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芳
(河北省灤縣畜牧水產局,河北灤縣 063700)
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治
郭 芳
(河北省灤縣畜牧水產局,河北灤縣 063700)
入冬以后,豬只很容易患一種以嘔吐、腹瀉、脫水和食欲下降為特征的病,這是一種稱為豬流行性腹瀉的傳染病,因這種病的傳染性,對生豬生產尤其是對規模化養豬場危害較大,一旦感染,極容易流行,嚴重影響豬只生長,給養豬業造成很大損失。為減少此病對養豬業的影響,筆者根據臨床經驗就豬流行性腹瀉病的診治總結了一下,供養殖場戶參考。
該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12月至來年2月寒冬季節多發,夏季也可發生,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病。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哺乳仔豬受害最嚴重,病死率平均50%。傳播較慢,常在4~5周內傳遍整個豬場,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經1個月左右流行,然后恢復痊愈。
病豬呈現水樣腹瀉,或者在腹瀉之間有嘔吐。嘔吐多發生于吃食和吃奶后,癥狀的輕重隨豬年齡的大小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1周齡內的新生仔豬發生腹瀉后3~4d,呈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可達50~100%。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不吃食。斷奶豬、母豬常呈現精神萎靡不振、厭食和持續腹瀉(約1周),少數豬恢復后生長發育不良。成年豬癥狀較輕,有的僅表現嘔吐,重者水樣腹瀉3~4d可自愈。
表現為尸體消瘦、皮膚暗灰色。皮下干燥,脂肪蜂窩組織表現不佳。腸管膨脹擴張,充滿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系膜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小腸。整個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缺乏彈性,變薄有透明感,腸粘膜絨毛嚴重萎縮。有的病例胃底粘膜潮紅充血,并有粘液覆蓋,有的病例見有小點狀或斑狀出血,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或絮狀小片),較大豬(14日齡以上的豬)約少數病例可見有潰瘍灶,靠近幽門區可見有較大壞死區。
因在臨診癥狀、流行病學和病理變化等方面均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無明顯差異,只是豬流行性腹瀉死亡率較豬傳染性胃腸炎低,在豬群中傳播的速度也較緩慢些。根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剖檢變化進行確診是十分困難的,須進行實驗室診斷。目前用直接免疫熒光法(FAT)檢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是較可靠的特異性診斷方法。
一旦發現病豬,要立即隔離治療,清除糞便及其污染的墊草,被污染的環境和器物進行徹底消毒。
該病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可用對癥療法,以減少仔豬死亡率,促進豬只康復。
5.1 口服補液
豬飲用口服補液鹽(配方為1000ml水中加20g葡萄糖、3.5g氯化鈉、2.5g碳酸氫鈉、1.5g氯化鉀)加土霉素或諾氟沙星溶液。全群用藥。另外飲水中添加奶粉,飼料中添加木炭粉(或口服夕碳銀)。
5.2 藥物拌料治療
飼料中添加:佳免1.51kg+鼎泰1kg+維多康500g+葡萄糖10kg,連用一周。個別病情特別嚴重的小豬可采用抗生素加補液鹽灌服。
5.3 輸液治療
對失水過多的病豬,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林格氏液,抗生素或磺胺藥。
6.1 加強飼養管理
(1)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外地引進的豬必須隔離觀察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
(2)搞好進出場區人員、車輛及物品的消毒;
(3)做好豬舍和用具的清潔消毒工作和保持母豬和產房的清潔干燥;(4)實行“全進全出”制度;(5)做好冬季的驅寒保暖工作。
6.2 免疫接種
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每年10~11月份母豬、種公豬,每頭1頭份;經產母豬產前一個月,1頭份/頭;后備母豬產前40d和20d,1頭份/頭;仔豬斷奶后10~15d接種一次。后海穴和頸部肌肉注射疫苗都可以,但后海穴注射效果較好。
郭芳(1966-),男,職稱:高級獸醫師 主要從事的工作:技術推廣、動物防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