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平,肖達,楊永清,王宇
?
如何建設針灸學——七論針灸學的開放性
陳漢平,肖達,楊永清,王宇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上海 200030)
針灸學;發展趨勢;針灸研究
此前本文姐妹篇《試談“什么是針灸”》[1]和《什么是針灸學》[2]已發表。本命題筆者的見解就是一個詞“轉變”,轉型研究和轉化應用。
遠古先人對針灸消減病痛現象反復觀察和追問:這是為什么,催生了針灸療法,隨后演變為傳統針灸學。這是針灸學史上最重要的學術轉型。但歷史條件滯留它在這個層面很長時間。傳統針灸學構建基于臨床實踐的診療體系,雖然以經驗為臨床思維依據的知識系統尚欠完備,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是無可替代的。
今天,歷史為“傳統針灸學上升為科學針灸學”[3]提供了基本條件。鑒于“針灸學攜帶著生命科學的密碼”[4]的特性及世界醫學科學界對轉化醫學(From Basic Discovery to Improved Patient Care)理念的倡導,針灸學界逐步形成了不應繼續停留在以防治疾病為目標的臨床醫學分支的地位,要努力向科學針灸學過渡的共識。由于對“科學”概念有不同的見解,故擬以“現代針灸學”稱謂傳統針灸學將過渡成的未來針灸學。當然稱謂并非最重要的,關鍵是未來針灸學的實質內容。至于“科學”概念和規范與傳統辨證論治的關系,將另外討論。
轉化醫學,著眼于實驗室與臨床間雙向的知識轉化[5]。針灸學研究成果轉化是以診療經驗為前提,把經驗與實驗有機地串聯起來,即臨床-實驗-臨床。這有別于由基礎醫學支撐的西醫學之轉化,它把實驗室的發現轉化為臨床技術,又通過實驗研究回答臨床中提出的新問題,發現的新現象,即實驗-臨床-實驗。傳統針灸學向現代針灸學,而非向實驗醫學轉型,目標在于以中醫學和生命科學理論為指導,以有效的針灸干預為中心,應用傳統的和現代科學的原則和方法,按實驗概念和規范,運用設計、測量、統計分析、解釋和報告之程序,通過(臨床和動物)實驗探究針灸對病理生理狀態的干預效果及其受相關因素制約的規律,再反哺臨床,把反復驗證提煉的診治方案,如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電針治療急迫性尿失禁、隔藥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等,向社會推薦[6],充分體現立足于臨床經驗,努力為患者服務的中醫特色。
古典理論指導,依賴經驗積累,被證明是一條提高診療水平成功之路,但走這途徑讓從刺灸療法問世到針麻下手術成功的歷史跨度十分漫長。因此,積累經驗,注意發現臨床新現象,提煉新經驗并自覺地將它向理性認識轉化之路,應加速開拓。把古人應用青蒿的經驗轉變為被世界廣泛接受的抗瘧藥所提示的,正是發展現代針灸學所要借鑒的。同理,刺灸療法的改善,也必須突破以經驗為臨床思維基礎的治療格局,才能實現。
這個重任是傳統針灸學難以承擔的。中醫針灸學乃世上僅存的具有理念、理論指導的傳統醫學體系,臟腑經絡學說經典地闡釋刺灸效應之所以然,但科技界對植根于中國文化的傳統說理難以接受。加之古樸深奧的古典理論、經驗式表達的刺灸效應以及因醫者而異的穴位處方、手法操作等的某種隨意性,令江湖術士和“科學衛士”有隙可乘濫售其奸,無辜的經絡針灸屢背黑鍋。針灸故事鮮活精彩,要講好它,要努力對針灸學理論精髓進行現代詮釋,賦予時代特征,構筑可與現代醫學科學主流知識系統在同等層面交流的話語體系。楊永清博士主持的針刺抗哮喘實驗顯示,針刺抗哮喘作用涉及T細胞受體等多種信號傳遞通路調節的生物學過程,其中鈣調蛋白S100A9是針刺抗哮喘特異性表達基因之一,其重組蛋白,在體內外模型中具有良好的劑量依賴的氣道舒張作用。表達該研究成果的論文被美國《生化和生物物理學研究通訊》[3]刊載。這是用“世界語”與國內外醫學科學同行成功交流的實踐。近年來此種交流逐步增多。
上述的針灸學轉型發展如能實現,將是針灸學術更重要的升級發展。與時俱進的針灸學術才能順應時代要求和公眾的期盼。
盡管傳統針灸學并非向實驗醫學轉化,但實驗研究卻是針灸學術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把臨床與實驗科研有機地組合起來,互補而協調地為闡明刺灸作用,提高療效,是建設現代針灸學科艱巨的任務。
目前,醫師們對療效“靠老鼠點頭”的不當評價做法極端反感。對實驗研究助推療效提升的動議不少人不屑一顧,這歸咎于初級階段針灸學實驗研究的不成熟。實踐讓臨床醫師信奉“療效是硬道理”此一永不過時的醫學圭臬,但這不應成為排斥實驗研究介入的理由。實驗與診療若結合得好,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下二者互相分離的“兩張皮”狀態,令針灸學術發展失去了另一引擎的推動。
以下兩點應當講清楚,首先,并非動物實驗涵蓋了所有實驗研究,臨床試驗更難但更接近實際,更有助于知其所以然,對催生診療新思維新技術,更具有前瞻性引導作用。其次,不論臨床或動物實驗均有規范,要按特定目標進行實驗設計,控制觀察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利用相關設施,在合適條件下探索刺灸干預病理生理狀態的規律。要防止片面追逐高精設備卻忽略實驗的理念和規范的偏向。隨著轉型研究的深化,必將提供越來越多被醫師們接受、讓診療受益的實驗研究成果。能協同針刺鎮痛效應的鎮痛鎮靜藥的篩選,顯著提高針刺復合麻醉的效果,是實驗研究促進臨床診療的成功例子之一[7]。
使科研成果與診治實踐深度融合,把基于經驗之上對重大疾病施治規律的新認識,盡快轉化為臨床新方法,為患者提供較先前更優的刺灸醫療服務,涉及治學文化理念、管理和人力資源等問題,情況錯綜,影響廣泛而深刻。醫師們須在熟悉的醫療老本行“規定動作”之外,了解乃至掌握陌生的原先與臨床脫節的實驗研究,有機地融合二者,造就一種嶄新的臨床格局。不難看出,臨床和基礎醫學水平皆優,但有所側重的人才難得,儲備如此的“兩棲人才”既是轉型升級的保證,也是最大的難點,難期一蹴而就。顯然,在足夠投資之外應營造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和用人用錢機制。針灸學術轉型發展必須實施開放戰略,與國內外醫學中心合作,以重大項目為紐帶開展聯合轉化醫學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本所對此已有初步運作,經驗待總結。
針灸學術進一步發展,不是孤立的學術事件,離不開與中西醫學和生命科學的溝通、嫁接,要納入“大針灸學”建設的框架。為此就要沖破經驗醫學桎梏下傳統針灸學缺乏自我革故鼎新自覺之藩籬。
針灸學轉型發展依賴于相當數量研究型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內研究型針灸科的建設,這是一個艱難的探索實踐,成功的歷史經驗很少。不同層次的專業研究所也要向真正的研究中心轉變,不能滿足于闡述療效原理或機理的研究,或處于臨床與基礎研究“拼盤”的狀態。
近幾年,政府相關投資大增,不少重大項目研究成果獲得大獎,令人鼓舞。同時也應了解一系列成績背后真實的情況,清醒看到大量科研成果只是“櫥窗里的蛋糕”的現實,防止被各種令人炫目的數據屏蔽下易忽視的問題,避免被獲獎中標左右了對針灸學科發展應有的緊迫感,放松了對浮躁虛夸之風的警惕和防范。
以上與現代針灸學建設相關的文化理念、人才儲備、戰略視角、基地建設以及前進中的退思等均是有頗高難度的問題,必須努力逐步解決。
本文稿草就于2012年。在時間許可時,第一作者習慣于把初稿先擱下,若干時日后再撿起審讀,一般均能找出需修改之內容或文字。2013年本稿又修改數次。在剛過去的年末,珠算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遺產大會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傳來,喜悲參半。喜因珠算的歷史功績被世界認可,悲由珠算被電子計算器完全替代了!而打算盤背珠算口訣是我童年私塾啟蒙的必修課,感情沖擊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這淘汰浪潮會殃及針灸嗎?當然,這無疑是杞人之憂。但筆者以為留一絲危機感,對針灸學術發展百利而無一害。針灸,未來不因醫學科學發展而遭替代的關鍵,是自身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篇》)。這全賴針灸療法持續完善,學術不斷進步,現代針灸學建設的順利實現。可見,本命題之討論是重要的,期待更多的學人積極參與,共同探索。
[1] 陳漢平.試談“什么是針灸”[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5):2-3.
[2] 陳漢平.什么是針灸學:六論針灸學的開放性[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10):881-882.
[3] Yin LM, Li HY, Zhang QH,. Effects of S100A9 in a rat model of asthma and in isolated tracheal spira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0,398(3):547-552.
[4] 中國針灸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針灸學學科發展報告(2011-2012)[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5] 崔志文,夏燁,孫小娟,等.國內外轉化醫學發展歷程與展望[J].生命科學,2012,24(4):316-320.
[6] 吳耀持.中醫藥適宜技術社區推廣與應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7] 許紹芬,曹小定,莫浣英,等.針藥結合對針刺鎮痛效應的影響[A].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暨第一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選編[C].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1987:2.
2014-01-20
陳漢平(1937 - ),男,教授
1005-0957(2014)10-0961-02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10.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