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瑜
(銅梁縣平灘畜牧獸醫站,重慶 402562)
淺談畜禽生態規模養殖的好處及選址要求
范 瑜
(銅梁縣平灘畜牧獸醫站,重慶 402562)
養殖業是人類社會起源最早的生產大類之一,我國古代養殖業的起源,至今已經有10000多年的歷史了,在后魏碑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廣泛總結了中原地區勞動人民飼養豬`牛`馬`雞鴨鵝兔等方面寶貴的生產經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我國的養殖業也由傳統的飼養方式向現代化飼養方式發生著轉變,而規模化養殖逐漸成為現代農業養殖的重要組成之一,畜牧業發展大型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態化的畜禽養殖場是畜牧業的長遠發展目標,并且畜禽生態養殖能在適合畜禽養殖的區域內,建立的有一定規模的較為規范、嚴格管理的畜禽養殖基地,基地內養殖設施完備,技術規程及措施統一,糞污處理配套。生態規模養殖是養殖業由傳統千家萬戶分散飼養向集約化、工廠化、生態化大型養殖場逐步轉變的一個階段。大力發展畜禽生態養殖小區是推動畜牧產業化的重要舉措。
隨著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農副產品買方市場的形成,質量安全,食品安全也逐漸成為畜產品的第一要素。人們在增加食品消費需求量的同時,越來越關注品質和營養。隨著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對畜禽養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家萬戶的分散飼養模式已難以滿足要求,改革養殖模式,實施畜禽規模化養殖,推行畜禽標準化養殖,采用科學的飼養工藝和完善的疫病防疫、產品追溯、質量監督制度,生產優質、安全畜禽產品,可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安全、無公害畜禽產品消費的市場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規模決定了市場,了解了市場才能有好了收益。畜禽大規模生態養殖,在提高畜禽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還能增加經濟收入,規避市場風險。
近二年來,我在學習和參觀許多先進的生豬生態養殖小區時了解到,當今規模化生態養殖好處確實很多。
(1)推行生態規模化養殖,不但能促進養殖、加工、經營、銷售各環節的監督管理,還可以提高畜禽產業鏈的調整和養殖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
(2)推行了生態規模化養殖,有利于實行嚴格的養殖動物防疫和養殖場周邊環境以及對畜禽停藥期的進行監控,可實現畜禽產品的質量監督和追根溯源,不僅能夠苛刻地檢查畜禽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指標,銷售區實行了市場準入制度,也能要求畜禽飼養要隔離、飼料要綠色、過程要封閉,從而促進畜禽產品質量大幅的提高。
(3)推行規模化生態養殖,還有利于控制動物疫病和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的實施,能確保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從而提高人畜安全系數。
(4)實行規模化生態養殖后,由于飼料用量大可直接從廠家進購,有利于降低養殖成本,規模化生態養殖中實行的是自繁自養,這不但避免了引進仔豬時傳染疫病的風險,還保證了仔豬品種質量。
(5)只要采用先進的生態養殖技術,不但能提高養殖的養殖效率以及養殖水平,還能有效地節約人工成本,據了解養殖1000頭豬只需要2個人。豬場可配有智能化監控系統,對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適時調節,確保豬每時每刻生活環境的舒適。從而節約人力物力。
(6)實行生態規模化養殖,有利于實現種植和養殖想結合、資源的循環利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實現畜禽規模生態養殖場合理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無公害化產品。既保證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又保護了環境的清潔衛生。
(7)在規模化生態養殖中,通過市場信息溝通,可以及時地對畜禽產品進行有效的調配供應,從而大幅降低養殖風險。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好處,在政府的扶持下,現在許多村社的養殖者紛紛放棄傳統的散養模式,加入到了標準化規模化生態養殖,從而實現了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因此,加快以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為主的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糧食轉化,有利于形成種養業的良性循環,有利于增強農業持續發展能力,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建立相對獨立的規模生態養殖小區,可以減少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凈化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實現農村生態養殖與居住環境的協調發展。
但是目前普遍存有一種養殖現象:往往是某處有一個養豬場,幾年過后相鄰很近便增加好幾家,由于豬場的建設都是各自為政,并且沒有統一規劃,二個養殖場之間建設相隔很近,養殖場建設布局混亂,非常容易相互傳播疫病的同時,還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以及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生態規模養殖場的選址,不僅關系到養殖戶的經營成果和投資效益,還關系到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以及公共衛生安全。對于地址的選擇,直接決定養殖場的收益與成敗,養殖場是畜禽終生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畜禽的潛在生產性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以及疫病了防控,都與選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考慮適應當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下,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對規模養殖場選址要求,我們應該嚴格對照進行選址。
(1)畜禽養殖場的選址用地應該符合當地的土地利用規劃,因此,畜禽養殖場選址應該選遠離居民生活區的荒地、荒灘、荒坡、荒山等,如果要占用農田耕地等非建設用地的,應該由當地土地管理部門進行審批,對建設項目用地進行確認。場址應該選擇在地勢比較干燥、土質堅硬,背風向陽、遠離居民生活住宅區、地下水位低、暴雨時能排水順暢、電源穩定。并且要有足夠的面積來規化建設飼養小區,生活小區,獸醫室,產房室,隔離病房,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貯糞場和污水處理池等設施。如果是丘陵地帶,應選在稍平的緩坡地;如是平原地區應選擇在比周圍地勢稍高的地方;山區建場應選擇在坡度不大的半山腰處,并注意避開斷層和容易滑坡,塌方等地帶,以防止自然災害。
(2)址時水源也是考慮的重要因素,規模養殖場都需要較大的用水量,因此專區內應有足夠的生產用水,水量,水壓應滿足生產需要,水質在符合環保部門的要求,飲水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飼料的轉化率,以及豬的健康發育。因此,要選擇良好的井水、泉水和清澈江河的流動水,不能選擇池塘死水作為水源。還要要遠離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保護區,避免引響居民生活飲用水。
(3)在畜禽規模化生態養殖中實行的是“預防為主”的方針,防疫條件必然是選址的第一要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對規模養殖場選址要求,場址應距離鐵路、縣級以上公路、城鎮、醫院、居民小區、學校,工廠等所有公共場所1000m以上的距離,還要與其他養殖場以及屠宰廠和畜產品加工廠保持在3000m以上的距離,應該選擇在居民飲用水源的下游和居民住宅區的下風向。場區環境幽靜,沒有有害氣體,煙霧灰沙及其它污染物。另外,在選址時,還應注意建成的場址,既要交通方便,便于飼料和畜禽的運輸,又要避開主要交通要道,便于防疫工作開展,以降低畜禽感染疫病的機率。
(4)規模化生態養殖場,在養殖生產過程中不能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要種植與養殖想結合,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在選址時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要對周邊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專業評估,養殖過程中不能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還要有足夠用于消納養殖場糞污的種殖面積。必須堅持種植與養殖想結合,以及科學使用發酵床等生態健康養殖的模式,與實現行業結合、逐步實現畜禽規模生態養殖場在保證區域環境生態平衡的同時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