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赫 吳栩 李文雄 韋偉標
·學術論壇·
淺談透熱轉氣法治療斑疹的理論內涵
孫赫 吳栩 李文雄 韋偉標
中醫學的“斑疹”,為溫病熱邪深入營血之象。歷代醫家治法各有不同,可大體總結為清營養血法、涼血散血法和透熱轉氣法,其中尤以透熱轉氣法最有效,而透熱轉氣法祛邪又以“透”為關鍵,將其向外延伸,可歸納為宣透法,涼透法,養透法。本文從上述“三透法”結合歷代醫家觀點,試述“透”在透熱轉氣法治療斑疹的理論內涵。
透熱轉氣法; 溫病; 斑疹
斑疹,斑為點大成片,有觸目之形,無礙手之質,壓之不退色;疹為小而瑣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撫之礙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脫落。正如清·葉香巖在《外感溫熱論》所云:“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陸子賢在其著作《六因條辨》中說:“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可見斑、疹兩者病位、病變深淺有所不同。葉天士曾云“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1]5,亦可知斑疹在氣營兩分各有偏頗。但由于臨床常常兩者并見,故合稱斑疹。
《內經》云:“有諸內必形于諸外。”故溫病過程中出現斑疹,均提示熱邪于內且深入營血。斑多為熱毒熾盛,郁于陽明,胃熱熾盛,內迫血分,灼傷血絡,血從肌肉外溢而致;疹為風熱伏郁于肺,內竄營分,達于肌膚血絡而成。如清·章虛谷說:“斑從肌肉而出屬胃,疹從血絡而出屬肺。”[2]38可見,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別。溫病學家治療斑疹,所謂“麻不厭透”,透法為其主要方法。如柳寶詒說:“邪熱郁于血絡,不得外運,其在于肺……則為疹,在于胃……則為斑。”[1]330正因為斑疹乃血分熱郁而成,故可將其作為血熱外達肌膚意欲外出的標志,亦是醫者把握時機透邪于外的機會。
葉天士在論述了溫病衛氣營血四類證候的病機,傳變規律及治法時提到“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治則,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溫病學》[2]188解釋為:是指邪熱入營,治宜清營熱、滋營陰,佐以輕清透泄之品,使營分邪熱透轉到氣分而解的方法。此種定義被廣泛接受和推崇,但參考眾多經典醫籍并結合近代醫家思想,筆者認為此種定義略為局限,透熱轉氣法不能只局限于邪在營(血)分的應用,也有清透衛分或氣分熱邪的作用,既可以予邪出路,又可以當邪在衛分或氣分階段時直接驅邪外出。
2.1淵源與發展
透熱轉氣法最早見于《吳醫匯講》,書中收集了葉天士《溫熱論》云“乍入營分,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后世醫家據此多局限于溫邪初入營分才能透熱轉氣。王孟英將其輯載入《溫熱經緯》后,篇名為《葉香巖外感溫熱篇》,其文改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明確指出只要邪在營分,就可以用透熱轉氣法,將透熱轉氣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整個營分[3]。而近代醫家吳錫璜提出了宣透治法:“治溫熱病雖宜用辛涼解,然慮其寒滯,宣透法仍不可少。”[2]188此拓展了透熱轉氣的應用范疇,強調當以邪之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總以透邪外達為原則。
2.2一枝獨秀
近代溫病大家趙紹琴在臨證中,對“透熱轉氣”之法運用靈活。他認為熱入營分除熱傷營陰表現之外,要辨清有無痰濕、瘀血、停食、停滯等,或疾病治療過程中有無誤補、過用滋膩,或過早使用寒涼藥,導致氣機不暢,妨礙邪熱外達的因素,消除這些因素,使氣機疏通,郁熱透出衛分或氣分而解的方法,就叫“透熱轉氣”[4]。這與清·吳瑭在《溫病條辨·中焦篇》所說的“陽明溫毒發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看法一致。可見,經過歷代醫家大量的臨床實踐,透熱轉氣法的內涵愈發豐富,可以應用的領域也隨其“透”邪思想的多種表現形式而拓展,其所包含的內容則更加多樣。
斑疹一病,為熱邪深入營血,熱邪可為外感風熱、暑濕、濕熱、燥熱等入里灼傷陰液,內竄營分,達于肌膚血絡而發斑疹;也可兼伴有食滯、痰飲、血瘀、濕阻等,這些病理產物又可進一步阻礙氣機,入里化熱,又加重邪熱灼傷血絡,使斑疹的病機更加復雜化,可總結為:熱邪內郁,不能外達則入營,內迫血分,灼傷血絡,血從肌肉外溢而發斑疹。對于此類病癥,清營則恐傷正,養陰則慮助邪,涼血則憂寒凝,需用清熱轉氣之法,更應側重于“透”。清營之前需“有痰治痰、有瘀治瘀、有食去食、有濕阻去濕阻”[5]98-129,以消除病因,透邪外出,方可收效。戴天章曰:“時疫發斑,邪熱出于經脈也,雖不及戰汗,亦有外解之機。”[1]1131總之,溫病的過程中出現斑疹,表明邪熱深入營血,卻又是透邪外出的好時機。綜上而言,筆者認為透熱轉氣法可以歸納為宣透法、涼透法和養透法。
3.1宣透法,從“汗之”解宣透之意
即宣散透邪,用于斑疹溫邪初襲,病位在肺衛。運用芳香輕清宣透之品疏泄腠理,透邪外出,但絕非辛溫發汗,葉天士云“在衛汗之可也”其中“汗之”后世多有誤解,認為其意思是病邪在衛應予發汗解表,殊不知解表乃針對傷于風寒表證而言,而對于溫邪在衛,當以疏衛為主,宣其陽以透邪外出。切不可解表求汗而用辛溫,否則傷津損液,不利病愈。筆者認為,葉天士所云“汗之”乃是治療結果,非治療目的,而是像吳鞠通所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即是取輕清宣透之品滌蕩肺衛之邪,芳香輕清宣透之品使腠理疏泄,透邪外出,郁開熱清,肺能正常宣發肅降,表清里和,營衛通暢,故微汗而愈,才是宣透法本意,重點在透,不在于辛溫而汗,與葉天士“在表初用辛涼輕劑……透風于熱外”中的“輕”、“透”同義。如斑疹表邪較重或初透未足者。癥見發熱頭痛,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方用葛根解肌湯加減,方中蟬蛻、薄荷、牛蒡子輕清宣透,豆豉、荊芥、葛根辛平宣透;亦有銀翹散、桑菊飲、桑杏湯,藥用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竹葉、薄荷清宣疏散以透風熱,用豆豉、荊芥辛散輕宣透邪外達。
3.2涼透法,從“轉氣”探涼透之功
即“透營轉氣”[6],乃清營透邪、涼血透熱之意,是用輕清涼透之品配以清營涼血之藥,使郁閉營血之邪熱透出氣分而解,或使郁熱分散。此法由涼血散血法變化而來,因其著重“透”邪故又有別于涼血散血法。此法常用于邪熱入營,抑或熱邪瘀阻血分,故曰“透營轉氣”。單用寒涼、苦寒之劑降其營血之熱,未免出現寒冰直接包納血熱的生硬現象,造成營血熱無從外出消散,阻斷其“轉氣”的通路,郁伏于體內而斑疹遷延不愈。治療當在涼透法指導下,以清熱涼血之中配以散血透邪之品,達到瘀熱散解而去、血涼熱透之目的。葉天士在《溫熱論》中對熱入營分證的治法明確指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使邪熱有轉出氣分而解之功,正合斑疹所示邪欲外透之機,忌過用寒涼、苦寒之品使涼冰伏邪氣,造成邪伏不解。如清營湯,犀角、玄參與金銀花、連翹、竹葉配伍,清熱涼血配以輕清透熱,宣通氣機,使營熱外達,透出氣分而解;亦如白虎湯中生石膏就有清熱解肌、達熱出表的作用配以犀角、玄參清營涼血之品即成化斑湯,清氣涼血、透斑外出。
3.3養透法,從“邪戀”談養透之用

涼血散血法本屬清營養陰法的一種特殊情況,因溫病醫家應用較廣,故單獨討論。此法多用于溫熱邪氣深入血分,迫血妄行,動血耗血,吐血,便血,或發斑疹等癥,如葉天士所云:“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而此法限于溫病后期血證突出的斑疹。郭謙亨在《溫病述評·溫病辨證施治》中所說“治斑應以清營涼血為主,兼以透斑解毒;在早期斑疹欲出未出之際,忌單純用涼泄的藥物”,提示對于斑疹初期,需將重點放在透邪外出,忌過用寒涼,誠如葉天士所云:“若斑出熱不解者……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又有清代醫家計楠曾曰:“爛喉發癍疹,一遇時感傳染,乘機而發。治之以寒涼之劑,則必至下陷。”[5]106也強調對于時疫斑疹不可用寒涼之品,以免生變。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多因寒則澀而不流以至邪熱遏伏,出現三焦氣機壅滯,陽氣被遏,反易發生昏迷等急重變證。故對于斑疹,雖有營熱內熾,但須慮寒則澀而不流,慎用涼血散血之法,宜著重透邪外出,故透熱轉氣法中涼透法更為妥當。
筆者參考眾多溫病名家思想并結合臨床,現將斑疹的發病過程歸納為兩種情況:一種,邪熱性質較為單純,基本按衛、氣、營、血從外到內傳變,但熱勢較重。這種情況病程較長,待熱邪從肺衛不治,按表里三焦入胸入胃入腸,熱邪日久傷陰更甚,以致熱燔血分外發斑疹。如薛生白在《濕熱病篇》中提到的濕熱證,熱邪充斥表里三焦,常用大劑量犀角、羚羊角、生地黃、玄參等。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到發斑患者可用化斑湯治療,神昏譫語患者可用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等治療,可見此種情況宜用清營養陰之法;另一種,感邪過程較為復雜,由外因(風熱、暑濕、濕熱、燥熱等)夾雜食滯、痰飲、血瘀、濕阻等化熱,抑或邪在肺衛之時,失治誤治,導致氣機壅滯,邪熱迅速入營傷血而發斑疹。這種情況鮮見于醫家論述,其特點是病程較短,病勢急,常常為逆傳。
對于此類病癥,筆者認為,病邪雖已入營但重點在氣分,需用靈活運用“三透法”,透邪外出,即將重點放在消除病因方面,治病求本,方可收效,而非單純清營養陰,反助邪留滯。兩種情況,又以后者多見,且病情緊急,可見在臨床實際情況下,清營養陰法多需配合透熱轉氣法運用。
透熱轉氣法針對斑疹有良好的效果,在于此法“透”字含義甚廣,筆者認為透的目的在于通過因勢利導、引邪外出,達到使邪熱向上向外透達而不至于內陷。“三透法”非屬中醫傳統八法,而是以“透”為指導思想,以靈活結合諸法,已達治病祛邪的目的,所以此法可貫穿于溫病治療的全過程。總之,對于“透”的理解,臨床上須不拘泥于單純辛溫透疹,而更需要對“透”的靈活運用,臨證審病時根據感邪的過程結合邪的來路、成因,詳診細參而制定不同的“透”邪方法,才是透熱轉氣法的精髓所在。透熱轉氣法在斑疹乃至溫病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李順保.溫病學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2]林培正,谷曉紅.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3]孔月晴,王松耀.論“入營猶可透熱轉氣”[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2841-2842.
[4]張仕玉,李增華.趙紹琴調暢氣機的治療思想[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8(14):78.
[5]趙紹琴.趙紹琴溫病講座[M].北京:學院出版社,2008.
[6]季帥,張軍平.透熱轉氣法指導病毒性心肌炎治療探討[J].中醫雜志,2012,53(20):1732-1733.
[7]劉鐵鋼,張望.透邪法在溫病中的臨床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1(35):778-779.
(本文編輯:秦楠)
510405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孫赫(本科生)、吳栩(本科生)、李文雄(本科生)、韋偉標(本科生)]
孫赫(1991- ),2010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醫學。E-mail:365087705@qq.com
R275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4.03.011
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