醫理論“五行”的特性不謀而合。“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凡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在季節中,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對應的是春、夏、長夏、秋、冬。在本校“五節”自然形成的過程中,藝術節在春季舉行,體育節在初夏舉行,生活節貫穿于全年側重于夏秋之間,學術節在深秋舉行,文化節在初冬舉行,可以看出,“五節”的藝術節、體育節、生活節、學術節、文化節通過季節與“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相對應。不僅如此,“五節”中藝術的陶冶情操、體育的健康向上、生活的承載容納、學術的創新沉淀、傳統文化的包容含蓄等內涵亦是與“五行”的特性相得益彰。校園文化活動與中醫專業特色的密切結合,有助于提高活動效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2“五節育人系統”的育人實踐
藝術節提升人文修養。藝術節有三大特色:主題緊貼時代旋律,如抓住當年重大歷史事件,以藝術為形式,以育人為目標;形式多樣,尊重藝術自由。搭舞臺不占舞臺,充分調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側重傳統藝術及高雅藝術,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合唱聯盟理事潘明、青年作曲家指揮家韓學周、曲藝表演藝術家張濤、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帆等藝術家作為評委,開展民樂專場、曲藝專場等藝術表演活動。
學術節營造尚學創新氛圍。學術節緊緊把握學術前沿,開展了高水平學術報告、學術交流、學生學術報告、大學生科研課題招標等活動。在學術節的基礎上,形成了全年學生學術活動的格局,以自然年為周期,舉辦創業方案大賽、學生科研課題招標和結題、學生論文大賽以及貫穿全年的系列學術講座等活動,最后以學術節作為全年學術活動的高潮。
文化節纂刻人文烙印,對于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文化節以“大醫國風”為主題,以展示傳統文化為主要形式,使同學們重溫國學經典,體驗華夏文明的精髓,感受大醫大家的品格操守,進一步弘揚中醫藥文化。文化節精巧構思,設計新穎, “傳統文化體驗館”、“傳統文化知識狀元榜”、“經典謄寫大賽”、“中醫藥漢字聽寫大會”等活動反響熱烈。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繁體字和古文古詩,更是身為一個中醫人應承擔的傳承的使命與責任。
生活節修養生活情節。生活文化節由飲食文化節、寢室文化節、教室文化節、生活大講堂、生活實驗室、生活小劇場等活動組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從當下現實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體育節磨礪強健體志。體育節有兩大特色,一是主題鮮明,具有時代性、號召力和感染力等特點,并將體育與文化,運動與精神,人格與團隊緊密結合。二是注重挖掘傳統體育精髓,增加太極拳、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并開展北京中醫藥大學自主設計推廣的“中華健身操”訓練活動,倡導人文關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健身、健心、強志。
五節育人系統作為中醫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具有中醫思維的連貫性及人文教育的實效性,有條件繼續深入研究和堅持下去。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兩個關系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一是五節育人系統與第一課堂教育的關系。五節育人系統的主陣地在第二課堂,但不能因此忽視第一課堂教育。兩者應相互滲透。五節系統的設計應與第一課堂人文教育內容緊密結合,甚至將其中一部分納入到第一課堂教育中。避免兩個課堂相互剝離,過度牽扯學生精力,甚至影響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
二是處理好高水平與參與率的關系。教育工作者有時會出現這樣的困惑,學校重要的活動總是某一小部分人參與,也只有富有經驗的這一小部分人參與,才能保證活動的水平和質量。五節育人系統設計的全面性,正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讓有不同特點與特長的學生參與到多樣的活動中。同時,五節育人系統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式,既不能作秀,也不是表演,理應面向最廣大的學生群體,貼近于最基層的文化水平,在確保參與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整體質量。
當然,五節育人系統只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種嘗試,還需要不斷的研究與發展,尤其在創新形式的實踐與效果評價上需要下大力氣,提高該模式的確定性和可控性。
[1]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S].1999-06-13.
[2]曾釗新,胡粥成,曾崟. 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識的大智慧[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5,1(3):4-6.
[3]郭宏偉,李寶琴,白昱,等.關于加強中醫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4):1-3.
[4]王可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理論思索和教學實踐[J].山東師大學報,2000,45(4):103-105.
[5]李麗,申琪.試論傳統文化在中醫教學中的必要性[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1):163-164.
(本文編輯:秦楠)
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團委(傅騫、陳家位、張小勇、尹然),研究生院(田潤平、譚曦),基礎醫學院(于河、谷曉紅)
傅騫(1984- ),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素質教育及心理健康。E-mail: fq712@sohu.com
谷曉紅(1962- ),女,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溫病學。E-mail:guxh1003@126.com
G64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3.014
2013-10-15)
基金課題: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項目(01006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