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
?
穴位注射黃體酮治療腎絞痛38例
杜偉
(江蘇省邳州市中醫院,邳州 221300)
水針;黃體酮;腎絞痛
筆者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以穴位注射黃體酮治療腎絞痛38例,現報告如下。
38例患者均為輸尿管結石所致,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1歲;首次發病者28例,既往有發病史者10例。所有患者體檢患側腎區有叩擊痛或同側輸尿管徑路有壓痛;尿常規檢查發現紅細胞及隱血;彩超檢查患側輸尿管徑路有大小不等結石,輸尿管上段擴張及腎盂積水。
取患側腎俞、中極、三陰交,以腰痛為主者加委中,以腹痛為主者加足三里。常規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7號針頭抽取黃體酮20 mg(2 mL),快速進針刺入穴位后行強刺激,待患者有明顯酸、麻、脹、沉重感后,回抽無血,隨即推注藥液,每穴0.5 mL,術畢用輸液貼或創可貼敷針眼。
顯效:絞痛及主要伴隨癥狀30 min內完全消失,短時間內無發作。
好轉:絞痛及主要伴隨癥狀30 min內明顯減輕。
無效:30 min后絞痛依然存在,伴隨癥狀未緩解。
38例患者中,顯效25例(65.8%),好轉9例(23.7%),無效4例(10.5%),總有效率為89.5%。
腎絞痛常由于結石在腎盂、輸尿管內移動,引發局部尿路痙攣性收縮、梗阻所致,絞痛劇烈,常突然發生于一側腰腹,可向會陰放射,常伴惡心、嘔吐、血尿和腎區叩擊痛等癥狀,屬中醫學“石淋”、“血淋”、“腰痛”等范疇。一般認為本病多由于過食辛熱肥甘之品,以致濕熱內生,下注膀胱,煎熬津液,使尿中之濁凝聚成石。本病起病隱匿,平時無明顯癥狀,常因某種誘因至結石梗阻或崁頓,導致劇烈疼痛才被發現。本病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原則,明確診斷后,當予止痛治療,使患者先平靜下來,以便更好接受進一步治療。
穴位注射療法是現代醫學所常用的藥物注射法與中醫學針刺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療法。它是根據所患疾病的不同,按照穴位的治療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選用相應的經穴及藥物的藥理作用,將適量的藥液注入穴位,通過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激發經絡穴位功能,充分發揮經穴和藥物對疾病與人體的綜合效應,進而調整和改善機體機能與疾病組織的病理狀態,使體內的氣血暢通,陰陽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方法[2]。
黃體酮能使泌尿系統平滑肌普遍松弛擴張,從而使輸尿管口徑擴大(作用類似阿托品),而且其能對抗醛固酮而產生排鈉利尿作用,均有利于結石的排出,且緩解輸尿管痙攣性絞痛[3]。其不良反應少見,對女性月經周期有影響,應告知女性患者。在腎絞痛時患側腎俞、中極均有壓痛,取穴腎俞、中極、三陰交,前后遠近配穴以疏通足三陰經氣血,疏利膀胱氣機,清利濕熱,增加尿量以排石。“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委中和足三里分別為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合穴,針之可清利濕熱,行氣止痛。以上藥物穴位刺激并用,使輸尿管平滑肌痙攣緩解或消失,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使腎絞痛緩解或消失。
[1] 吳皓,劉茂祥.維生素K3穴位注射治療腎絞痛32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9):568.
[2] 閆懷士.穴位注射干擾素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2):781.
[3] 容健材.新編實用臨床用藥指南[M].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97.
2014-02-20
杜偉(1971 - ),男,副主任醫師
1005-0957(2014)10-0944-01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1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