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 李敬華 楊 碩 賈李蓉 高 博 于 琦 董 燕 楊 峰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內經》針灸概念術語的文化詮釋:以“寸口、脈口、氣口”之辨析為中心
朱 玲 李敬華 楊 碩 賈李蓉 高 博 于 琦 董 燕 楊 峰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內經》距今年代久遠,想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概念,必須回溯至其產生的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從文化的角度對《內經》針灸概念的形成進行考察,探尋文化對醫(yī)學影響的機制,對于進而深入理解《內經》針灸概念及其理論體系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寸口、脈口、氣口”概念內涵的文化詮釋,筆者認為,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進行相關針灸概念術語的詮釋,是古代針灸理論現(xiàn)代表達的題中應有之義。
寸口、脈口、氣口;《內經》;文化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的思維形式。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構成人類知識的最基本成分。形成概念或掌握概念是人類認識事物、掌握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是中醫(yī)學的經典著作,其中構建了針灸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蘊含了大量的針灸概念。正確認識與深入理解這些針灸概念是繼承與發(fā)揚《內經》針灸理論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闡發(fā)這些針灸概念的內涵呢?
《內經》距今年代久遠,想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概念,必須回溯至其產生的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成書于此中的《內經》必然深受各方面的影響,從大的方面來看,陰陽、五行、精氣等哲學觀構成了《內經》理論體系的框架;從小的方面而言,字詞使用特點、文章體例等均對《內經》有所影響。從文化的角度對《內經》針灸概念的形成進行考察,探尋文化對醫(yī)學影響的機制,對于進而深入理解《內經》針灸概念及其理論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表述《內經》針灸概念的文字有些來源于哲學語言或者社會語言,通過對這些語言在文化中意義的考察,有助于理解蘊藏于針灸概念中的思想淵源,進而全面深入的理解《內經》針灸概念。相反,如果對其中的思想內涵不甚了解,僅僅從醫(yī)學的角度予以解釋,難免失于偏頗,不能彰顯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而這恰恰是中醫(yī)學的特色之一。將醫(yī)學與文化因素結合考慮,才有可能達致對《內經》針灸概念原旨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用現(xiàn)代話語對其內涵進行正確的表達,有助于《內經》針灸理論體系的學習與理解。
此外,文化意義上的探尋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內經》針灸概念形成的方式,也就是說通過對《內經》針灸概念中文化內涵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古人構建針灸概念的思想動機與思維方式,即為什么選用那些字詞,那些字詞是基于何種意義從社會語言中借用到醫(yī)學概念的構建中?這是回答《內經》針灸概念的起源問題的關鍵之一,勿庸置疑,醫(yī)學實踐的逐漸積累是必須的,但為什么出現(xiàn)這個概念而不是別的呢?對此問題的回答離不開社會文化因素的考察。
從社會文化角度對《內經》理論體系的探討并不鮮見,但以往研究大多表現(xiàn)為追求理論體系和普遍規(guī)律的探尋的所謂宏大的敘事模式,雖然這種模式是必須的,但如果研究不落實到具體的層面,不從具體的文本或問題出發(fā),結論不當是在所難免。選擇《內經》針灸概念這個具體的角度,原因在于《內經》中涉及針灸方面的內容較多,有關治療方面的內容針灸遠遠多于方藥治療,再結合簡帛經脈文獻來看,《內經》時代針灸理論化程度較高,受文化影響較深。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易于充分展現(xiàn)文化對《內經》針灸概念形成的影響因素,為理論體系層面上的規(guī)律性探尋提供具體的研究素材。
對于《內經》針灸概念的文化詮釋,首先必須篩選《內經》中的主要針灸概念,根據其在針灸理論體系構建中的作用大小以及在現(xiàn)代解釋中是否存疑來遴選。對與針灸主要概念術語同一層次的相似或相關概念的內涵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更清楚的認識相關針灸概念醫(yī)學意義,在此基礎上再向前追溯先秦兩漢主要文獻中的相同或相似記載,檢索不僅限于字詞的相同或相似,而著眼于其內在含義的淵源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資料的全面搜集,對比分析。資料的全面搜集是進行術語研究的重中之重。對比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針灸概念的思想淵源,及其在相關文獻中使用的語境和含義,并以此為背景再去考察其在《內經》中的意義,用《內經》—文史著作—《內經》這樣逐步深入的、反饋的方式來更清晰地認識針灸概念中的思想文化背景,從而為概念新的更接近經典原本的理解和詮釋提供幫助。
當然,早期醫(yī)學概念術語也不能僅僅停留于思想文化詮釋的層面,還應當注意與醫(yī)學理論層面的解釋相結合,尤其是應當在探尋概念術語的社會文化思想內涵之后,將之置于早期醫(yī)學理論演變的脈絡或背景之中,考察概念術語如何從一般社會文化層面的涵義演變借用為醫(yī)學層面的涵義或與醫(yī)學層面的涵義想兼合后如何產生新的涵義,以及這些涵義對于理論演變的影響。總之,早期醫(yī)學概念術語內涵的考辨工作較為復雜,相互勾連頗多,具體情形需要具體分析,以下試以較為常見且頗為重要的“寸口”一詞為例進行初步探討。
3.1 《內經》中的“寸口” “寸口”一詞,出于《內經》,涉及相關內容頗多。其一、作為具體部位名稱,與經脈(筋)循行、腧穴位置等相關,如“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靈樞·本輸》)、“肺手太陰之脈……入寸口”(《靈樞·經脈》)、“手太陰之筋……行寸口外側”(《靈樞·經筋》)、“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靈樞·衛(wèi)氣》)、“手太陰之脈……外屈出于寸口而行”(《靈樞·邪客》)等。其二、作為脈診部位。一種是人迎寸口脈診法,《靈樞·經脈》論述十二經脈循行、病候、治則之后,每條經脈均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等之類的記載,《靈樞·禁服》《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亦有類似內容。此外,“寸口主中,人迎主外”(《靈樞·禁服》)、“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靈樞·五色》)、“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等記載均表明人迎寸口脈診法是當時較為重要的脈診之法,尤其與經脈關系密切,否則也不會在標志經脈理論成型的文獻《經脈》篇中如此強調。由此可見,寸口在其產生之初便與經脈理論淵源頗深。《內經》并未明言寸口位置之所在,據《說文解字·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段玉裁注曰:“距手十分動脈之處謂之寸口。”再與《靈樞》中描述經脈、經筋循行中涉及寸口的內容相參,可見寸口即指前臂掌橈側距腕一寸橈動脈搏動之處。
3.2 寸口與脈口、氣口 與寸口類似的術語,《內經》中還有脈口、氣口。如:“持其脈口人迎……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靈樞·終始》)“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靈樞·四時氣》)與人迎寸口脈診法的相關記載對比,即可知脈口、氣口、寸口其實為一,所指相同。《素問·經脈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即為其證。《內經》中脈口、氣口都是作為脈診部位而言,并不僅僅用于人迎寸口脈診法。如:“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靈樞·小針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靈樞·根結》)“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靈樞·經脈》)“脈出于氣口”(《靈樞·五閱五使》)等。可見,單純從脈口、氣口之處診脈便可診斷五臟、經脈之氣的虛實情形。關于這一點,在《素問·五臟別論》中有頗為詳細的論述,“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如此,才有《素問·經脈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之說。正是由于《內經》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寸口、脈口、氣口脈診法與臟腑、經脈的密切關聯(lián),才為其后《難經·一難》提出并影響后世深遠的“獨取寸口”脈診法提供了思想與實踐的淵源。
此外,早期非醫(yī)文獻中尚有“脈口”的記載,見《史記·倉公傳》。如:“腎氣有時間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灸其足少陽脈口”“右脈口氣至緊小,見瘕氣也。”此時的脈口既是脈診部位,也是灸法治療的部位,且其部位有時并不如《內經》所載那樣限于寸口。“足少陽脈口”“太陰脈口”即表明,脈口與早期經脈關系極為密切(早期文獻中,尤其是出土經脈文獻中已有十一脈之名,與標志經脈理論成型的《靈樞·經脈》相比,只少手厥陰之脈)。據此可知,早期的脈口位置并不固定,多因此時脈診之法多依據相應經脈而來。因此,從早期的脈口到《內經》中脈口、寸口、氣口三詞并見(寸口隱然有居于主流之勢,其出現(xiàn)次數亦最多),反映的是以經脈理論為核心的脈診法的演變歷程。至于后世《難經》“獨取寸口”之說的盛行,則與臟腑理論關系密切,非本文所討論范圍,茲不贅述。
3.3 為何以“口”為名 寸口、脈口、氣口三者為何都以“口”命名?“口”是人口的象形。《說文·口部》[1]:“口,人所以言食也。”此為其本義。如《孟子·梁惠王上》:“為肥甘不足于口與?”[2];還可以擴大指整個人《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可以轉指人的言語。《尚書·盤庚上》:“度乃口。”[1]孔傳:“法度汝言也。”《左傳》“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4];人或動物的進食器官,有的也是發(fā)聲器官的一部分。如《管子》“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5];比喻義有表示關隘曰口,容器通外面的地方,出入通過的地方。因為人的口同關隘,容器的口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供出入,比如現(xiàn)代約定俗成的表示地理位置的名稱“港口、出口”還有《尚書》中的“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3]。
通過以上對“口”義的分析可見,寸口、脈口、氣口之所以選用“口”作為術語表述的關鍵詞,此處古人想突出表達的思想是:“口”作為人體的發(fā)聲器官,甚至可以直接代指人的言語的這種特殊功能。理解了“口”的含義就能夠很容易的理解“寸口”一詞作為醫(yī)學術語的內涵。換言之,之所以選用“口”而不是其他,是因為其在人體與外界交流溝通中無以倫比的重要地位,同樣選用“口”也是為了彰顯“寸口”脈在對全身五臟六腑變化的表達具有近似“口”的重要作用,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載:“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6],《靈樞·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6],說明通過寸口、氣口、脈口,即可以了解五臟六腑全身氣血運行狀況,由此亦能一窺“獨取寸口”的思想淵源。
《內經》中寸口、脈口、氣口所指基本相同,且均以“口”命名,不同之處在于“寸、脈、氣”用字各異。寸之本義是長度單位,且是以人身特定部位的距離(腕部動脈距手十分)為一定長度。動脈搏動之處便稱之為寸口。脈口之脈原初非指寸口處的動脈,而是指早期的經脈(其在身體各部尤其是遠端部位的脈動處即成為診脈的部位,后稱為脈口)。至于氣口,從醫(yī)學理論發(fā)展的邏輯角度看,則應該較為晚出,是在脈口的基礎上,受經脈運行氣血(早期經脈與血關聯(lián)密切,多言血脈即為其證)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
此外,《內經》中以“口”組成的詞語還有“胃口”,而且這個詞在使用時全是實指,并不象“寸口”一樣蘊涵意義,顯而易見,這個詞的構成是基于實際解剖形態(tài)的觀察。
以上通過對社會語言中“口”的含義及“寸、脈、氣”的相關探討,并由此觀察了其在醫(yī)學用語(針灸術語)中的使用情況及實際內涵,研究表明,社會語言(全民用語)對醫(yī)學用語的影響、滲透廣泛存在。這也提示我們,作為歷史時代產物的針灸學是以古代文本的形式傳承至今的,我們對其的理解學習離不開文字、概念術語、理論體系的層面,對今人而言,將古代針灸理論以現(xiàn)代話語的形式進行語言轉換是必須的。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的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對古代針灸理論文本進行觀照,本文舉例的社會語言對醫(yī)學語言的影響僅是其中一方面,其他方面還可考慮從思想文化的角度進行相關針灸概念術語的詮釋,這些其實都是古代針灸理論現(xiàn)代表達的需要,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1]蘇寶榮.《說文解字》今注[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44.
[2]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16.
[3]王世舜譯注.尚書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42.
[4]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8.
[5]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管子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01.
[6]黃帝內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23.
(2013-03-19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Cu 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cupuncture Concepts such as“Cunkou”
Zhu Ling,Li Jinghua,Yang Shuo,Jia Lirong,Gao Bo,Yu Qi,Dong Yan,Yang Fe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This article disclos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cupuncture concepts,trying to find a new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se terminologie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such a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cunkou”in“Nei Jing”.Ideological origins should be contemplated in order to achieve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cupuncture concepts.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are themainmethod of this article.“Mouth”which is“kou”in Chinese is on behalf of one person's speech,a very important body organ to communicatewith theworld.“Mouth”was chosen to format the conceptof“cunkou”to express the importance of pulse diagnosis such as“Duqu cunkou”.
Cunkou;Maikou;Qikou;Neijing;Culture
R221;R245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1.033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基于語義網絡的傳統(tǒng)針灸概念體系表示以及應用研究(編號:81202758);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自主選題項目(編號:ZZ22070328)
楊峰(1980—),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