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疏影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工具實證研究
許疏影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在社區矯正力量有限、增長速度緩慢,社區矯正規模不斷擴大的現實背景下,準確鑒別出再犯風險高的罪犯加以重點控制,并根據高致罪因素進行個別化矯正是目前唯一可行、科學的策略。因此,制定科學有效的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工具,將其應用于審前社會調查和罪犯監管矯正是一種當然選擇。基于同期群比較研究研發的CIRAI系統經過實踐部門兩年實際應用,多次修訂完成了社區服刑人員再犯風險評估評估表修訂版(CIRAI-R),并取得了明顯的實踐效果。
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工具
在社區矯正力量有限、增長速度緩慢,社區矯正規模不斷擴大的現實條件下,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罪數量的增長不可避免。全國現有社區服刑人員62萬多人,每月以1萬名的數量遞增。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率雖然控制在0.2%左右[1],這與刑釋人員再犯罪比例相比,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全國平均再犯率約為8%[2]),但仍為同時期在獄內服刑的罪犯再犯率的數十倍以上,殺人、重傷害等重特大案件也屢有發生。控制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罪既是刑罰執行的底線要求,也是檢驗監管矯正成效的首要標準。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2012)第九條規定:“司法所應當為社區矯正人員制定矯正方案,在對社區矯正人員被判處的刑罰種類、犯罪情況、悔罪表現、個性特征和生活環境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教育和幫助措施。根據矯正方案的實施效果,適時予以調整。”《浙江省社區矯正人員考核獎懲辦法(試行)》(浙司〔2013〕)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規定:“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考核情況對社區矯正人員實施分類管理,司法所負責日常工作。管理等級分為嚴格管理和普通管理兩類。”“社區矯正人員自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登記報到之日起三個月內,應當接受嚴格管理。三個月期滿后,司法所依據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罪風險評估結果和監督管理期間考核情況,經合議后提出確定其管理等級的建議,報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批準。”也就是說,為了體現社區刑罰執行的公正性,根據服刑人員現實表現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處遇;為了節約司法資源、集中力量解決矯正疑難人員和事件而設定了分類管理和分級處遇。但目前實踐中的分類分級依據主要是“現實表現”,而沒有充分考慮服刑人員在社區服刑期間再犯新罪的可能性。如果這種潛在的風險沒有經過評估并作為分類分級的參考依據,就可能對那些人身危險性大但現實表現好的罪犯的管控過于寬松,而威脅到社區居民的安全。因此,不僅有必要對社區矯正人員的人身危險性進行評估,而且,應當把評估結果作為分類分級的重要依據,尤其應當將入矯初期人身危險性評估結果作為社區矯正人員分類分級的主要根據。
在刑事科學發達的國家,刑事被告人或罪犯的每一次流向和處遇的改變,都會涉及再犯風險評估和以此為基礎的刑事策略和矯正措施的選擇。隨著我國刑事政策的轉變以及刑事科學主義的擴張,國家和社會對刑罰的適用有了更強的“科學”和“效率”的要求[3]。這種趨向也明確體現在《刑法修正案(八)》中:適用緩刑和假釋的實質條件由含糊的“不致再危害社會”修改為相對明確的“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再犯罪危險評估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評估工具的制定。
犯罪風險評估工具經歷了臨床判斷、精算預測、靜態風險與動態需求綜合評估、風險評估與個案管理相結合四個階段。①J.Bonta,D.A.Andrews(2007),Risk-need-responsivity model for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北美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已制定并普遍采用了比較通用的評估工具,比如用于評估性犯罪風險的 Static-99,Risk Matrix 2000(RM2000)和Rapid Risk of Sex Offender Recidivism(RRASOR),②Dan Wilcox,Anthony Beech,Helena F.Markall1,Janine Blacker.(2009).用于評估精神紊亂犯罪人風險的Reactions on Display(RoD),③Linda Wijk,Samuel Edelbring,Anna - Karin Svensson,Klas Karlgren,Marianne Kristiansson,Unofors.(2009).“A pilot for a computer-based simulation system for risk estimation and treatment of mentally disordered ”.ffenders.Informatics for Health & Social Care.34(2),pp.106 ~115.用于評估暴力犯罪風險的HCR④H指歷史因素(historical factors),C指臨床因素(clinical factors),R指風險管理因素(risk management factors)。-20。⑤Kelly Reynoldsa and Helen Louise Mile.(2009).“The effect of training on the quality of HCR -20 violence risk assessments in forensic secure services”.The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iatry & Psychology.Vol.20,No.3,pp.473 ~480.其現階段其研究的關注焦點是對通用預測工具的檢測和修正。⑥J.Bonta,D.A.Andrews(2007),Risk - need - responsivity model for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但由于這些工具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傳統、社會背景和制度環境,有一定的“地方性”。而又因為知識產權保護,與調查表密切相關的計分方法和操作細則也難以獲得或者代價高昂。我國大部分地區目前主要采用依靠主觀經驗和直覺的臨床評估,有的地方雖然有結構化調查表,但計分規則缺乏實證基礎和客觀標準。其主要問題有:1.實驗組與對照組選擇失當。如用在監獄內服刑的短刑犯和社區矯正人員直接對照來分析差異,并將這些差異作為解釋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的因素;2.沒有計算出不同相關因子對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的不同影響力,即沒用賦予不同因子以不同權重。如酗酒和吸毒對再犯都有影響,但程度不同,而上述評估系統中卻給予了同樣的權重系數;3.評估題目中涉及了過多的主觀和含糊的項目,缺乏客觀、統一的標準;4.已制定的預測工具的信度、效度也未見公開的檢測報告。本研究將努力克服上述缺陷,制定出本土的用于評估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的科學的量化工具,并付諸實踐進行檢驗和修正[4]。
根據本課題組前期完成的回歸社會調查數據和CIRAI系統⑦參見孔一:《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系統簡介》,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12年第3期。測試結果,最后制定了社區服刑人員再犯風險評估評估表修訂版(CIRAI-R)。本評估表各項因子得分和總得分表如下:
(一)預測因子得分表

1.早年家庭與學業得分表(0,7) 表1

2.早年(16歲以前)行為得分表(0,5) 表2

3.第一次犯罪情況得分表(0,12) 表3

4.第一次受刑與其他受罰情況得分表(0,20/17) 表4

5.現在的情況得分(0,25/18) 表5

注:1.入矯初期評估表刪除6,7,8,10項;2.居住情況屬性改為:有自己的房產/與親屬同住,租住,無著落。

6.近期行為得分(0,5) 表6
(二)再犯風險等級劃分表

表7
將本評估表計算機化而成的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系統(CIRAI)自2011年7月份以來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司法局及下屬20個司法所正式啟用,至2013年7月19日,累計測試1264人次,其中,入矯初期評估712人,服刑中評估415人,解矯前評估137人。中級以上風險共評估出108人次,占總評估人數的8.54%。每月中級以上風險人員比例穩定在9%左右。其中入矯初期中級風險59人,占入矯初期總評估人數的8.29%;服刑中期評估中級風險 42人,占服刑中期總評估人數的10.12%;解矯前評估中級風險7人,占解矯前總評估人數的5.11%。通過矯正再犯風險整體下降49.51%。評估為中級以上風險者并成功解矯的有55人,其中重新犯罪的有3人。
在實際發生的9起重新犯罪案件中,有3起預測為中級以上風險。去除2起有較大偶然性的交通類案件,有4起案件的(犯罪人)當時被評估為中級以下風險。在未準確預測的4起案件中的3起案件的犯罪人的風險評估可信度報告顯示(有1人測試較早,未進行測謊),3人對兩道事實測謊題目的回答均為“完全沒有如實回答”,可信度分數均為57分(滿分為100分)。從事后調查和評估測謊報告看,主要原因是:被評估人沒有如實回答所有問題。
采用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評估表評定的等級與矯正工作者的經驗判斷有較高的吻合度(表面效度)。部分出乎意料的測試結果,提醒、幫助矯正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服刑人員,及時發現、分析風險隱患,并做出適當反應。影響評估準確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被測試的社區矯正人員隱瞞事實,虛假陳述。對此,研究小組深入評估現場進行觀察,并專門召開座談會,對測試完成的報告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測試題目和算法進行了的修訂,增加了邏輯測謊和事實測謊題目(可自動生成可信度報告)。
使用本評估系統以后,跟以前靠社區矯正工作者憑經驗判斷矯正人員再犯風險相比,在以下四個方面成效明顯:
(一)有效降低主觀隨意性和誤判率
以前判斷矯正人員再犯風險主要看罪犯所犯罪行和現實表現,對既往的生活史、犯罪史、懲罰史、行為習慣、主觀態度關注不夠。每個社區矯正工作者的知識和認識不同,對同一個矯正人員的評估也不一樣。本評估系統提供了全面、統一、客觀的評判標準,使科學評估罪犯再犯風險有了可靠依據:經正確點選后計算機能夠自動給出被試的再犯風險等級。同時,本系統的評估方案也不排除管理者的主觀經驗,把主觀判斷和客觀測試相結合來確定矯正人員的再犯風險。
(二)有效提高社區矯正的針對性
以前對致罪高風險因素關注不夠,只從當下影響穩定矯正的問題入手發現和排除風險,本系統則從歷史和現時,動態和靜態,事件、人物和關系等多角度、多方面考慮致罪的高風險因素,并且把影響因子的重要性進行了量化排序,系統可以直接顯示排在前5位的致罪高風險因素,并且能夠自動生成一份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報告表,為實施針對性的矯正教育提供參考依據。特別是對入矯初期的社區矯正人員進行風險評估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矯正工作人員如果要了解掌握社區矯正人員的風險等級、高致罪風險點,從入矯后至少要花三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調查、走訪、談話等進行了解,才可能發現風險點,并且不一定準確。而目前司法所矯正工作人員少工作量大,本系統可以幫助矯正工作人員大大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為開展有針對性社區矯正奠定基礎。
(三)有效減少人工分析的難度和工作量
以前的評估是單個的、離散的,缺乏可比性,也無法對較大范圍內的(如全區)服刑人員再犯風險的結構、分布進行統計。本系統能夠依據性別、年齡、戶籍地、犯罪類型、矯正類別等對整體的服刑人員再犯風險進行統計分析,并且能夠自動生成分析表,使對服刑人員的整體再犯風險分布情況一目了然。
(四)有力促進建立再犯風險評估和跟蹤評估機制
結合社區矯正工作實踐,實踐部門實行入矯必評工作機制,并作為制度固定下來。《余杭區社區矯正實施補充規定》明確規定,司法所應對新入矯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再犯罪風險測試評估,中級以上風險等級的列為“嚴管級”重點人員,實行“定人包案”,制定針對性的社區矯正方案;對中期和期滿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再犯罪風險測試評估,中期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罪風險中級以上等級的,列為“嚴管級”重點人員,實行“定人包案”,調整、完善矯正方案;期滿前社區矯正人員再犯罪風險中級以上等級的,做好與安置幫教工作的銜接。
在國家刑事政策由“嚴打”轉向“寬嚴相濟”進程中,轉向效應在判決和刑罰執行階段體現得最為集中和突出:既關系到刑種的選擇、量刑的輕重,也關系到刑罰執行方式的取向。社區矯正即為這一重大轉型的具體表現——自由刑的輕緩化和社區內處遇。將犯罪人投向監獄還是留在社區,既取決于已然的犯罪事實,又受制于未然的再犯風險。罪犯的去向既關涉到犯罪人的利益,也牽扯到被害人的情感和一般公眾的正義感和安全感,同時,反映了國家關于犯罪、罪犯和刑罰的基本觀念和治理策略。刑罰中反映了國家、公眾、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刑罰的目的在于以報應實現正義,以改造或教育追求功利(預防)。刑罰所涉及的種種關系和利益是否達到平衡,正義或功利的目的是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刑釋者回歸社會后和罪犯在服刑期間是否再犯罪。服刑人員在刑罰執行期間再犯罪是一個最尖銳的問題——是對刑種選擇、量刑輕重和執行方式的嚴重否定,因此,評估和控制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是至關重要的,是保護公眾安全、維護國家權威、推進司法改革的根本路徑。但評估和控制本身又是最不確定、最困難的,因為,再犯風險是一種未然的可能狀態,其評估不僅依賴于客觀外顯的犯罪事實,也取決于主觀內在的人身危險。所以,判定風險就成為控制服刑人員再犯的首要和核心問題。研發適用于本土司法實踐的再犯風險評估工具是回應這一迫切現實需要的實際努力。
[1]司法部社區矯正局.健全社區矯正法律制度完善中國特色刑罰執行制度——司法部召開健全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研討會綜述[J].中國司法,2013,(10).
[2]我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犯罪率保持在8%低水平[E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43771.html,最后訪問2013 -11 -17.
[3][4]孔一,黃興瑞.刑釋人員再犯風險評估評估表(RRAI)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0).
Positive Reseaerch of Recidivism Risk Assessment Tool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mates
XU Shu-ying
(Zhejiang Yuyi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18)
Under such background as the social forces participted are limited,growth rate is slow and the scal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continuously extended,the only feasible and scientific strategy is to give the key control on the criminals with high recidivism risk through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firstly and then carry through the individual rec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high criminal factors.Therefore,it is a natural choice to develop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risk assessment tool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mates,and apply it to the pre-trial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criminal regulation correction of criminals.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wo years and multiple revisions of the community inmates recidivism risk assessment completed(CIRAI-R),CIRAI system has obtained the obvious practical effect.
Community Correction Inmates;Recidivism risk;Assessment tool
D616
:A
:1008-2433(2014)04-0062-05
2014-04-15
許疏影主持的司法部犯罪預防研究所2013年度項目“社區矯正人員重新犯罪防控——以再犯風險評估為中心”的最終成果;孔一教授主持的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項目“社區矯正人員再犯風險評估與控制”(12JCFX02YB)的階段性成果。
許疏影(1981—),女,江蘇東臺人,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恢復性司法與社區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