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英,李國安,刁樞
(1.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上海 200137;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 200025)
產婦,30歲,身高1.60 m,體重72 kg,孕40 W。ASA分級Ⅰ級,因社會因素,擬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入室前禁食6 h。入手術室后監測基本生命體征,竇性心律,心率85次/min,血壓131/86 mmHg,指端 SPO298%。開放上肢外周靜脈,輸注乳酸林格液,12 mL/(kg·h)。由麻醉醫生簡介針刺麻醉的好處,征得產婦同意后實施針刺。取百會,雙側三陰交、陰陵泉、曲泉和髀關穴。百會由后向前斜刺,深0.5寸,得氣后行捻轉補法3次;下肢諸穴針刺得氣后留針,用貼膜將毫針平行腿部皮膚固定。誘導20 min后,右側臥位下行腰麻穿刺,成功后注入布比卡因 4 mg(0.75%布比卡因 1 mL+腦脊液1 mL,配成0.375%布比卡因2 mL,注入1 mL,即平時腰麻劑量的一半)。注藥后立即平臥,下肢穴位連接G6805-2型電針儀頻率 4 Hz,強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度。調節腰麻平面在T6以下。術中心率90~75次/min,血壓115~125/75~80 mmHg,鼻導管吸氧(3 L/min)時SPO2100%。手術時間45 min,術中無寒戰、惡心嘔吐發生;未用靜脈鎮靜、鎮痛藥;術中產婦訴探查腹腔時有牽拉感,將電針刺激頻率減為3 Hz,百會穴補法捻針3次后緩解。術畢接靜脈止痛泵(曲馬多 800 mg+地塞米松10 mg+生理鹽水配成100 mL)回病房。術后8、24、48 h隨訪,無不適主訴。術后48 h回訪時請產婦為術中疼痛評分,VAS評分為2分。
按 針麻對患者生理干擾小,能減少麻醉藥副反應。我們嘗試在針麻復合減半劑量的腰麻下行剖宮產手術。根據循經取穴的原理,百會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髀關屬足陽明胃經,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穴,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穴,曲泉為足厥陰肝經穴,4條經絡均行經腹部,共同調節腹部會陰部臟器的感覺,減輕剖宮產手術過程中對腹腔、盆腔臟器的牽拉作用。我們認為本例報道中,用腰麻常用劑量的一半,成功完成剖宮產手術,針麻起到了鎮痛和調節作用,兩者結合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剖宮產麻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