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育成的四川省首例優質、高產人工四倍體桑樹新品種團桑6號 (編號:川審201303)和團桑11號 (編號:川審201304),于2013年5月5日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田間技術鑒定,同年11月28日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團桑6號以四川廣泛栽培的二倍體塘10×倫109F1代雜交桑幼苗為材料,用秋水仙堿溶液處理誘導出若干四倍體植株,經系統選擇和實驗園比較選育的人工四倍體桑樹新品種。該品種既保持二倍體親本發芽早,發芽率高,發條數多,枝葉生長旺盛,產葉量高等特點,又具備枝葉粗大,葉質優,秋葉硬化遲和抗性較強等四倍體的優良性狀。經江油、漢源和樂山三個區試鑒定點的區試結果表明,圌桑6號與二倍體對照種湖32號相比,全年667m2桑產葉量2477.74kg,比湖桑32號的1984.51kg增產24.85%;桑葉養蠶的萬頭蠶繭層量 4.36kg,比湖桑 32號的 4.13kg提高5.57%,50kg桑產繭量4.09kg,比湖桑32號的3.87kg提高5.68%;折合667m2桑產繭量202.86kg,比湖桑32號的153.87kg增加31.84%;并表現抗黑枯細菌病,抗旱性較強,耐剪伐,易嫁接扦插繁殖等優點,適宜四川平壩,丘陵和山區緩坡地栽植。
團桑11號是從國桑21號四倍體植株中選出的強株,經株系選拔,多年定向培育而成的人工同源四倍體桑品種。2009-2012年江油、漢源和樂山三個點的區試結果,該品種與二倍體對照種湖桑32號相比,全年667m2桑產葉2537.75kg,增產27.95%;萬頭蠶繭層量提高4.60%,50kg桑產繭量提高6.45%;折合667m2桑產繭209.5kg,比湖桑32號的153.83kg增加36.20%,達到“種3畝桑,產4畝繭”的超高產育種指標;并表現抗黑枯細菌病,抗旱性較強,發芽率高,葉片肥大,秋葉硬化遲,枝葉生長旺盛,採摘省工等優良特性。適宜在全省丘陵,平壩和山區緩坡地栽植。
團桑6號屬早生中熟型葉用桑品種,春葉成熟早,秋葉硬化遲;團桑11號屬晚生中熟型葉用桑品種,發芽較遲,這兩個品種搭配種植,可滿足蠶桑生產上全年多批次養蠶對用葉的需要。
需要說明的是,2009-2013年期間,在《四川蠶業》和《蠶業科學》等期刊上發表的相關研究論文中,所用“圌桑”即本文所述“團桑”。由于“圌”字比較生僻,有的電腦系統打不出來。品種審定時,專家建議將“圌”字變更為“團”字。故本院選育的兩個新桑品種正式更名為“團桑6號”和“團桑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