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華
(長泰縣畜牧獸醫局陳巷工作站,福建長泰 363901)
一例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報告
陳小華
(長泰縣畜牧獸醫局陳巷工作站,福建長泰 363901)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由于病原體寄生于血液的紅細胞表面或血漿中,故稱之為附紅細胞體病。豬附紅細胞體病主要引起豬的高熱、貧血、黃疽和全身發紅、懷孕母豬流產,嚴重感染還會引起死亡,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許多養豬場業主和獸醫人員均缺乏足夠認識,沒有引起重視,造成誤診,經濟損失嚴重。2014年9月筆者接診了長泰縣陳巷鎮夫坊村一個發病養豬場,經診斷為豬附紅細胞體病,現將診治報告如下。
長泰縣陳巷鎮夫坊村某養豬場生豬存欄385頭,2014年9月7日,豬群中有3欄共42頭小豬,發現4頭小豬精神沉郁,被同群豬追咬,食欲減退,體溫升高,高熱稽留不退。注射解熱藥和抗生素,體溫下降,患病食欲有所恢復,一旦停藥又復發,體溫又升高,食欲廢絕,呈反復性經過,病程拖長幾天后,可出現一些特征性變化。1周后,豬場發病增到11頭,病死2頭,畜主前來工作站求診。
發病小豬體溫升高達39.5~42.0℃,呈高熱稽留,全身發抖,喜歡扎堆,食欲減退或廢絕,轉圈或不愿站立,離群臥地。糞便初干、球狀,附有粘液和血液,呈黑褐色,有時便秘、下痢交替。叫聲嘶啞、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呈犬坐,張口呼吸,鼻有分泌物,心搏加快,可視黏膜初充血,后蒼白,輕度黃疸,尿呈茶褐色。耳后、頸下、腹下、鼻鏡、大腿內側、四肢部皮膚先發紅,后出現不規則紫斑,邊緣界限不明顯,指壓不褪色,爾后變為青紫色。
剖檢2頭患病瀕死小豬,其病理變化基本一致,患豬嚴重消瘦,被毛粗亂,體況消瘦,皮膚(尤其是少毛的部位)有明顯出血點(斑),蒼白、貧血。剖檢可見肝臟腫大,質地較脆,呈土黃色或棕黃色,并有少量小點壞死灶;心肌質地柔軟,色澤淡白,心外膜、心冠溝脂肪少量出血點和黃染;淋巴結腫大、出血,血液稀簿,凝固不良;脾臟腫大,質地較軟,表面有明顯暗紅色出血點;膽囊脹大,里面充滿濃綠色粘稠膽汁。
4.1 血液壓片鏡檢
用接種環取1滴血樣和等量生理鹽水于載玻片上混勻,蓋上蓋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呈星芒狀、輪狀,在血漿中震顫擺動,表面附有數量不等的小體,血漿中游動、翻滾著卵圓形、逗點狀、桿狀等多種形態的小體。
4.2 血片染色鏡檢
用病豬血液推成薄片,姬姆薩染色鏡檢,紅細胞表面及血漿中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狀多樣、折光性較強的淡紫色小體。
4.3 細菌培養
取心血、肝、肺、脾、腎、淋巴結等病料分別接種鮮血瓊脂平板,37℃培養24h,未見到可疑菌落生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6.1 預防
(1)堅持自繁自養,減少外來傳染源傳入,做好消毒、疫病監測工作,消滅病原體。
(2)搞好環境衛生,提高飼養水平,飼喂全價日糧,提高機體抗病力、免疫力,減少不良應激。
(3)做好蠅、蚊、鼠的殺滅工作,切斷傳播途徑。
(4)做好藥物預防,可采用飼料添加500~600g/t土霉素的方法進行階段性預防,每次連喂2周。
6.2 治療
(1)對發病豬進行隔離,對全場食槽、豬舍、周圍環境全面消毒,更換清潔飲用水和飼料。
(2)患豬用貝尼爾按5~7g/kg肌肉注射,1次/d,連用3d;同時用附紅凈(復方磺胺嘧啶預混劑)按0.5g/1000ml的量飲水和100g/100kg的量拌料,連用5d。
(3)重癥豬用長效土霉素按20mg/kgkg體重的量深部肌肉注射,1次/d,連用4~5d,同時配合使用退熱、脫敏藥物(如地塞米松)對癥治療。
經過以上綜合防治后,豬群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除2頭重癥豬只死亡外,其它全部治愈,7天后回訪無發生新病例,取得良好效果。
(1)因本病的傳播有接觸性、血源性、垂直性和蟲媒性,其中吸血昆蟲為豬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的主要傳染媒介,因此消滅吸血昆蟲,防止吸血昆蟲的叮咬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是否產生臨床癥狀與其自身抵抗力有直接關系。當管理不當,營養不合理,環境不良和存在應激因素時,造成體質下降,豬就會出現臨床癥狀。
(3)引種需謹慎,防止血源感染,早確診、早治療、及時隔離和淘汰,確保豬群的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