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英范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450046)
現象與本質:對犯罪學研究對象的思考
——“犯罪原因說”與“犯罪現象存在論”辨析
翟英范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450046)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在犯罪學研究中究竟是認識事物的本質還是認識事物的現象事關犯罪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問題。“犯罪原因說”是自犯罪學建立以來犯罪學家們透過犯罪現象認識犯罪本質,進而制定犯罪對策的犯罪學說。被稱為科學犯罪學或者新犯罪學的“犯罪現象存在論”通過對犯罪現象的研究發現“犯罪現象的本質、產生、存在形態、發展和變化規律等”。問題的關鍵是,對犯罪現象的研究并沒有超出“犯罪原因說”的范疇,最終又回到了犯罪學研究的原點。
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規律
在客觀世界中,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方法是通過事物的現象來揭示事物的本質。這是人從自然的存在物發展為社會的存在物那一天起就逐漸形成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也是最科學的方法。任何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這個最基本的方法,犯罪學研究也是如此。
(一)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條件,認識事物的目的在于通過事物的表現形式尋找事物產生的原因
在人類社會中,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犯罪學研究中是研究犯罪現象還是透過犯罪現象研究犯罪存在的原因,這個問題是不言自明的。這里犯罪原因是內在因素,犯罪現象是犯罪原因的表現形式。對犯罪現象的研究在于探求現象產生、發展的內在因素。在認識現象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從對物質的認識深入到對實體的認識(概念),以便探求現象的原因。另一方面,真正地認識原因,就是使認識從現象的外在性深入到實體”[1]。認識事物的目的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原因。在這里,事物的本質、原因和實體是相同的概念。
(二)事物間的因果聯系是在相互作用中產生的
“因果性只是片面地、斷續地、不完全地表現世界聯系的全面性和包羅萬象的性質。因此,只有將因果關系納入到相互作用中去,才能理解和確定它在相互作用中的具體地位。”[2]即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僅要認識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還要更深入地認識事物間的相互作用,把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放在更大的背景中去才能發現其在事物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抓主要矛盾的問題。
任何犯罪現象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從宏觀層面上看,犯罪作為人類社會產生、發展的一種伴生現象,只要有人類社會的存在,這種現象就不會消失。犯罪學自誕生那天起,就成為一門專事對各種犯罪現象的分析和研究,以求發現犯罪現象產生的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科學。然而,犯罪學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不在于發現這種原因,而在于通過對犯罪原因及其內在聯系的研究,找出預防犯罪的對策。在這里,原因和對策通過犯罪現象這個客觀存在而聯系起來。從這個角度講,犯罪原因說是建立在“犯罪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專事犯罪學研究的犯罪學家們沒有在犯罪現象面前保持應有的理性,“自從犯罪學產生以來,犯罪學家們就用犯罪現象‘不該存在’的期待性的命題代替了犯罪現象客觀存在的事實,以犯罪現象并不存在為犯罪學假想的理論前提,不研究犯罪現象存在的本身,而只研究犯罪現象產生的原因”[3]??陀^世界在發展過程中一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和另一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周圍的事物發生某種程度的聯系。認識事物的過程就是通過現象的客觀實在性發現事物產生的原因和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果自犯罪學誕生那天起,犯罪學家們在情感因素的支配下,僅通過“以犯罪現象并不存在為犯罪學假想的理論前提”進而忽視了犯罪現象的存在,說明“犯罪學科”是憑空而降或者說是建立在虛妄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是這樣,則犯罪學就是一個極沒有生命力的學科。但犯罪學這門學科在諸多犯罪學家的辛勤耕耘下卻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所以,上述說法顯然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對犯罪學而言,犯罪現象是犯罪學產生的原因,犯罪學科的誕生是結果。對犯罪而言,犯罪現象是果,隱藏在背后的犯罪規律和本質是因。同樣,從社會管理的角度而言,遏制和打擊犯罪的各種刑事政策是果,影響制定這些政策的犯罪原因又是因?!艾F象——原因——對策”成為犯罪學可建立的三大基石,而非次序顛倒的“犯罪的產生——犯罪的存在——犯罪的對策”[4]那種所謂的全面的、完整的研究。這說明從事犯罪原因說研究的犯罪學家們根本不存在對犯罪現象的漠視。
(三)認識事物間的因果聯系是對事物認識的一種深化
犯罪學自誕生以來,注重對犯罪原因的探討和研究,實際上是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大傷害的犯罪現象這種客觀存在在認識上的一種深化,同時,也反映了犯罪學家們在深刻認識犯罪現象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對這種普遍現象認識的升華和責任,更是建構犯罪學理論大廈的科學的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認識事物只有從事物間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出發,才能認識真實的、存在于事物間的因果聯系。列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又做了進一步的深化,認為任何事物間都有一個“中介”在起作用,這個“中介”就是事物間的聯系?!皬牟⒋娴揭蚬砸约皬穆撓岛拖嗷ヒ来娴囊粋€形式到另一個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保?]如果我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具有因果關系的兩種事物上,那么這兩種事物就是具有并存關系的事物。僅通過事物間的并存關系很難了解到事物的全貌。在犯罪學研究中“只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學是半科學,只有把犯罪現象作為客觀存在的事實,對犯罪現象本身進行全面研究的犯罪學,才是完整的、徹底的犯罪學科學”[6]。在犯罪學研究中,如果把“犯罪現象存在”作為科學的、完整的犯罪學,那么,研究犯罪現象的目的是什么?“這種理論的基本特點是把犯罪現象的客觀存在作為犯罪學的理論前提,把犯罪學作為研究對象規律的社會科學,全面研究犯罪現象的本質、產生、存在形態、發展和變化規律等,為有效預防和減少犯罪提供科學的理論體系?!保?]到這里我們發現,這種“犯罪現象存在論”實際上是一場文字游戲,并非使犯罪學由“半科學”進入到一個科學的、完整的犯罪學?!胺缸铿F象的本質、產生、存在形態、發展和變化規律等”是什么?答案應該是“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們發現問題到這里又回到了原點,即“犯罪原因說”。在犯罪學研究中,如果人們糾結于犯罪原因,可能會對一些突發的犯罪現象產生某種忽視,進而失去了戰機,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但探討犯罪原因并不影響對一些犯罪現象進行專項的打擊和采取嚴厲的整治和防范措施。打擊和防范犯罪與探討犯罪的原因并不矛盾,探討原因是治本,研究現象是治標,只有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理解這也是犯罪學自誕生以來,注重犯罪原因的根本所在。
列寧認為認識事物不能僅僅認識事物的相互作用,還要從事物的外在現象深入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從事物的并存關系深入到因果關系,再從因果關系中發現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這種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遞進關系,而是將事物的認識擴展到廣度和深度的層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胺缸铿F象存在論”如果僅停留在對犯罪現象的認識,就很難“為有效預防和減少犯罪提供科學的理論體系”。就如同風中飄舞的樹葉,我們只研究樹葉運行的軌跡而不研究“風動效應”,那么“飄葉理論”的建立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犯罪現象存在”這種科學的理論只有回到犯罪學研究的原點,才能避免“犯罪學在理論前提上具有根基性的錯誤”[8]。
(四)認識事物在于通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
現象和本質的關系問題始終是古今中外哲學家所關心的問題??档抡J為本質是“自在之物”,遠在現象的彼岸,因而是不可知的。黑格爾在批判康德不可知論的同時,把現象和本質作為絕對觀念的產物。馬克思對上述兩種看法并不認同,指出現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F象與本質是統一的,但它們之間并不是合二為一的關系,還存在對立和差別。列寧在批判地吸取和改造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本質在表現出來,現象是本質的。意思是說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是本質的反映?!叭藢κ挛铩F象、過程等等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深化的無限過程?!保?]同時,列寧認為本質和規律是相等的,本質就是規律?!胺潜举|的東西,假象的東西,表面的東西常常消失,不像‘本質’那樣‘扎實’,那樣‘穩固’。例如:河水的流動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連泡沫也是本質的表現?!保?0]就如同黑格爾所說假象就是本質自身。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于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都是彼此聯系的,問題的關鍵是必須區分出與研究對象是有本質的聯系、非本質的聯系或者是與此無關的假象。在此基礎上,列寧進一步指出:“假象的東西是本質的一個規定,本質的一個方面,本質的一個環節。本質具有某種表象。假象是本質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現?!保?1]在這里,列寧實際上是強調了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不能僅停留在現象上,避免我們在研究河水為什么會產生泡沫的時候轉移到泡沫是什么的問題上,被假象所迷惑。盡管“泡沫也是本質的表現”,但不是我們所研究的問題。
犯罪學究竟是研究犯罪原因還是研究犯罪現象之爭在這里已經是不言自明了。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能僅停留在現象階段,現象是事物的表象,對事物的認識如果僅停留在現象階段,只能得出膚淺的、不科學的結論。認識事物時要通過事物的現象發現和認識事物的本質。但本質有時候所展現出來的是假象,所以,要更深刻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認識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規律,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到此我們可以發現:“犯罪現象存在論是科學犯罪學的理論基礎”的理論是不存在的,同時,用所謂的“存在犯罪學”來否定“原因犯罪學”的假設也是不成立的。
(一)“犯罪現象存在論”
“犯罪現象存在論”提出的理論前提是“自從犯罪學產生以來,犯罪學家們就用犯罪現象‘不該存在’的期待性的命題代替了犯罪現象客觀存在的事實,以犯罪現象并不存在為犯罪學假想的理論前提,不研究犯罪現象存在的本身,而只研究犯罪現象產生的原因”。這種認識的產生是“由于憤恨,犯罪讓人們失去了理性,幾乎成為被理性遺忘了的角落。不要說普通的人們,就是專事犯罪研究的犯罪學家們也并沒有能夠在犯罪現象面前保留應有的理性”。因此,“所有的犯罪學研究都犯了根基性的錯誤”?!胺缸铿F象既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研究犯罪現象規律的科學就應該全面研究犯罪現象的客觀存在,犯罪原因僅僅是認識犯罪本質、制定犯罪對策的部分前提,而不是全部前提?!币虼?,“只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學是半科學,只有把犯罪現象作為客觀存在的事實,對犯罪現象本身進行全面研究的犯罪學,才是完整的、徹底的犯罪學科學”?!爸谎芯糠缸镌虻姆缸飳W只能稱為‘原因犯罪學’,把犯罪現象存在作為核心內容的犯罪學則可稱為‘存在犯罪學’或‘科學犯罪學’。犯罪現象存在論是科學犯罪學的理論基礎。”[12]
自犯罪學誕生以來,絕大多數的犯罪學家并不否認犯罪現象的客觀存在。因為它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存在的犯罪事實的客觀反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犯罪現象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犯罪是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存在。在犯罪學研究中,任何一位犯罪學家都不會將自己的研究視野僅停留在對犯罪現象的研究上。要有效地把握犯罪的規律,就必須利用犯罪現象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的過程中,深入發掘隱含在現象背后的原因,這才是犯罪學研究的科學的方法論。所以,無論我們從哪個角度看,僅對動態的犯罪現象進行研究,都不能深刻地揭示出犯罪的本源。
自1764年以意大利學者貝卡里亞的《論犯罪與刑罰》的出版作為犯罪學誕生的標志以來,犯罪學研究表明,在對犯罪問題的任何探究中犯罪學家們并沒有忽視犯罪現象的存在。研究犯罪現象的目的還是要深刻地揭示隱藏在現象背后自然的、社會的、生理的和人文的等等諸多的元素。這些元素無不和犯罪的本質有著密切的聯系。
如何看待和研究犯罪問題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耙獯罄缸锷鐣W家恩里科·菲利提出了著名的犯罪原因三元論: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關于犯罪原因三因素在犯罪自然形成過程中各自所起的相對作用,菲利認為,對此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明確答案。德國刑法大師刑事社會學派的集大成者李斯特提出了著名的犯罪原因二元論: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在這兩種因素中,李斯特更強調社會因素對犯罪發生的作用?!保?3]古今中外的犯罪學家們對犯罪原因的探討,無不始于對犯罪現象的觀察、認識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在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中,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無不始于對客觀存在的感知和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認知。沒有犯罪現象的存在,就不會有“犯罪原因說”。同樣,如果犯罪學研究糾結于犯罪現象存在而不去探討其存在的本源,控制犯罪就無從談起?!胺缸镌蛘f”這么多年來之所以能在犯罪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是和它的合理性、科學性分不開的。中外犯罪學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探究犯罪原因,都離不開對犯罪現象的研究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犯罪學家們對犯罪原因的探討多視域的分布與犯罪現象復雜的表現形式有著直接的關系。人類社會在復雜的運行過程中其變化是無窮的,新的事物在不斷地產生,老舊的事物也在不斷地消退或者轉換為新的形態。犯罪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伴生現象也會隨著這種變革或者轉換而出現新的形態,這就為犯罪學家們的研究提供了不斷創新的領域,使犯罪學的研究視野不斷拓展,促使與犯罪有關的學科大量涌現。
然而,“犯罪學是‘由于對犯罪的認識不充分而產生的’。當把犯罪學定位于像政治學研究政治現象、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那樣研究犯罪現象時,誰都不能不產生以下的疑問:犯罪學為什么只研究犯罪原因而不研究犯罪現象的其他內容?政治學和經濟學為什么不把政治和經濟產生的原因作為核心和全部內容來研究,而唯獨犯罪學如此?原來,犯罪學的理論前提預設是錯誤的!”[14]所以,“犯罪學應當像政治學研究政治現象、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那樣來研究犯罪現象。這是客觀上的需要,是應然的犯罪學,這也是科學地為犯罪學定性、定位、定名分的客觀依據”[15]。這段話讀來令人費解,如果一門科學學科的建立僅把自己的研究內容定位于某種或者某些現象,而不深究隱含在其背后的本源,很難理解這門學科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種研究方法就如同參加旅行團的游客,只有在路上的感覺而忘記了自己旅游的真正目的。這種浮光掠影式的游走,只能感知到光鮮靚麗的世界,而無法品味出其深刻的內涵。如果將政治學研究政治現象、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作為犯罪學應當研究犯罪現象的理論依據的話,那么政治學、經濟學這兩門同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學科豈不成了頭重腳輕根底淺的墻上蘆葦了嗎?事實果真如此嗎?下面我們不妨就這兩個問題做一簡單的探索。
(二)政治學是研究政治活動和政治關系發展規律的科學
“政治學研究政治現象”的說法確實令人感到困惑,我們不能否認在一些政治學論述中有諸多的學者將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政治現象。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歸屬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個懦夫,那就是一位超人?!保?6]亞里士多德的這段話常被人們解讀為“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從這段話的含義中我們不難看出:亞里士多德一開始就沒有簡單地將政治作為一種現象來研究,而是從生物人和社會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把政治學建構在堅實的理論基石之上?!皝喞锸慷嗟抡菑娜说淖匀槐拘猿霭l闡述了國家(城邦)的起源、本質和目的,把城邦等政治現象歸結為自然的必然性。”[17]列寧在談到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時指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保?8]在和布哈林談到如何看待工會的問題時指出:“從政治上看問題,意思就是說:如果對待工會的態度不正確,就會使蘇維埃政權滅亡,使無產階級專政滅亡?!保?9]“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保?0]“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21]毛澤東也將辨別香花毒草的政治標準明確為階級標準。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經典作家們并沒有簡單地將政治歸結為一種“政治現象”,而是通過現象深刻地指出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美國當代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在他的《政治體系》中提出的“權威性價值分配說”最有影響力。他指出:政治是“為社會做出和執行權威性分配(具有約束力的決策)的行為或相互交往”。后來他又將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與社會所進行的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有關的那種社會交往”[22]。伊斯頓的政治系統理論認為:“所有那幾類涉及制定和執行行政政策的活動,即政策的制定過程,構成政治體系。政治學的總目標必須是了解政治體系所起的作用?!保?3]
關于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但可以肯定地認為政治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國家政權。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歸結為三種:一是經濟分析法。認為政治歸根到底是經濟的反映,從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政治生活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去認識和分析政治現象的規律。二是階級分析法。階級分析法要求我們在考察政治現象時應找出所體現的階級關系,進而揭示政治現象的階級本質。三是歷史研究法。這就要求我們從政治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角度探討政治活動和政治關系發展的規律、預測政治現象的發展趨勢[24]。這三種政治學的研究方法都沒有將政治現象作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而是以揭示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領域)運動、發展的規律為目標。
(三)經濟學是研究經濟關系的科學
我們再來看看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拔覀冊谶@里仍然把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看做是同義語。”[25]吳易風先生認為,在我國經濟學界關于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經濟學是關于資源配置的科學,研究資源配置是全部經濟學的核心。一種認為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他認為這兩種意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26]。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大多數研究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的學者都是從研究經濟學的教科書出發而不是從《資本論》出發,因而在頭腦中有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定義。馬克思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實際上解決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生產方式以及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保?7]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誕生以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發表了不同的見解,但都未能超越馬克思對經濟學范疇的界定。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定義并不排除對資源配置的研究,但是資源配置方式從屬于生產方式,它不能取代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而成為全部經濟學的核心。”而必須把“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放在中心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反映出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本質特征”。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生產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是人和人的關系”。“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在人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勞動過程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都要在不同用途間對生產資源進行合理配置。”[28]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政治學還是經濟學都沒有將自己的研究視野簡單地定位在政治現象或者經濟現象上,而是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將自己的研究視角直指隱含在背后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上。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是通過事物的現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的。犯罪學研究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犯罪現象的存在,人們不可能花大力氣去尋找犯罪原因,無果之因和無因之果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有“以犯罪現象并不存在為犯罪學假想的理論前提”[29]。
首先,“犯罪現象存在論”認為:提出這種學說有利于克服犯罪問題上的情感因素。如前所述,這種情感因素是由于犯罪學家們因在犯罪問題上的不理智而產生的,所以必須提出“犯罪現象存在論”才有利于克服這種情感因素。
“犯罪現象存在論”指出:犯罪現象作為社會矛盾的產物,只要人類社會有社會矛盾存在,犯罪現象就會存在。從“犯罪現象存在論”的視角來分析,所得出的這個結論就令人費解了。這里所說的社會矛盾和犯罪現象是什么關系?既然犯罪現象是社會矛盾的產物,那么,社會矛盾就應該是因,社會現象是果。這說明“犯罪現象存在論”并沒有從根本上顛覆“犯罪原因說”的理論架構,而是又回到因“情感因素”而建立的原因說的窠臼之中。
其次,“犯罪現象存在論”認為:“犯罪現象存在論”的提出有利于全面認識犯罪現象。凡有犯罪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犯罪原因說”是犯罪學家們在深刻認識犯罪現象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理論體系,是認識、預防和打擊犯罪不可或缺的理論支撐,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像“犯罪現象存在論”所說的唯有研究犯罪現象才能對犯罪采取更科學、有效的防治對策,那確實令我們感到極為困惑。按照這個理論,如果僅把犯罪學建構在犯罪現象之上,而忽視犯罪現象背后所深藏的原因,如何能夠制定犯罪對策。我們不能否定,從微觀的角度講,如果針對某個地區、某個具體的犯罪現象進行研究,可以制定出專項的打擊對策,以穩定社會治安。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構建犯罪學的理論大廈,把犯罪現象存在作為科學的方法論顯然是不夠的?!胺缸铿F象存在論”認為:傳統犯罪學(即“犯罪原因說”)只重視研究犯罪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們不否認,在某些特定的時空內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忽視了對犯罪現象問題的其他方面的研究(不知這種判斷的根據是什么),所以,“犯罪現象存在論”得出結論:傳統犯罪學影響了人們對犯罪現象的存在和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和認識。這種結論未免有些武斷,也正是根據這個稍顯武斷的結論,“犯罪現象存在論”對傳統犯罪學做出了進一步的批評:指出傳統犯罪學使得(犯罪學家們)對犯罪現象的研究和認識不全面,因此,犯罪對策也就缺少應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論述到這里,我們對“犯罪現象存在論”這種創新的理論充滿了希冀和期待,既然傳統犯罪學存在著諸多的不合理之處,就應該在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一種科學、合理的“犯罪現象存在論”的理論架構體系。然而,讀者因期待而產生的好奇心并沒有得到滿足,而是又回到了“對犯罪現象的存在和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和認識”上,實在令人感到困惑。這里所講的“規律”又是指什么?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如前面所言,“犯罪對策也就缺少應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中所指的對策的時效性正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談論犯罪學的研究對象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犯罪現象存在論”作為犯罪學理論大廈的一個補充應該是可行的,但并沒有拔高到足以顛覆傳統犯罪學的地步,進而,要求古今中外的犯罪學家克服犯罪問題上的情感因素的批評也就站不住腳了。
最后,“犯罪現象存在論”認為該理論有利于犯罪學學科的成熟。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有良知的學者在對某種學科提出自己的建議時其出發點都是值得褒獎的,我們毫不懷疑“犯罪現象存在論”的提出對犯罪學研究的積極意義,該理論也確實為呆板的犯罪學界注入了某種活力,但問題是在學術研究中對一種新提出的、并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進行過高的評價對學科之后的發展是否有益,是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問題。“犯罪現象存在論”很快就把自己提升到“新犯罪學”的高度以表明自己與傳統犯罪學的區別。它指出:“沒有對犯罪現象本身的研究,自然就沒有對犯罪現象本身的全面的理論認識和理論抽象,就不可能抽象出真正屬于犯罪現象本身的概念和范疇,因此,就影響了犯罪學作為學科的成熟性。傳統犯罪學是以犯罪現象不存在為理論前提的,而新犯罪學則是以犯罪現象存在為前提的,對犯罪現象的存在進行全面的科學研究,可以促進犯罪學學科的進一步成熟。”[30]從這個層面講,對犯罪現象進行研究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將“傳統犯罪學是以犯罪現象不存在為理論前提的”作為對“傳統犯罪學”的否定,這個命題顯然是不客觀的,也很難得到絕大多數犯罪學家的認同?!靶路缸飳W則是以犯罪現象存在為前提”不正是傳統犯罪學研究的“現象——原因——對策”的思路嗎?再者,如果客觀世界沒有犯罪現象的存在,人們何必要去研究犯罪原因,又怎么可能有犯罪學的產生和發展。由此而言,“新犯罪學”的新也就無從談起了。
如前所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因果聯系。犯罪原因是犯罪現象存在的基礎,沒有犯罪原因就不可能產生犯罪現象。如果像“犯罪現象存在論”所言:“科學應該探討現象的規律,不僅要探討現象產生的規律,更要探討其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保?1]那么,規律又是什么呢?規律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內在的聯系,是內在聯系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如果我們研究現象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就如同研究隨風飄浮的樹葉為何四散落地,而不研究風的作用一樣。列寧指出:河水的流動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連泡沫也是本質的表現。問題是泡沫的本質已經超出了對形成泡沫本質的探索范圍。
“犯罪現象存在論”作為犯罪學研究的內容之一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如果將其作為“科學犯罪學”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際上,從客觀的角度講“犯罪現象存在”只是處于“犯罪原因說”建立的初始階段。而那種像政治學研究政治現象、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的假設也是不成立的。
[1]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175.
[2]周久義.列寧對唯物辯證法范疇的貢獻[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6).
[3][6][12][29]王牧.犯罪現象存在論(第 3 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3.
[4]王牧.“從犯罪原因學”走向“犯罪存在學”——重新定義犯罪學概念[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2).
[5][9]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251.
[7][31]王牧.犯罪現象存在論(第3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4.
[8][14][15]王牧.根基性的錯誤:對犯罪學理論前提的質疑[J].中國法學,2002,(5).
[10]列寧全集[M].(第 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4.
[11]列寧全集[M].(第 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7.
[13]張小虎.犯罪學的研究范式[J].法學研究,2001,(5).
[1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7.
[17]仲長城.從自然人性到政治動物——解讀亞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18][19]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1.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0.
[21]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0.
[22](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M].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6.
[23](美)戴維·伊斯頓.政治體系——政治學狀況研究[M].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130.
[24]蔣碩亮.論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對我國政治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2004,(7).
[25][26][27][28]吳易風.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J].中國社會科學,1997,(2).
[30]王牧.犯罪現象存在論(第3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6.
Phenomenon and Essence: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bject of Criminology——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Causationism and Existentialism of Crime
ZHAI Ying-fan
(Henan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46)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any thing has its inner and intrinsic relation.Therefore,to recognize a thing is precisely to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it.However,it is a problem concerning the study object and method of criminology to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things or to recognize the phenomenon of things in the research of criminology.Causationism of crime is a criminal theory in which criminal countermeasure is formulated by the criminologists through their cognition from criminal phenomenon to criminal essenc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inology.Based on existentialism of crime known as scientific criminology or new criminology,the essence,emergence,existing form,evolution and change rules of criminal phenomenon would be discover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riminal phenomenon.The key to the question is that the research of criminal phenomenon has not exceeded the scope of causationism,and finally gets back to the original point of criminological research.
Criminal phenomenon;Criminal reason;Criminal regularity
D917
:A
:1008-2433(2014)04-0030-07
2014-05-06
翟英范(1955—),男,河南滎陽人,河南警察學院學報主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