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春輝
(江蘇省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鎮江212000)
21世紀是一個綜合能力全面體現的時代,時代的發展對高級高職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社會的發展和經濟騰飛的歷程中,高級高職人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特別是高素質的高職人才。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國計算機行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這就更加需要我國高職院校加快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計算機類專業人才,以促進我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然而,高職院校傳統的課程開發模式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忽略了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弱化,這給他們以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造成了障礙。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如何在職業教育改革模式下,針對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進行課程改革,提高計算機課程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面對的重要課題。
高職院校依據專業課程所給出的教學大綱要求,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統一與綜合,形成了統一教學方向的課程模式,這種單一課程模式下的教學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再加上,五年制高職學生多數都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選擇到職業學校就讀,學生素質良莠不齊,能力知識基礎不一,使得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為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而教學,沒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計算機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的學科課程較多。然而在五年制高職計算機課程體系中,卻存在課程相互獨立、自成一體的現象,各課程之間缺乏連貫性,不利于學生計算機技能的培養。譬如《C語言程序設計》與《數據結構》是兩個獨立的課程,在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系中,學生先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再學習《數據結構》。然而五年制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教師反映,學生的C語言程序設計尚存在部分知識點未學,使得學生在學習《數據結構》時難度加大。
五年制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內容復雜繁多,知識內容與時代脫軌,難度過大,脫離了現代高職學生的基礎水平和認知能力,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以專業基礎課程《程序設計基礎與技巧》為例進行分析,該課程內容難度較大,課程知識內容復雜繁多,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適用性不大。
專業項目課程內容過于封閉,造成了理論與實踐之間嚴重脫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強化訓練,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應用技能等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沒有綜合應用計算機軟/硬件知識的環節,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不夠,不能滿足當代企業的發展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計算機行業人才標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式也應跟隨時代變化進行相應的改革。高職院校在開發計算機專業項目課程時,要跳出“教”的禁錮,從總體目標出發,進行學科教育向職業化教育的轉型,以滿足社會對高級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1.1 根據社會需求,合理確定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前提與基礎,知識結構的確定,必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以“必需、夠用”為度,并要求學生具備足夠的發展潛質。因此,高職院校在分析計算機專業課程知識結構時,應首先以社會發展對計算機專業的能力要求為出發點,通過對能力進行分解,分析滿足學生能力發展要求應具備哪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組織,合理確定知識結構,努力體現“三個面向”,即面向計算機專業發展最新潮流、面向計算機專業市場需求、面向計算機專業社會實踐。
2.1.2 以能力要求和知識結構為主線,構建動態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各教學環節的整體設計方案,包括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等的時間分配和次序安排。計算機專業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計劃時,應以本專業能力要求和知識結構為主線,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給學生以明確的思維方向,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所收獲。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引進10門美國著名高職院校卡內基·梅隆大學(CMU)計算機工程專業的課程,通過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課程體系的先進性與及時性,定期召開合作伙伴峰會,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及審閱,保證課程教學體系與專業信息的及時更新,做到因材施教。
隨著各大高職院校的擴招,我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包括高校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等,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必須以社會對高級技術應用型計算機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為受企業青睞的人才。在課程開發方面,學校還可以通過采用工學結合的方式,集中組織學生到實習用人單位、實習基地進行鍛煉,體現“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開發,從而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開發作品中,在開發中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在探索中發現不足并找出解決方法加以完善。借此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習慣、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增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如《網站前臺設計》課程開發中,高職院校可以針對網站前臺設計項目,開發《網站前臺設計項目實踐》課程,通過工學結合形式,組織學生到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中。讓學生參與到企業網站前臺設計開發項目中,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通過綜合實訓,學生以作品設計的形式完成網頁設計與制作,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網站開發能力。
傳統的計算機專業課程考核體系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能力的考核,在實踐技能方面相對弱化,這種課程考核體系難以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開發課程考核新體系,能有效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充分反映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技能。課程考核新體系可以從以下四大方面進行構建:一是以課程考核為主線,全面改革試卷化考核手段,建立開放式、全程化的考核體系,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特別是在實踐環節當中的教學表現進行全面考核,逐步加大日常考核比重。二是突破傳統課程技能考核模式,增添創新能力、溝通能力、項目合作能力的考核內容。三是課程考核內容必須滿足社會企業需要,以適應相關職業技能認證。四是引進國外先進課程考核成功案例,關注相關科學計算機專業課程考核的發展趨勢,適時引進并加以應用實踐,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對計算機技術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技術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必須著力于專業項目課程的開發,開發出更多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學習資源,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計算機技術人才,以適應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發展需要。
[1]俊峰.JavaWeb軟件開發課程體系探索[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7).
[2]連遠鋒,張秀美,李莉.數據結構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1(13).
[3]張海霞.教學做在高職高專《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09).
[4]黃鶯.論軟件行業細分下高職IT教育的專業課程改革[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