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茜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中國北京100026)
涉貪網絡輿情的應對和處置
江 茜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中國北京100026)
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因參與人數眾多、傳播渠道多樣、傳播速度快捷而迅速形成外圍的力量,影響著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工作。隨著越來越多貪污腐敗事件的曝光掀起網絡輿情熱潮,越來越多的官員受到查處而最終“落馬”。檢察機關如何有效應對與處置涉貪網絡輿情,完成網絡線索的證據化轉變,實現從網絡反腐到制度反腐的對接,成為新形勢下考量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能力的重要標準。
涉貪;網絡輿情;檢察機關
涉貪網絡輿情是公眾通過互聯網表達的對貪污腐敗事件的態度、觀點、意見和情緒的總和[1]。檢察機關有職務犯罪的偵查權,涉貪網絡輿情與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工作密不可分。從檢察機關的角度來看,筆者把涉貪網絡輿情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檢察機關偵查權運行的網絡輿情,主要涉及檢察機關偵查權在司法程序中的運作問題。這類網絡輿情針對的是檢察機關是否行使法律監督職權及法律監督職權的行使效果。另一類是檢察機關本身的網絡輿情,主要涉及檢察機關的廉潔形象和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這類網絡輿情針對的是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本身。本文以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為視角,主要討論涉及檢察機關偵查權運行的網絡輿情。
涉貪網絡輿情作為一種民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形式,是影響檢察機關偵查工作和法院審判工作的重要外圍力量,具有以下特點:
(一)全民自發性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網民個人上網時長較比2011年大幅度提升,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0.5小時[2]。幾乎全民性的網民數量使得在網絡上曝光的貪污腐敗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普通民眾知悉,民眾自發地參與事件的討論,迅速形成一種群聚并放大的力量,這種“多數人監督少數人”的模式與傳統的職務犯罪偵查模式有根本的不同。
(二)傳播渠道多樣性
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增長和個人上網條件的持續改善,在傳統的搜索引擎、網絡視頻、社交網站、網絡社區、BBS論壇繼續繁榮的基礎上,網絡即時通信迅速發展,使用率大幅提高。手機網民規模大幅增長并領跑互聯網接入方式,微博、微信等交互式交流平臺應用用戶持續增長,成為中國國內網民的主流應用。信息傳播渠道多樣性,使涉貪網絡輿情能夠通過多樣的傳播方式被公眾知曉,為普通民眾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提供了渠道。
(三)即時性
貪污腐敗事件曝光之后,公眾在互聯網上對貪污腐敗事件進行描述或者揣測,對相關事件的證據進行搜集,甚至對相關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使信息快速增長呈井噴態勢。貪污腐敗事件的突發性和公共性特點,使涉貪網絡輿情經過傳播和發酵,迅速引起群眾的關注,成為社會熱點,有關部門必須及時地處理和應對。檢察機關在涉貪事件中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影響著檢察工作的公眾形象和群眾基礎,處理不當甚至有可能造成信任危機。
(四)交互性
網絡反腐因有利于保護信息發布者自身安全等特點而受到信息發布者的青睞[3]。微博、微信、社區網站等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媒介平臺,是對所有大眾開放的,公眾在對相關事件跟帖評論過程中相互交流,對收集的相關證據進行討論和論證,容易形成圍觀效應。在涉貪輿論傳播過程中,信息傳播者與普通大眾、普通大眾與信息發布者、信息發布者與被舉報人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直接的雙向交流,這與傳統的“舉報人—偵查機關—被舉報人”模式相比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五)舉報方式的有效性
根據中國青年報和騰訊網的聯合調查顯示,公眾對有效舉報方式的排序中,網絡曝光以35.8%的比例居首,傳統媒體曝光以31.3%的比例位居其次,網絡舉報超越傳統舉報方式成為最有效的舉報方式[4]。網絡曝光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貪污腐敗行為被知曉和查處的概率以及官方機構回應的概率,最大程度地規避信息發布者被打擊報復的風險,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規律下,更導致了網絡舉報的增多和涉貪網絡輿情的盛行。
《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在民主社會,公民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志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社會進步的標志。因此,國家在對待網絡輿情的問題上應有包容的態度。”[5]2005年,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指出:“加強反腐倡廉網絡宣傳教育,開設反腐倡廉網頁、專欄,正確引導網上輿論。加強對互聯網站反腐倡廉宣傳教育的指導和管理。”這是我們應對和處置涉貪網絡輿情的指導思想。檢舉揭發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腐敗行為,是公民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的重要體現,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檢察機關應充分重視并給予保護。
一方面,各種貪污腐敗事件不斷出現所激起的涉貪網絡輿情漩渦已給檢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6]。在嚴峻的反腐敗形勢下,貪污腐敗事件更容易引起關注,民眾對檢察機關是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有迫切的期望。具體到某一網絡事件,對被舉報人是否被立案偵查、是否被批準逮捕、是否被提起公訴以及事件結果持續關注,對檢察機關是否正當行使法律監督權表示質疑,對當前社會存在的司法不公表示強烈的不滿,給予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輿論壓力的同時直接影響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和執法形象。
另一方面,涉貪網絡輿情的出現為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提供了全新的線索渠道。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健全反腐倡廉網絡舉報和受理機制、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制。重視由網絡輿情中反映出來的案件線索,拓寬職務犯罪偵查案件線索渠道,對網絡信息進行證據化轉換,實現從網絡反腐到制度反腐的無縫對接。這是檢察機關新形勢下開展職務犯罪偵查的基本思路。
檢察機關在實現從網絡反腐到制度反腐轉變的問題上已經做了許多嘗試和探索。
(一)重視網絡輿情分析
網絡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深度和廣度,為民眾監督公權力提供了平臺,司法機關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案件線索。最高人民檢察院高度重視涉檢網絡輿情分析,先后組織編寫《涉檢網絡輿情》、《政法網絡輿情》和《反腐倡廉網絡輿情》等周刊,收集網民對于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是對一些具體案件的看法,這對檢察官正確認識案情、了解民眾意見,秉公執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國家權力源于人民,限制國家權力,實現刑法的法定性、人道性的目的,最終需要傾聽群眾的心聲[7]。
(二)加強與新聞媒體合作,搭建網絡監督權威平臺
200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首先建立了官方網絡舉報平臺,隨后,地方網絡舉報平臺相繼建立。2013年4月,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廣播網等新聞網站以及新浪、搜狐、騰訊、網易等商業網站均在主頁集中設置中央紀委監察部、中央組織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國土資源部等五部門的官方網絡舉報平臺,從五個舉報平臺可以直接進入五部門各地方的舉報平臺。這就在方便專門機關廣泛收集舉報信息的同時,引導網民有序依法舉報違紀違法行為。同時,全國多個檢察院、多名檢察官已經順應形勢開通官方實名微博,在接受舉報線索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民眾的互動。
(三)提高檢察機關偵查人員的應對能力
檢察日報社信息中心分別于2010年、2011年舉辦第一期、第二期“政法網絡輿情高級研修班”,面向全國政法機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指導和號召下,各級基層檢察院亦分別舉行了相關方面的培訓。以北京市檢察機關為例,2013年相繼舉行了各基層院“新聞宣傳與輿論應對培訓”,這對于提高檢察人員的新聞宣傳能力、輿論應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但同時,檢察機關在應對涉貪網絡輿情時也存在一些困境:
1.非官方舉報平臺線索轉化機制不健全。檢察機關對于非官方平臺上舉報線索的處置還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工作機制。相對于官方舉報平臺線索的處理,檢察機關對于如何監測收集和處理非官方網絡平臺的舉報線索方面顯得相對薄弱,沒有形成系統的應急響應機制,對于非官方平臺網絡線索的管轄、非官方平臺網絡線索如何轉化為案件線索沒有系統的規定。對于基層檢察機關,這方面的矛盾尤為突出[8]。
2.網絡信息證據化程度低。涉貪網絡輿情所反映的案件信息,多為普通民眾自發收集的線索,新聞媒體和普通民眾自發地參與案件事實的調查,甚至對被曝光的官員進行人肉搜索。一方面,普通民眾并沒有案件的調查取證權,在調查過程中主觀性較大,收集的案件信息需要進行相關的轉化;另一方面,民眾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可能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可能存在侵犯當事人的隱私、誣告陷害的情況。網絡輿論和新聞媒體報道的事實為“報道的事實”,傳統偵查模式下所依據的事實是經過法定調查程序的“法定的事實”。部分網絡信息因不具備證據的相關特性而不能使用,必須實現從“報道的事實”到“法定的事實”的轉化。
3.案件信息反饋缺位。一方面,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工作具有較強的保密性;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在處置涉貪網絡輿情時,時常采取回避的態度,不能正視網民的訴求,在案件辦理過程中不重視案件進展情況的宣傳,對于是否立案偵查、批準逮捕等案件情況沒有及時向公眾反饋。信息公開不及時,沒有在第一時間和網民直接交流,引發群眾強烈的不滿,導致事態逐步升級[9]。
(一)輿情信息收集、研判機制
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是處理涉貪網絡輿情的前提,網絡的復雜性決定涉貪網絡輿情不是某個偵查人員、某個基層檢察院所能單獨應對的,需要有專業人員的參與和幫助[10]。要有效地應對涉貪網絡輿情,必須加強與網絡信息機構的聯系和合作,建立一個系統的網絡輿情信息收集系統和采集中心,在此基礎上對涉貪網絡輿情進行研判和處理。重點加強對非官方舉報平臺線索的收集。在涉貪網絡輿情的收集上建立涉貪輿情線索集中機制以及信息的同步共享機制,確保涉貪網絡曝光問題被中央及地方各級檢察機關監測。
(二)快速反應、聯動機制
網絡信息的即時性便于檢察機關及時發現案件線索,但公眾化的涉貪網絡輿情也降低了檢察機關在偵查內容和偵查措施方面的保密性,被舉報人亦可以知曉信息發布者掌握的證據情況,并有可能采取一定的反偵查措施,包括毀滅相關證據等,不利于檢察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對證據的固定和保存。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必須快速反應,在處理涉貪網絡輿情時縱向指揮、橫向聯合,快速確定案件線索的管轄,引導有管轄權的檢察機關立案偵查,控制并保留相關證據,掌握最佳偵查時機。
(三)審慎對待,科學分析
普通網民的身份具有隱蔽性,網民常常隨意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宣泄情緒、表達對社會現狀或是社會關系人的不滿。信息發布者將有意或無意發現的腐敗線索和相關證據上傳到互聯網并引發關注,廣大網民順藤摸瓜挖掘出更多的證據[11]。多數情況下,信息發布者與被爆料的國家工作人員存在業務聯系或者私人恩怨,這就不排除信息發布者對事實進行擴大化宣傳甚至誣告陷害而導致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民眾對輿情信息的真假缺乏有效鑒定方式和能力,對法律規定的理解不全面,對區分作風問題與犯罪行為的界限方面存在局限。檢察機關在職務犯罪偵查過程中,對涉貪網絡輿情要堅持審慎的態度,科學分析,處理好輿論壓力和行為當罰性的關系,避免發生“網絡暴力”。
(四)深挖線索,提高輿情信息證據化能力
從“天價煙”的周久耕、“表叔”楊達才、“房叔”蔡彬、“不雅視頻”主角雷政富、“集體嫖娼”的法官陳雪明、趙明華等典型的網絡反腐案例來看,最初在網絡上曝光的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官員生活作風等問題,包括吃穿用度奢侈、包養情婦、嫖娼等表面性、娛樂化的問題。檢察機關在應對涉貪網絡輿情的時候,要由表及里,實現從現象到本質的轉變,立足職務犯罪偵查,深挖線索。偵查過程中必須樹立證據收集程序意識,提高輿情信息的證據化能力,達到案件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標準,必要時加強與技術人員聯系,商請技術人員協助,規范化收集和保存電子證據。
(五)正面回應、反饋機制
應對涉貪網絡輿情必須遵循網絡信息傳播規律,走到網絡輿論傳播主陣地中去。檢察機關在確保案件保密前提下,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結合實際發布職務犯罪偵查工作情況,發布權威信息,正面引導輿論[12]。檢察門戶網站的建立健全、新聞發布制度的施行、檢察院官方微博的開通為我們正面回應網絡輿情提供了方式和渠道,檢察機關“信息資源優勢”使我們可能爭取到媒體的支持。只有正面回應網民的訴求,及時反饋案件信息,才能搶占到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主動權,讓網絡成為推進檢務公開的窗口,成為宣傳規范執法的陣地,成為提升檢察文化“軟實力”的平臺。
[1]馬立智.反腐倡廉網絡輿情制度化現狀分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報,2012,(6).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3]岳桂軍.從網絡反腐到制度反腐[J].黨建論壇,2013,(1).
[4]劉永濤.舉報不找政府找網絡的反諷[N].中國青年報,2009-03-19.
[5]徐躍飛.從醉駕入罪看網絡輿情與立法理性的沖突[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5).
[6]郝廣謙.淺談涉檢網絡輿情危機的應對[J].人民檢察,2011,(10).
[7]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
[8]何正華.處理涉檢網絡輿情對策[J].人民檢察,2011,(4).
[9]何正華.處理涉檢網絡輿情對策[J].人民檢察,2011,(4).
[10]李紅雷,巴明杰.當前涉檢網絡輿情應對措施探析[J].中國檢察官,2010,(9).
[11]劉力銳.論網絡反腐的類型、效度及優化[J].廉政建設,2011,(12).
[12]劉力銳.論網絡反腐的類型、效度及優化[J].廉政建設,2011,(12).
Response and Disposal on Corruption-relat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JIANG Qian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 China 100026)
As a new mode of transmission,the network has become an external power rapidly affecting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work,due to the large number participates,various transfer means and quick speed.With the upsur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aised by the exposure of more and more corruption events,more and more official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finally"fall down",how to deal with corruption-relat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of network evidence and achieve the docking from network anti-corruption to system anti-corru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examine the investigation ability of a procuratorate in the new situation.
Corruption-related;Network Public Opinion;Procuratorate
D924.11
:A
:1008-2433(2014)04-0067-04
2014-04-20
江 茜(1990—),女,四川宜賓人,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偵查二處書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