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萍 朱洪順 劉 健
(1.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四川 成都610041;2.廣元市蠶業管理站,四川 廣元 628000)
我國實施“東桑西移”戰略以來,云南省緊抓機遇,依托區位優勢和獨特自然條件,不斷加大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扶持力度,蠶桑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學習借鑒云南省做法和成功經驗,推動四川蠶業發展,2013年10月,我省組織有關人員前往曲靖市、楚雄州等地考察學習,此次考察學習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和啟示。
近年來,云南省蠶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到2012年,全省共有蠶桑生產縣45個,蠶農50余萬戶,桑園面積10.1萬hm2,年養蠶123萬張,蠶繭產量4.68萬t,農業產值達到22億元,桑園面積躍居全國第三位,蠶繭產量躍居全國第五位。蠶桑在農業產業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和較強競爭力,2013年全年均價達到42元/kg,陸良縣達到46元/kg,667m2桑產值一般在6000元以上。按照當地農民說法:“667m2蠶桑相當于3倍水稻收入”。因此,近幾年蠶農栽桑養蠶積極性高漲,全省每年新增桑園6667hm2左右。后續加工能力不斷發展壯大,到2012年底,全省共有繭絲綢龍頭企業56家,繅絲設備能力5.56萬緒,年生絲生產能力約5000t,生絲質量達到5A級及以上水平。全省蠶桑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成為了我國“東桑西移”重要承接地之一。
近年來,云南通過政策、項目和各級財政資金的引領,優化布局,突出重點,不斷促進蠶桑基地集中連片發展。制定的《云南省蠶桑產業發展規劃 (2010-2020年)》,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關系,統一規劃、集中連片的原則,明確發展重點。2009年,云南省政府《關于加快蠶桑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從2010年起,每年落實省級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于產業發展,重點圍繞10個核心縣、20個重點縣發展”。從此,每年堅持在規劃中的核心縣和重點縣投入,重點建設標準化桑園、養蠶基礎設施、培育養蠶大戶,著力推進蠶桑產業聚集發展。在各級政府引導下,全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產業不斷向重點縣、重點鄉、重點村和養蠶大戶集中,蠶?;刂饾u由零星分散向集中成片發展,目前核心縣和重點縣的桑園面積占到全省的82%,蠶繭產量占全省的83%以上。
2006年國家啟動“東桑西移”工程以來,為了承接東部絲綢精深加工企業轉移,云南省各地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例如,將蠶房、蠶種催青室、小蠶共育室和蠶繭收烘站用地,作為農業用地適用相應土地政策供應;對加工企業收購蠶繭、生絲所發生的流動資金給予融資保障和貼息支持;加工企業建設期間的固定資產貸款、技術設備改造貸款給予貼息支持等等。由于創造了寬松的投資環境和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先后吸引了20多家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實業型絲綢集團落戶,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營銷網絡,建成了一批絲綢精深加工企業集群和工業園區。云南省還鼓勵扶持省內繭絲綢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與省內外蠶桑產業重點龍頭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這批企業普遍具有產業鏈長,技術實力雄厚,現代企業管理等特點,能夠消化較高成本的原料,因此帶動蠶桑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云南摒棄蠶桑粗放經營的落后觀念,利用好田好地建設高標準桑園,同時堅持規模和質量并重、速度和效益并舉原則,不斷促進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在平原沃土發展集中連片桑園基礎上,以科技為依托,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強化良種、良法推廣應用和繭絲加工等技術研發創新,構建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和綜合效益。通過成片發展矮桿密植桑園,縮短了投產時間,提高了桑葉產量,減輕了采桑勞動強度,667m2桑養蠶達到4~5張,667m2桑蠶繭產值達到6000元以上,加上桑園綜合開發收益,蠶桑效益明顯高于當地主要糧食作物,桑園由山坡向平地轉移的現象非常突出。陸良縣從2011-2013年每年新增桑園667hm2,三岔河鎮、板橋鎮的幾個蠶?;兀际敲逼鋵嵉娜f畝連片高產桑園。即便處于山區的大姚縣和姚安縣,桑園也逐漸由高陡山坡向平緩田地轉移,集中成片桑園隨處可見。
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2013年1月,我省制定發布了《四川省蠶桑絲綢產業發展規劃綱要 (2013—2022)》,提出了未來十年蠶桑絲綢產業發展方向、總體目標、產業布局和重點建設工程。我們要以此綱領性文件為標桿,增強貫徹執行力度,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實到位。今后的產業發展,要優化產業布局,必需政府有形之手配置資源,增強規劃的剛性,通過項目、資金和政策引導,突出優勢區域聚集發展,避免遍地開花。只有產業聚集發展,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廣蠶??萍?、提高勞動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奠定區域競爭優勢。
龍頭企業是提升蠶農組織化水平的重要力量,是實現“以工哺農”、“以貿哺農”的必要條件,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蠶桑產業化,就是扶持蠶農。但是,要真正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既要強化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要著力增強龍頭企業的加工經營實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和商貿流通。沒有與蠶農同呼吸、共命運的長遠觀念,發揮不了帶動作用,同樣,產業鏈條不長、沒有品牌效應的龍頭企業也難以發揮帶動作用。因此,政府對龍頭企業既要大力扶持,又要有動態管理機制,有進有退才能激發企業活力。
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松。蠶桑產業要爭得一席之地,必須緊扣農民增收這項中心工作。既要實現農民增收目標,同時又不能占用太多的土地資源。因此,必須轉變桑園粗放經營方式,大力推廣桑樹栽培生物技術,大力推廣密植栽培技術或冬春間套技術,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產率,這不僅順應國家戰略,同時也是緩解當前養蠶勞動力緊缺的重要途徑,從而為機械管護桑園和省力養蠶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