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平葉祖光
(1中藥復方新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75;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北京,100700)
有毒中藥控毒理論和方法概述
張廣平1葉祖光2
(1中藥復方新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75;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北京,100700)
從古、現文獻學角度,并結合我們的實驗研究結果,系統論述了有毒中藥控毒:炮制減毒和配伍減毒的理論和方法和研究思路,為合理安排有毒中藥提供。
有毒中藥;配伍減毒;炮制減毒
有毒中藥是中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如果使用不當,有毒中藥對人體具有損害作用,但通過合理應用可成為治病之良藥,從而起到一般補益藥所不能達到的治療效果。我國對中藥毒性控制的認識歷史悠久,建立了有關有毒中藥較系統的理論和一系列的應對處理方法,我們對有毒中藥控毒減毒理論和方法進行論述,為安全合理應用有毒中藥提供參考。
1.1 傳統炮制減毒理論和方法 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獨特的制藥技術,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藥的特色之一。大部分中藥必須經過炮制以飲片形式應用。通過炮制降低有毒中藥的毒性是古今公認的有效方法。我國第一部醫藥著作《神農本草經》就有中藥中藥炮制的記載“藥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張仲景也認為藥物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或須皮去肉,或支皮須肉,或須根去莖,或須花須實,依方揀采,治削,極令凈潔等。梁·《本草經集注》中開始歸納總結出一些藥物的炮制原則,如“凡湯酒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皆糖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等。南宋許洪的《局方指南總論·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明確提出了“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分兩無虧,勝也”的炮制思想。
我國古代的先賢早就認識到通過炮制可以消除或減低藥物毒性,并建立了各種炮制減毒方法和理論,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人統計,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應用附子有20個處方,腳注中注明要“炮去皮”者12方(占60%),《金匱要略》中載有附子、天雄者26方,“炮”用者有20方(占76%)[1]。歷代醫藥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炮制減毒方法。如《雷公炮炙論》有蛤蚧“去頭足……毒在眼”。明《炮炙大法》蘄蛇“其骨刺須遠棄之,傷人,毒與生者同”。《普濟方》天南星“白礬湯泡去毒水”?!侗静輦湟诽炷闲恰盎鹬苿t毒性緩”加熱處理去毒的記載等。
有毒中藥的炮制解毒理論,主要有七情理論中的“相畏相殺”理論。七情理論是古代醫家對兩種藥物合用后相互之間產生作用的總結,包括增效、減毒、減效、增毒四個方面,漢代《神農本草經·序例》將各種藥物的配伍關系歸納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其中相畏、相殺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配伍,也被應用于炮制理論中,用一種輔料或藥物炮制另一種藥物,有時也會產生如前的配伍作用,并逐漸形成了相殺、相畏炮制理論。《本草經集注》中關于半夏“有毒,用之必須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的記載。說明藥物炮制減毒方法從方劑學配伍中開始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中藥相畏炮制減毒理論。如《食療本草》有大豆“殺烏頭附子毒”?!侗静莅l揮》有“如治風治寒有必須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而浸之,以殺其毒”之論。《本草述》有川烏“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相畏為制,如《本草經集注》有半夏“用之必須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侗静萃ㄐ费匀藚ⅰ胺渭冶窘浻谢?,右手獨見實脈者,不宜驟用;即不得以而用之,必須鹽水焙過,秋石更良;蓋咸能潤下,且參畏咸鹵故也?!边@是用相畏、相殺理論指導中藥炮制的實際例子。
我國古代醫家在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記載了大量的炮制減毒的方法,其科學性已被現代藥理所證實。主要方法:1)凈制去毒:通過凈制除去有些藥物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原藥材某一部位,或者除去一些非藥用部位,即可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如《雷公炮炙論》指出:白花蛇“頭尾及骨俱大毒,須盡去之”。蛤蚧其“毒”在眼,炮制時需要“去眼”。又如《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載:“凡用斑蝥……去頭、足及翅翼……則去毒矣。”如枇杷葉“毛能射人肺,令咳不已”,目前已知,枇杷葉的致咳作用與其所含的成分無關,主要是枇杷葉背面的絨毛機械性地刺激咽喉導致,故需刷去毛以消除該副作用。2)熱制除毒:加熱使毒性蛋白質變性、揮發或者破壞能夠產生毒性物質的酶,從而達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如巴豆[2]、蒼耳子[3]、蓖麻子等通過加熱使毒性成分變性。如蒼術中過量的揮發油對生物體有害,經過麩炒或炒焦后可降低揮發油的含量,緩和蒼術的苦燥之性[4]。斑蝥中的毒性成分斑蝥素在高溫升華,傳統炮制方法為米炒,使斑蝥素的升華,部分斑蝥素升華而使含量降低[5]??嘈尤噬茫谝欢ǖ臏囟群蜐穸葪l件下,苦杏仁苷易被共存的苦杏仁酶和野櫻酶水解,產生有毒的氫氰酸。但若加熱炮制后,因酶被破壞,經口服后,苦杏仁苷在體內可緩慢分解而產生微量的氫氰酸,對呼吸中樞能起鎮靜作用,能達到平喘的目的而不致引起中毒[6]。3)水飛法除毒:通過水飛溶解除去有毒成分,棄去有害物質。如雄黃主含As2S2,其中夾雜的As2O3;朱砂主含HgS,經水飛成為極細粉末的過程中,通過加多量水反復操作,可除去雄黃中的As2O3和朱砂中的HgS,而且通過溫度的控制,防止了劇毒成分As2O3的生成[7-8]。4)加輔料制毒:通過使用輔料加熱使毒性成分轉化或含量降低。如大戟、甘遂、芫花自宋代以來都用醋炙法炮制,其目的是減低毒性。大戟所含的有毒成分為三萜類化合物及大戟苷等,經醋制,即可與乙酸作用生成衍生物,使之無明顯刺激性及毒性[9]。
1.2 有毒中藥炮制研究進展 現代對于炮制減毒研究主要在以幾個方面:1)用化學和藥理指標結合方法對傳統炮制方法的挖掘及工藝規范化研究。如考察芫花[10]、商陸[11-12]炮制工藝以醋制法最佳;考察烏頭炮制工藝,以蜜制法最佳[13];考察馬錢子炮制工藝,以麻黃炙馬錢子可以減毒增效,其中麻黃甘草炙馬錢子法和麻黃醇提液炙馬錢子法較佳,有一定應用價值[14]。2)創新炮制工藝和進行新設備研究與開發炮制新工藝的研究和新設備的利用方面[15-16]。3)依據毒性成分性質,設計炮制新工藝研究。如根據毒性成分馬兜鈴酸的性質,借鑒傳統中藥炮制經驗,用0.1mol/L碳酸氫鈉多次浸泡后醋制法,以馬兜鈴酸A為指標,進行去除關木通中馬兜鈴酸的炮制工藝研究和中試[17]。4)炮制減毒機理研究。依據炮制前后化學成分變化而比較藥效和毒性的變化闡明炮制減毒的原理[18-22]。
1.3 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目前炮制主要是以中藥毒性成分為主要指標的炮制的研究一種或者幾種化學成分的變化與藥效和毒性變化的相關性,這是否能代表有毒中藥的毒性物質基礎、毒效、功效的變化?而在不同證候、不同機體狀態上述關聯是否也會發生變化?這些疑惑均是導致目前“化學炮制”方法和“炮制化學”手段所不能保證有毒中藥的臨床用藥安全和進行有效質控的癥結所在,這忽視了中藥毒性的認識貫穿在“辨證”過程和“功效”發揮之中。
有毒中藥只所以能夠被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療效,若一味強調炮制降毒,則極有可能在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同時,藥效也會喪失。因此對于有毒中藥的炮制應該從降低毒性和保存藥效或增強藥效兩個方面考慮。對于無藥用價值的毒性部位或者成分,通過炮制盡可能的去除,同時要盡量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對于既有毒又有效的物質通過炮制使其有毒成分降到安全范圍之內,達到毒性較小又保持藥效的含量,使之達到適中。
2.1 傳統配伍減毒理論和方法 配伍是中藥最為常見的用藥形式。通過復方配伍降低中藥的毒副作用,擴大有毒中藥的治療范圍是古今公認的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中醫藥的特色之一。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中醫藥形成了一系列配伍減毒理論。七情配伍中的相殺、相畏配伍是專門對有毒中藥配伍減毒理論的論述?!跋鄽⒄撸票酥疽??!奔匆环N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正如《神農本草經》中所云“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古代先賢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配伍減毒的經驗,《證類本草》云“俗方每用附子須甘草、人參、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本草記載了大量的相殺、相畏配伍?!侗静萁浖ⅰ匪d畏惡七情表中相畏的藥味有85條,相殺的藥味有12條。據《證類本草》載后蜀韓保升《蜀本草》曾記載有關七情藥數目:“相畏者78種,相殺者36種?!边@些認識源于長期臨床經驗的累積和總結,對于指導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有重要作用。
在中醫藥方劑學的配伍中,七情配伍是中藥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劑配伍的主要規則。《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君、臣、佐、使的配方理論中,佐藥是指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涉及到了方劑減毒的配伍。如十棗湯中以大棗煎湯送服芫花、甘遂、大戟,通過大棗護中補脾的作用緩和三者對胃腸道的刺激。愚功散中牽牛辛烈,茴香辛熱溫散,能暖丹田,祛小腸冷氣,解牽牛毒性。四逆湯中君藥附子大辛大熱,有毒。臣藥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助陽通脈。佐使藥炙甘草固護陰液,緩姜、附的燥烈之性,制附子毒性。
2.2 配伍減毒現代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學者運用現代實驗手段,綜合運用化學、分析、毒效指標對于中藥配伍減毒進行了研究。徐建東等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大黃附子湯中各組分不同配伍對附子中烏頭堿含量,結果顯示配伍后附子中烏頭堿含量下降,認為配伍具有減毒作用[23]。徐姍等用HPLC法分析各種煎液中烏頭堿及次烏頭堿的煎出量,同時用動物實驗測定各煎液不同給藥途徑的急性毒性,發現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不能減少附子中有毒生物堿的煎出,而可能與有毒生物堿結合,延緩其在胃腸道吸收,發揮一定的減毒作用[24]。越皓等利用電噴霧質譜技術和內標法分別對附子,附子配伍炙甘草、白芍、干姜、大黃共煎液生物堿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與單煎附子相比,附子中生物堿類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25]。奚麗君等運用探針藥物法分析半夏生姜配伍對大鼠CYP450酶的影響,結果顯示半夏和生姜配伍運用較之半夏單用,配伍運用對CYP酶具有誘導作用,可抵消半夏單用對CYP酶的抑制作用,認為是生姜減半夏毒原因之一[26]。以上主要以有毒中藥毒性成分為觀察指標,從毒性成分溶出、吸收、代謝的變化,觀察配伍前后毒性變化。有學者通過觀察與毒性靶器官相關的毒性指標變化研究配伍減毒作用。如半夏屬于中國藥典的有毒中藥范圍,毒性表現為對黏膜的刺激作用。吳皓等通過觀察生姜配伍半夏后對小鼠腹腔的刺激作用和對大鼠足趾刺激產生的炎癥反應,進行生姜配伍半夏配伍減毒的研究。結果發現,加用生姜可以降低半夏對小鼠腹腔的刺激性,減少扭體發生率??梢苑浅o@著地抑制生半夏所致動物毛細管通透性的增加及炎癥足組織前列腺素PGE2的含量,降低炎癥足的腫脹程度。認為生姜具有在體內拮抗半夏的毒性作用[27]。王金華等通過兔眼刺激性實驗研究生姜對半夏的減毒作用。研究發現,生姜汁可使半夏對眼結膜刺激反應的陽性率下降至22.2%,對半夏的刺激反應呈現出較強的拮抗作用[28]。附子屬于藥典的有毒中藥范圍,毒性強度為“有毒”。附子臨床典型毒性特征是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針對附子的心臟毒性胡小鷹等觀察了甘草對附子導致心律失常的影響。結果顯示,對烏頭堿誘發的心律失常甘草類黃酮與異甘草素有明顯拮抗作用,提示甘草解附子心臟毒性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為黃酮類化合物異甘草素[29]。雷公藤毒性主要表現在對胃腸道、肝臟、腎臟和生殖系統的毒性。楊靜嫻等研究發現五子四物瓜石湯可顯著對抗雷公藤多苷胃腸道的毒性[30]。針對雷公藤的肝毒性周艷麗等研究了白芍總苷對于雷公藤多苷導致的小鼠急性肝損傷影響,結果顯示,白芍總苷降低因雷公藤多苷導致急性肝損傷動物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肝勻漿丙二醛的含量。認為白芍總苷可以對抗雷公藤多苷片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其機制與氧自由基產生有關[31]。胡廉等研究發現野山楂根能夠拮抗雷公藤多苷對雄性大鼠的生殖損傷作用,提高不育癥模型雄鼠的生育力[32]。張宏博等研究發現六味地黃丸可拮抗雷公藤致雌鼠生殖系統的毒副作用[33]。目前中藥配伍減毒多集中在運用現代實驗手段,綜合運用化學、分析、毒效指標進行驗證;對于有毒中藥的毒性是在中醫藥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于有毒中藥的配伍減毒的研究在從中醫藥理論上探討方劑配伍的增效減毒問題,探索從治法治則角度探討“制毒糾偏”的機理研究,從有毒中藥藥性理論的角度出發,綜合探尋有毒中藥通過適當配伍達到制約毒性、制約烈性、制約偏性作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幾個方面顯得研究不夠。
2.3 配伍減毒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3.1 以古本草、古方劑文獻為基礎挖掘傳統配伍減毒方法[34]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我國古代先賢積累了豐富的配伍減毒的經驗。除了文獻中記載的相殺、相畏記載外,在古代醫療典籍中還記載了許多的含有有毒中藥的經典的復方,如《傷寒論》中四逆湯、十棗湯、《儒門親事》記載的愚功散等。其中有部分方劑從有毒中藥配伍減毒的角度開展處方研究,其科學性也被證實[35-36]。全面收集梳理中藥配伍減毒的古今文獻,基于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經驗中有關配伍減毒的相關傳統信息,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綜合應用中藥化學、藥效學、毒理學等現代的研究方法對有毒中藥傳統的配伍減毒進行系統研究尋找配伍減毒的科學性以及潛在規律。
中藥相反相成配伍形式是指方劑中兩味或多味藥物之間藥性(主要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體質、功能、作用特點等方面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相制相用的配伍關系,是中醫學陰陽對立統一關系在藥物、方劑配伍相互作用關系上的反映[37]。通過藥物間配伍,寒熱共投,補瀉兼施、行守結合、升降相因、散斂相配、剛柔相濟等配伍形式,使機體氣機升降有序,恢復“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從而達到糾偏減毒的作用。如《傷寒論》大黃附子湯、附子瀉心湯及《千金方要》溫脾湯將大黃配于溫熱方劑中,使大黃的苦寒之性被辛熱之附子所制,存瀉下之功而無苦寒之弊;反之,大黃亦可佐制附子的毒性及剛燥之性,使溫散而無傷陰之弊,為寒熱配伍減毒。再如附子為辛溫苦燥剛烈之品,附子使用中常常配伍柔潤之甘草、大棗等解附子之毒及緩和附姜峻烈辛散之性。對與有毒中藥常用配伍從中藥藥性的角度進行分析,確定有毒中藥藥性配伍規律,應用現代藥理藥效的方法進行配伍減毒的研究[38]。
2.3.2 基于現代中醫藥研究基礎,以中醫治則治法為指導的配伍減毒的研究 中醫的治則治法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理法方藥中的重要一環,是對治療疾病總體規律的認識,是用以指導治療方法的總則。每種治則包含了不同的治法,每個治法都包括了一組藥理作用與之相應的中藥。中藥復方就是根據治則、治法確定的由若干種藥理作用與治則、治法相符的藥物所組成的方劑。以中醫的治則治法指導的配伍減毒方法就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治則、治法)下、基于中藥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以有毒中藥的化學物質基礎和/或毒性反應特征為依據進行配伍減毒的研究。即根據有毒中藥的毒性特點(靶器官、機理),以中醫治法和治則為指導選擇一些中藥糾正上述有毒中藥的“偏性”,換言之用另外的中藥去對抗和中和有毒中藥的毒性。如雷公藤味苦、辛,性涼,大毒。歸肝、腎經?,F代研究表明其具胃腸道、肝腎和生殖毒性。針對其毒性,確定適當治則和治法,與之相對應的中藥,進行配伍減毒研究。如對于雷公藤胃腸道毒性伍減毒可用補脾益氣,胃止嘔中治法,補脾益氣選用黃芪、黨參,和胃止嘔中藥選擇砂仁、生姜等觀察雷公藤胃腸道毒性的影響。針對雷公藤肝臟毒性,配伍減毒研究可采用滋陰柔肝和利濕退黃的治法。滋陰柔肝的代表中藥選用白芍,當歸。利濕退黃代表中藥選擇茵陳蒿、澤瀉。對雷公藤對腎臟毒性采用利水解毒和補腎益氣法,利水解毒中藥配伍金錢草、茯苓;補腎益氣中藥配伍黃芪、山藥。對雷公藤對男性精子生成毒性采用補腎填精法,配伍補腎填精的單味中藥枸杞子、菟絲子。雷公藤對女性生殖毒采用滋陰補血、調經法,配伍滋陰補血調經的單味中藥當歸和菟絲子。
2.3.3 效應對抗式的配伍減毒的方法 我國古代先賢對于中醫藥的認識是基于應用實踐結合古代的哲學思想形成的醫療體系。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我們對于中藥有了新的認識。基于現代醫藥學對于中藥的研究成果,針對有毒中藥毒性特點選擇藥物通過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對抗藥物的毒性。如山豆根具有肝毒性,選擇具有保肝作用的藥物與山豆根配伍觀察配伍減毒作用。
我們所承擔的973課題“有毒中藥配伍減毒原理和方法學研究”課題在通過毒理學、藥效學以及藥物化學等研究,驗證了七情配伍中相殺、相畏具有配伍減毒作用的“合理內核”,同時完善了基于中醫藥藥性理論的配伍減毒的方法。基于現代毒理學研究的進展建立了“中西醫結合模式”配伍減毒(針對毒性特征及其靶器官,以中醫藥理論的治法和治則為指導,選擇相應的中藥與有毒中藥進行配伍減毒)和“效應對抗式”(針對毒性特征和毒性靶器官,選擇能夠保護靶器官的中藥與有毒中藥配伍減毒)的配伍減毒方法。首次系統地建立了以上述傳統配伍減毒和新建立的配伍減毒新方法為組成的有毒中藥配伍減毒的理論與方法;在試驗中還建立了一般毒性實驗(急毒和長毒)和針對毒性靶器官的特殊毒性試驗相結合、毒理學和藥效學相結合、量-毒和時-毒相結合、以及生物效應和毒性成分相結合的減毒作用的評價方法,以及毒理學和藥效學相結合的綜合判斷標準(治療指數和安全窗),這樣形成了匯集配伍減毒的途徑、方法以及減毒作用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等為一體的有毒中藥配伍減毒理論體系,豐富、發展了中藥藥性理論,并對臨床安全有效用藥具有參考價值。
有毒中藥毒性是可以被認識和駕馭的,其毒性的評價尚具有一些中醫藥特點,例如其毒性與中醫證候的相關性,以及其毒性的評價還受基源、產地、提取制備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古代醫家對于中藥的毒性早有認識,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控制毒經驗,系統的梳理和總結這些經驗,應用現代的藥理毒理研究方法,闡釋科學內涵,總結規律,從而更好地為有毒中藥在臨床上安全有效的應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1]李楠,高飛,萬芳.淺談《傷寒論》中的中藥炮制方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1):67.
[2]沈明謙.巴豆炮制的歷時沿革[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15(4):56-58.
[3]王光忠,吳慧,邵貝貝,等.蒼耳子的炮制歷時沿革及現代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11,14(2):266-267.
[4]杜慶山.中藥蒼術炮制方法及理論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警戒,2012,9(7):436-411.
[5]吳淑站.斑蝥炮制歷時沿革[J].山東醫藥工業,2002,21(6):31-32.
[6]高賓,郭淑珍,崗玲.苦杏仁的炮制及用途[J].首都醫藥,2012,15:47.
[7]張靜修,原思通,張廣強.中藥雄黃炮制沿革研究[J].中藥通報,1987,3:55-57.
[8]崔淑亭,張淼.朱砂的歷代炮制方法[J].中藥材,1999,22(2):71-72.
[9]張超,王英姿.大戟科5種有毒中藥炮制減毒機理研究進展[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炮制分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57-159.
[10]原思通,王祝舉,夏坤.芫花炮制工藝的綜合評價及中試驗證[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8):464-465.
[11]陳琳,吳皓,王媚,等.醋商陸飲片的炮制工藝研究[J].中草藥,2011,42(6):1101-1104.
[12]金傳山,張京生.不同醋量醋煮對商陸毒性及藥效的影響[J].中成藥,2000,22(4):273-274.
[13]李飛,劉曦,楊蕾.烏頭蜜制的工藝研究及主要生物堿的含量測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6):57-59.
[14]陳曉亮,歸筱銘,謝振家.炮制對馬錢子生物堿成分和毒性藥效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3):151-153.
[15]趙典剛,郝桂蘭,王振海,等.半夏熟法炮制品與藥典法炮制品藥理作用比較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8(6):366-368.
[16]瞿群威,吳鳳濤,沈玉杰,等.正交實驗探討爆壓法炮制馬錢子的最佳條件[J].時珍國醫國藥,2001,12(11):984-985.
[17]王智民,由麗雙,姜旭,等.利用炮制技術去除關木通毒性成分的方法學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6):1243-1246.
[18]金傳山,張京生.不同醋量醋煮對商陸毒性及藥效的影響[J].中成藥,2000,22(4):273-274.
[19]王智民,由麗雙,李琳,等.關木通生品及其制品的藥效學及毒理學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6,6(10):728-732.
[20]姜旭,李琳,王維皓,等.青木香生品及其炮制品的毒理學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6,6(7):485-487.
[21]趙一,原思通,李愛媛,等.炮制對芫花毒性和藥效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6):345.
[22]金傳山,吳德林,張京生.不同炮制方法對蒼耳子成分及藥效的影響[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0,19(1):54-56.
[23]徐建東,王洪泉,張文英,等.大黃附子湯中諸藥的不同組合及煎法對烏頭堿含量的影響[J].中國藥房,2003,14(10):634-635.
[24]徐姍,王君,陳長勛,等.甘草與附子配伍減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環節研究[J].中成藥,2006,28(4):526-530.
[25]越皓,皮子鳳,宋鳳瑞,等.附子不同配伍藥對中生物堿成分的電噴霧質譜分析[J].藥學學報,2007,42(2):201-205.
[26]奚麗君,陳衛平,陸兔林,等.探針藥物法評價半夏生姜配伍對細胞色素P450酶的影響[J].醫藥導報,2009,28(1):15.
[27]吳皓,舒武琴,邱魯嬰,等.生姜解半夏毒的實驗研究[J].中成藥,1998,21(3):137-140.
[28]王金華,薛寶云.生姜與干姜藥理活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3):163-165.
[29]胡小鷹,彭國平,陳汝炎.甘草拮抗附子心律失常毒性的機理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2(5):23-24.
[30]楊靜嫻,韓國柱,徐紅,等.五子四物瓜石湯對抗雷公藤多苷所致消化系統毒性的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2,18(2):35-37.
[31]周艷麗,張磊,劉維.白芍總苷對雷公藤多苷片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藥,2007,24(1):61-62.
[32]胡廉,徐惠敏,熊錦文,等.野山楂根拮抗雷公藤多苷對雄性大鼠生殖損傷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8):1521-1525.
[33]張宏博,劉維,房丹,等.六味地黃丸拮抗雷公藤對雌鼠生殖系統影響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9):325-326.
[34]范穎,馬驥.中藥方劑配伍減毒增效方法的研究與基本思路[J].新疆中醫藥,2007,25:181-183.
[35]張廣平,朱曉光,孟賀,等.四逆湯組方配伍減毒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8):29-31.
[36]楊海潤,孫建寧,張廣平,等.四逆湯組方不同配伍毒效關系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3):266-269.
[37]于川,樊巧玲.方劑配伍增效減毒之原理探究[J].中醫藥導報,2007,13(7):89-91.
[38]王均寧,張成博,鮑捷,葉祖光.基于方劑組成統計分析的附子減毒配伍規律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5):23-26.
(2014-01-06收稿 責任編輯:洪志強)
Theory and Methods on Toxicity Control of Toxic Chinese Materia Medica
Zhang Guangping1,Ye Zuguang2
(1 National Chinese Compound Medicine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Beijing 100075,China;2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oxity control of toxic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sed on studies o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s as well as the experimental outcomes.Also,it provides methods and research thoughts to eliminate toxicity through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oxic Chinese materia medica;Eliminating toxicity through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R285.5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2.00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2009CB522806)
張廣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藥藥理毒理,Tel:(010)87632551,E-mail:iamzgp@163.com
葉祖光,研究員,Tel:(010)87632551,E-mail:yezugua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