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現民,丁潤澤,陳煦
(河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鄭州 450008)
督脈鋪灸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獨特施灸方法,因在背部督脈正中鋪艾點火,形如長蛇,也稱為“長蛇灸”,它面積廣、艾炷大、火力足、溫通力強,收效快捷,是一般灸法所無法比及的[1]。鋪灸法益腎壯督、溫陽通脈、散寒止痛,主要用于強直性脊柱炎[2-3]、風濕及類風濕關節炎[4]、支氣管哮喘、慢性胃病、慢性腹瀉、婦女痛經及年老久病、虛損勞傷者,注重調理臟腑,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但由于督脈鋪灸的操作難度大,費時費力,火力猛烈容易發泡等原因,能夠掌握鋪灸操作技術的人并不多,相當一部分人對它不甚了解,無疑限制了督脈鋪灸的正確運用。因此掌握鋪灸法的施術關鍵和運用特色,積極推廣這一有效的特色療法,充分發揮其卓越的治病功效,確有必要。
陳艾絨細軟如棉,經長期風干后油質已揮發殆盡,易于燃燒,速度緩慢,煙霧小,不易滅,火力均勻、溫和、持久,滲透力強,能夠竄透肌膚,直達組織深部。督脈鋪灸每次需用陳艾絨 200 g,搓成三棱錐體形的條狀,每條長度在10 cm左右,搓好備用。
施灸部位常需鋪墊姜泥或蒜泥,一般用鮮生姜或鮮大蒜500 g,搗成泥糊狀。大蒜中含有揮發油的大蒜素,有較多的黏性液體,對皮膚的刺激性較強,灸后發泡較大。生姜對皮膚的刺激性小,不易發泡,易于接受,并可短時間內重復操作,不會因刺激強度不夠而影響功效,常作為通用材料[5]。姜泥或蒜泥應現搗現用,不宜久放。
鋪灸藥粉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督灸粉”,主要成分為肉桂、丁香、麝香、斑蝥,研成粉狀制成[6]。另有麝斑散、通督散、扶正通督散、風濕散、溫通止痛散、骨質增生散等,多選用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藥物,如川芎、防己、威靈仙、紅花、防風、川烏、細辛、羌活、地龍、桂枝等藥物,根據不同治病需要自行配方制成。
督脈鋪灸最好選擇在每年盛夏三伏天進行,以天氣晴朗、氣溫高、白天為佳。因盛夏季節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最盛,腠理疏松,百脈通暢,是鋪灸的最佳季節。平日施行督脈鋪灸也可,但應在晴朗天氣,避免陰雨潮濕[7]。
鋪灸以背部督脈經施術為主,取用督脈正中線上自“大椎”至“腰俞”穴止[8]。從上到下分別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腰俞,共計13個穴位。督脈線為正中向兩側有一定的鋪灸寬度,所以也包括了脊柱兩側夾脊穴、背俞穴。
患者取俯臥位,局部常規消毒后,先蘸姜汁或蒜汁擦拭施灸部位,沿脊柱正中線均勻撒鋪灸藥粉覆蓋局部皮膚,厚度約0.1 cm,寬約5 cm。將搗碎的姜泥、蒜泥或配制的藥泥鋪在藥粉之上,厚約0.5 cm,寬約5 cm,從大椎至腰俞鋪成帶狀[9]。鋪姜泥、蒜泥或藥泥時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過薄則灼熱感太強,過厚則熱力不夠而滲透較差。藥泥帶四周的低凹處如腰部兩側用干棉絮墊平,以免汁液外溢。輕輕按壓藥泥帶的中間部位,使兩邊微高,中間凹陷。將搓捻成的三角狀艾絨條,分段放在藥泥帶中央的凹陷槽內。
分別在每節艾絨條的頭、身、尾端將其點燃,分3段自行燃燒。體表皮膚溫度可達45℃以上,有灼熱痛感,應在背部自上而下輕輕按摩,使灼痛感擴散。艾炷1壯燃盡后,用手輕輕按壓熄滅艾火,移去灰渣,重新鋪置艾絨,繼續施灸。為了保持火力持續,新的1壯艾絨條最好提前1 min點燃,再移到藥泥上鋪置,以使與前壯的艾火溫度相當[10]。依法施灸2~3壯,整個鋪灸約需1~2 h。在此期間須注意藥泥是否因受熱而出現裂縫,如有裂縫應及時修整,以防藥汁向外溢出。艾火熄滅后,移去艾灰及藥泥,溫水擦洗施灸部位,用熱毛巾輕輕擦干即可。
施灸后可見背部充血潮紅,隨滲出液增加局部表皮出現小水泡,小如粟米,大如雞卵。水泡應用消毒針引流,并用藥棉揩干,涂龍膽紫藥水以助收斂結痂。為了使病邪排除干凈,水泡盡量養得老一些,超過3 d后才挑破放水,刺泡時自上而下,逐一引流,出水務盡[11]。灸后3個月泡痂脫落,皮膚無疤痕,局部表皮有色素沉著。
督脈鋪灸屬“大灸”之法,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種作用于一體,具有施灸面積廣、艾炷大、火力足、溫通力強的特點。艾葉辛溫性烈,能通行十二經,振奮元陽,祛寒逐冷,除風燥濕,調理氣血。鋪灸中大量艾絨的使用,使其功效更強,《本草綱目》謂“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火燃燒中心溫度可達數百度不等,產生包括紅外線在內的特殊熱信號,有較高的穿透能力,通過人體穴位對熱信號的傳遞,溫煦激發陽氣,活躍臟腑功能,通過經絡對臟腑起到特殊的調節作用[12]。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揮發油中含有姜醇、姜烯等,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滲透于人體,擴張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經艾炷加溫后其作用可增強數倍。生姜、大蒜、各種鋪灸藥泥的化學性刺激,均與灸火的溫熱刺激疊加,協同發揮功效,增加其溫通效能。多種刺激共同作用于施灸部位后,熱力更加集中、均衡、溫和、持久,滲透到表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系統,被組織所吸收,借以激發經絡之氣,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促進新陳代謝,調節自主神經,提高抗病能力。
鋪灸以重灸督脈為主,背部為陽,督脈為陽脈之總綱,能統攝全身陽氣。在督脈鋪灸可改善體質,增強抵抗能力,發揮整體調節作用。督脈正中兩側的夾脊穴、背俞穴均與臟腑高下相當,可以直達深透,調節臟腑功能而收捷效。鋪灸用的艾炷大而長,火力足而猛,具有很強的溫通作用。生姜中的姜辣素及揮發油在艾灸熱力作用下順姜纖維滲透至穴位,擴散至整個背部正中及兩側背俞穴,熱度大,感應強,集中火力在短時間內溫通激發全身氣血,使病體虛弱的陽氣得以溫煦,寒濕之邪得以祛除,痰濁瘀血病理產物得以化解,痹阻之氣血得以暢通[13]。不同部位的病變可選擇不同的脊柱節段重點灸治,如呼吸消化系統疾病重點灸治背部胸椎節段,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重點灸治腰骶部節段。根據每一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施灸部位選擇,更有利于病癥的治療與康復[14]。一些疾病也可選擇其他部位鋪灸,如頸椎病選取頸項部,婦人痛經選取少腹部,小兒泄瀉選取小腿前面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胃腸下合穴區域,膝關節痛、足跟痛可選取患病局部等,并不一定完全局限在背部。有些疾病施術時應改變操作方式,如對急性乳腺炎、肋軟骨炎因施術部位不平整,病灶處敷置姜泥后,可將2~3根艾條同時點燃對準患處灸烤,雖然火力不如艾炷灸大,但只要時間長、功夫深、熱度大、感應強,也能收到同樣效果。
督脈鋪灸一般選擇在夏季三伏天施術,夏季陽氣旺盛,三伏天又是一年中最炎熱之時,人體腠理開泄,毛孔開張,皮膚松弛,氣血趨于體表。此時選取特定部位,在艾灸的熱力作用下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隨氣血經絡到達病變部位,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15]。蒜泥鋪灸刺激性強,發泡大,祛邪功效明顯,用于病邪深入筋骨的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每年盛夏鋪灸1次,連灸3年,但間隔時間太長,不易控制病情[16]。姜泥鋪灸刺激性弱,發泡小,扶正功效明顯,用于病邪侵入臟腑的哮喘、胃痛、腹瀉、痛經及遺尿,夏季每月鋪灸1次,連灸3個月。隨著醫學理論創新改革和全球氣溫變暖,鋪灸時間也有改變,全年年中任何時節均可,不必拘泥于夏季三伏天,只要天氣晴朗,不是天陰下雨、雪霧潮濕就行。
艾絨在鋪灸施術中必不可缺,選擇質地優良的艾絨十分重要。優質艾絨燃燒速度慢,在皮膚上的熱感是由輕漸重達到灼痛而緩慢進行的,溫熱時間長,熱滲透力較強,用于鋪灸效果最好。生姜應選擇大塊的鮮姜,既能保證達到最顯著的藥理效應,又能發揮良好的導熱性能。鋪灸藥泥作為配合使用的材料,多按不同病證的治療需要自行組方配制。鋪灸藥粉摻加藥物的目的,一是加入減輕灼痛的止痛藥,如乳香、沒藥、川烏、草烏,這些藥物在燃燒時的蒸發對減輕灸傷疼痛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增強溫度的滲透力,如麝香、沉香、干姜等;三是有助于施灸時的燃燒,如硫磺、松香、茵陳等;四是擴大灸傷,如斑蝥、皂角、巴豆等;五是針對疾病配以適當藥物以加強治療效果,如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將附子、桂枝、桑枝、伸筋草、透骨草、海風藤、川烏、草烏、丁香、肉桂等藥等量粉碎制成藥粉,用陳醋、蜂蜜調成泥狀。這些藥物大多具有祛風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止痛的功效,再鋪墊以生姜泥借艾火之力促進藥物的滲透和吸收,透達于體內而增強其效。藥物、姜泥、艾絨三者協同配合,既可扶正又可祛邪,共同發揮鋪灸功效[17]。
施用督脈鋪灸,調養護理是否成功起重要作用。鋪灸前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豆制品,不食雞、鴨、魚、肉類肥甘厚味及滋養品。凡飲食清淡的人灸后水泡清稀,引流快;而飲食肥甘油膩的人灸后水泡呈膠質糊狀,影響療效。鋪灸前的2 h內切勿進食,防止灸時因胃腸受熱蠕動而致腹痛、躁動不安,無法堅持到鋪灸完畢。施灸后1個月內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及奶酪、雞、鵝、魚腥等發物,以免留戀病邪,禁食生冷瓜果以保存體內陽氣[18]。鋪灸后應安靜休養 1~2個月,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受涼,不用涼水洗澡,不用電扇直吹。施灸后患者因出現排毒反應可能有低熱,如果體溫沒有超過 38℃,盡量不用或少用抗菌消炎藥。鋪灸后 2星期內禁行房事,避免耗傷陽氣,以利病情恢復[19]。
[1]黃冬娥.鋪灸療法及其臨床運用[J].河南中醫,2006,26(1):70-71.
[2]余月花,茍成鋼.溫針加鋪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3):232-233.
[3]李玉娥,黃濤,鄧曉燕,等.鋪灸加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4):882-883.
[4]晁金玲,蘇佳雄.鋪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3):26-27.
[5]王麗,袁衛華,蔡圣朝.鋪灸療法的臨床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3):35-37.
[6]鄧玉霞,馬本緒,崇桂琴.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8):447-449.
[7]王虹.麝斑散合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21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7,16(1):30-31.
[8]馮禎根.鋪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1):20.
[9]李華章,嚴振國,秦夢,等.藥物鋪灸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10,22(4):45-46.
[10]朱現民,馮毅慧,胡興旺.督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9例[J].中醫雜志,2009,50(7):625-626.
[11]王健,姜勤,朱月偉.鋪灸療法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指數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6):395-396.
[12]章婷婷,王念宏,何天有.鋪灸治療痛經經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7,5(4):22-23.
[13]吳仕杰,扈新花.辛芥粉鋪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82例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08,23(3):308.
[14]于美玲,盧圣鋒,劉邁蘭,等.三伏灸臨床應用中的思考[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7):418.
[15]朱現民.論冬病夏治的四大應用特點[J].中醫文獻雜志,2012,30(6):26-27.
[16]崇桂琴.神奇的督灸療法:談督灸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J].中國民間療法,2008,16(3):3-4.
[17]趙中亭.藥物鋪灸療法治療體虛外感型產后身痛[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4):42-44.
[18]章旭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鋪灸治療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2B):1897-1898.
[19]杜文忠,張建鵬,何永剛.三伏督脈鋪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58例[J].中國針灸,2011,31(10):9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