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景
(東陽市中醫院,東陽 322100)
針刺配合隔藥餅灸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43例
盧金景
(東陽市中醫院,東陽 322100)
針刺;間接灸;顳下頜關節綜合征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是口腔頜面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顳下頜關節區疼痛,活動時發出彈響,張口受限,咀嚼肌酸痛,咀嚼無力。筆者用針刺配合隔藥餅灸治療本病43例,現報告如下。
本組43例均來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針灸科及口腔科門診患者,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3歲;病程最短1星期,最長3年,平均病程2個月;單側者41例,雙側者2例。顳下頜關節區局部疼痛者31例,張口受限及彈響者12例。所有患者均經X線攝片,排除顳下頜關節脫位及腫瘤、耳部疾患。
2.1 藥餅的制作
取乳香、沒藥、制川烏、制草烏、附子,以1:1:1:1:2比例研成細末,過篩,高壓消毒后備用。取用時以黃酒調和,用藥餅模具制成直徑2 cm,厚0.5 cm圓餅,中間用針刺以數孔。圓錐形艾炷底徑2 cm,高2 cm。
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以下關穴為中心,上、下、左、右各向下關穴斜刺,得氣后留針。張口受限者加頰車,額部疼痛者加太陽。藥餅放置于下關穴處,其上放艾炷點燃施灸,每次灸3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3.1 療效標準
治愈:自覺癥狀消失,顳頜關節功能正常,開口度正常(3.7 cm),彈響消失,咀嚼功能恢復正常,關節區無壓痛。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開口度接近正常,僅余輕微彈響或大張口有不適感。
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好轉,但未能全部消失。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
43例中,痊愈31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0例。痊愈率為72.1%,總有效率為100%。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是口腔頜面常見疾病之一,多與情緒不穩定,身體虛弱,咬合關節紊亂,外傷及牙齒生長發育異常,填充不良有關。顳下頜關節病變處關節及其周圍的關節囊、韌帶、肌纖維及其筋膜可有出血、滲出、水腫、無菌性炎癥等病理改變,組胺等致痛物質局部蓄積,刺激鄰近的神經血管產生疼痛。西醫治療多以口服消炎鎮痛藥及神經節阻滯治療為主。
本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系感受風寒之邪,經脈受阻,氣血瘀阻脈道,筋膜骨節失養所致。治療以溫通經絡、活血逐痹、解痙止痛為原則。針刺穴位均選在顳頜關節病變附近。針刺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沒藥、制川烏、制草烏均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附子也具在散寒止痛的作用。艾灸能改善血液流變性,糾正血瘀時自由基代謝的紊亂,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活動,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整中樞神經遞質水平,穩定內環境[1],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渡窬慕浘]》有“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說明艾灸有溫通作用。隔藥餅灸除一般灸的作用外,還能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的吸收發揮藥理效應。通過針灸結合治療,能改善關節區血循環,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達到治愈的目的。治療過程中囑患者調整咬合,糾正單側咀嚼習慣,避免咀嚼過硬食物,避免顳下頜關節的過度運動。
[1]唐照亮,宋小鴿,王寧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機制的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3(2):24-27.
R246.83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2.0172
1005-0957(2014)02-0172-01
2013-07-20
盧金景(1980 - ),女,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