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柳
(重慶市忠縣汝溪鎮畜牧獸醫站,重慶 404328)
仔豬高病死亡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陳正柳
(重慶市忠縣汝溪鎮畜牧獸醫站,重慶 404328)
一些生豬散養戶缺乏科學飼養管理技術,飼養仔豬時,仔豬的發病率、死亡率較高,經濟損失慘重。現就仔豬傷亡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如下:
仔豬的質量問題:由于當地仔豬出售較少,市場上的仔豬多是豬販從外地販運而來,這些仔豬售前是否接種疫苗或接種何種疫苗等情況不詳,防疫時間、防疫質量也參差不齊,有的可能是在出售前才注射的疫苗,還未產生抗體或未產生足夠抗體,有的甚至可能沒有進行防疫注射,這就使仔豬感染疫病的可能性大增。更有些仔豬新購進時本身可能已帶細菌或病毒,這些仔豬購進后將成為豬場的重要傳染源,一旦發病損失慘重。
1.1 豬販的素質問題
個別豬販素質低下,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將某些疫病,帶在其身上或運輸工具上,成為特定傳染源,而這些豬販為經濟利益著想不可能每到一地或離開一地時對運輸工具進行徹底消毒,就是衣服也不是每天更換洗滌,這就造成仔豬在運輸或交易過程中極易感染疫病。
1.2 應激因素
仔豬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并被多次捉拿、擠壓,再加上運輸過程中的其他因素,造成豬只處于易應激狀態,飼養條件和管理方式的突然改變,使本來就弱小的仔豬抗病力急劇下降,因而極易感染疫病。
1.3 飼養管理的原因
一些養殖戶購豬前并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沒有將豬舍消毒、控溫等工作做好,沒有進行限時隔離。一些養殖戶購回豬后馬上給豬飲水、喂料,這時仔豬對新環境和飼料的突變不適應,有的豬只可能出現厭食反應,停止飲食。有的豬只因過于饑餓,搶食超量,造成消化不良,這些現象如不及時采取措施也會造成豬只死亡。
1.4 防疫問題
一些飼養者為方便省事,不管仔豬是否已注射過疫苗,購回后都先給豬注射上豬瘟或豬三聯疫苗再放入圈中,這樣反而使豬得了豬瘟。這是因為仔豬在售前可能已注射了豬瘟疫苗,豬正處在產生抗體的過程中,這樣再去注射疫苗,不但中和了體內的抗體,甚至還可能造成免疫抑制,故而得病。
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疫種類程序不同,以及運輸條件、運輸時氣候不同,豬只發生疾病情況也不盡相同,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有:豬瘟、豬氣喘、副傷寒、傳染性胃腸炎、傳染性胸膜肺炎、傳染性鼻炎、鏈球菌病、弓形體以及流感、感冒、消化不良等,許多還是混合感染。
應飼養適量母豬進行自繁自養。盡量不到集市上購買仔豬。如需購買仔豬,可到比較正規的飼養場購進。
做好購豬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準備好隔離場(區),并將豬舍及用具徹底沖洗、消毒,進豬前要把舍溫控制在25℃左右,給仔豬準備一個干燥溫暖、衛生舒適的環境。準備充足的葡萄糖、電解多維以及預防、治療豬只感冒、胃腸炎所需的抗菌消炎藥物。
購豬前要了解天氣狀況,選擇天氣較好的時間購豬,當氣溫較高時,應選擇下午晚些裝車。氣溫較低時,可以上午裝車,趁暖和時間運輸。
選購仔豬時,除詳細詢問場主防疫情況外,還要仔細檢查豬只全身狀況,對營養不良豬,如消瘦、被毛粗亂、皮膚不光澤,甚至有掉毛、皮痂者,食欲不佳、腹部空虛、肢體關節部位腫大、步態不穩、肛門及后軀有糞污、糞便異常者,咳嗽、氣喘、眼瞼分泌物多、有淚斑者,精神沉郁、呆立、不合群者等情況的豬只不要購買,應重新選擇豬場。豬只選好后,應向畜主詢問豬只飼料配方及飼養管理情況,以便豬運回后,先用原配方飼料飼喂、按原生活方式管理7~10d后再逐漸改變。同時,還應向畜主索要防疫卡和當地動物防疫監督部門開具的檢疫證明。
購回仔豬后,要先將仔豬放入隔離場(區)飼養,經15d隔離觀察,確定豬只健康后,再進入飼養場(區)飼養,否則一旦出現問題,還會將原來養的豬只傳染,造成很大損失。每天要對豬進行觀察,查看其體溫、呼吸狀況及飲水、采食等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剛購回的仔豬,不要急于給水給料。天氣過熱時,也不要直接在豬身上噴水降溫,這樣極易造成豬病,應讓豬在圈內適應30min,然后再將紅糖、電解多維用溫水稀釋,讓豬飲用,這樣可緩解豬只應激,提高其抗病力。待一個小時后,可給予少量飼料,如果長途運回,可用感冒片,按每豬1~2片拌入料中飼喂,可連續給藥2~3d,防治感冒。注意新購豬3~5d內,不能喂得太飽,不然會因消化不良而厭食、腹瀉,一般喂7~8成飽,3d后逐漸加量到正常。有條件的豬場可給豬適量飲用糖醋水或em菌水。購回豬一個星期后,要對豬進行驅蟲,隔7~10d再用藥驅蟲一次,所用藥物為丙硫咪唑、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驅蟲后,要及時將糞便清理干凈,以免二次感染。
購回豬20d內,每隔2~3d對豬舍內外消毒一次,以后可每隔7~10d消毒一次。制訂完善的衛生、消毒、防疫制度,并認真執行。購進豬20d后,結合原有防疫情況,進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等疫苗的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