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濤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 治安系,貴州 貴陽 550005)
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的角色至關重要,“如果農村大眾被動員起來反對現存秩序,那么政府面臨的就不是不穩定而是革命和根本變革了”[1]。為提高公安機關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新型農村警務機制,彌補農村社會秩序控制力弱的不足,改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公安部于2006 年9 月下發了《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公發[2006]5 號文件),部署和推行農村警務戰略,由此拉開了農村警務建設的序幕。是年以來,貴州省公安機關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按照公安部《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要求,將推行農村警務戰略置于公安工作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推進三基建設、深化公安工作改革的重要載體的高度來抓,各地把握有利時機,重新進行警力配置,劃定工作職責,規范警務運行,以不斷滿足轄區群眾的安全需求和構建良好的警民關系為根本出發點,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與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取得了以下諸端成效:
貴州省緊密結合貴州實際,把開展農村警務建設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平安村寨結合起來,扎扎實實推進農村警務戰略,認真貫徹公安部有關農村警務建設的各種指示精神,堅決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堅持以制度規范為抓手,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規定和規范性文件,形成了特色鮮明、覆蓋廣泛的農村警務建設制度體系,為深入推進貴州農村警務建設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證與正確的建設方向。
公安廳先后制定下發了《貴州省公安廳關于進一步深化“三大工程建設”和“基層基礎建設年”工作切實推進社區和農村警務改革的意見》、《關于統一規范全省公安派出所社區和農村片區駐村警務室外觀標識的通知》、《貴州省公安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意見》、《貴州省公安廳關于規范公安派出所警務運行模式的意見(試行)》、《貴州省公安基層所隊建設三年規劃》、《貴州省公安機關治安系統深化基層基礎工作三年規劃》等規范性文件,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施行意見、方案與相關制度規范,推進農村警務建設。
農村警務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推進。為此,貴州省有的地方還建立了民警、計生協管員、治安協勤員、治保主任捆綁工作制度,解決了公安民警單槍匹馬,孤軍奮戰的問題,使警務室真正成為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為激發駐村民警做好基礎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各地還“因地制宜”地建有激勵機制。如麻江縣對在基層一線的民警實行浮動工作制,福泉市對在社區、村寨連續工作三年、五年、八年的民警,經組織部門考察合格,可予以解決副股級偵查員、股級偵查員、副科級偵查員等職級待遇。
農村警務戰略的旨趣所在是把民警從派出所這個“小機關”推到群眾的身邊,以群防、群治力量為依托,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治安防控體系。目前,貴州省農村警務戰略已得到多方推進,警務和警力下移,大量的民警沉到基層、深入村莊、走上路面,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派出所民警坐等案件的工作方式,掌握了農村治安的主動權,對化解農村基層矛盾,及時了解當前農村社會存在的治安隱患及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筑牢農村警務防控網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農村治安環境得到優化。
農村的民間糾紛比較多,倘若不能及時處理,這些糾紛就極有可能向刑事案件轉化,而處理這些糾紛則會牽涉派出所大量的警力和精力。推進農村警務戰略,民警駐村駐寨“零距離”為群眾服務,使農村社會治安呈現了刑事發案大幅下降、民間糾紛有效化解、治安難點得以整治的情況。如黔西縣自從警務室建立起來后,大量的民警進村入戶、深入村莊、走上路面,以信息化為主導、以高效化為目標、以規范化為基礎、以科技化為支撐,積極構建打防管控一體化的主動先發型警務工作機制,化解了一大批可能引發刑事案件的民間糾紛,壓縮了農村案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增強了群眾的安全感和對犯罪分子的震懾力,以區塊平安帶動了整體平安,極大地提升了防控效能[2]。該縣有著2000 多移民的高錦苗族移民村,無一上訪[3]。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6 年1 至8 月份,全省民警駐村后即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2,500 件,全省殺人案下降18.3%,傷害案件下降2.2%[4]。各地治安面貌大為改觀,如畢節市公安局駐村民警以開展創建“無毒村、無霸村、無偷牛盜馬村”的“三創”工作為載體,認真落實“五防網”(警防網、民防網、技防網、保安防控網、人民調解網)工作,全面落實群防群治措施,還動員403 個村的村民自己出資安裝了紅外線電子防盜報警器76,341 個,有效遏制了偷牛盜馬案件的發生。2006 年1 -9 月,全區現行全部刑事案件發案數、八類主要刑事案件發案數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3.5%和8.6%,一批可防性案件得到了有效防范,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得到普遍提高[5]。六枝特區的“盧運司警務室”通過組建村級聯防隊和巡邏隊,推行“十戶聯防”工作機制和“三個必巡”工作法(趕集天必巡、重點要害部位必巡、商業鋪面必巡),深入群眾家中走訪,詳細記錄各家各戶的具體情況,對防范措施不到位、易發生被盜案件的住戶進行重點指導,使得其轄區內的治安、刑事案件有了大幅度下降。
貴州山區的特點是“隔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在傳統的農村警務體制下(即“縣公安局——派出所”二級警務體制),老百姓辦事“費時又費力”。而農村警務戰略的推行,把派出所搬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群眾能經常看到民警的身影,不僅大大便利了群眾辦事,還便于群眾及時向民警反映治安問題。民警通過進村入戶為群眾服務,準確掌握村民所思、所想和所盼,切實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拉近了警民“距離”,警民關系和諧發展。
以農民群眾辦身份證和取身份證來說,以往要到派出所跑幾趟方能辦理成功,既勞神又費力,還得外加不少旅途花費。而推行農村警務戰略后,各地均陸續建有“家門口的派出所”,上門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辦身份證難、辦戶口難等問題不復存在,這既方便了群眾,又有利于公安機關對農村治安實現動態管控。實踐中,不少駐村民警主動充分發揮一警多能的作用,在促進農民增收、開展法律宣傳、幫助和轉化農村邪教人員、鞏固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深受農民群眾好評。據報道,2008 年以來,黔東南河口派出所民警用人背馬馱的方式,走訪村寨500 余次,走訪群眾60,000 人次,開展法制宣傳80 多次,為轄區群眾上門送證5100 余張,慰問困難群眾70 多戶,送去大米1500 多公斤、食用油200 多公斤、書包60 個,為群眾捎帶化肥、水果、食用油等物品400 多件次[6]。他們真誠為山區群眾服務的事跡,一件件,一樁樁,都記在老百姓的心里,融洽了警民關系。
據統計,2012 年,貴州省“公安民警共進村入戶13 萬余人次,走訪群眾76 萬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1.9萬余條,處理重點信訪案件2800 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2 萬余起,幫助群眾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2.3 萬余件,協調民生項目資金760 余萬元”[7],切實增進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大方縣公安民警通過進村入戶,面向轄區10 萬戶群眾開展圖文并茂的“治安播報”,讓廣大群眾及時了解身邊發生的關于社會治安的人和事,加強公安機關和群眾的溝通,進一步推進和諧警民關系建設[8]。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公安局大力推行與民溝通零距離、服務群眾零距離、為民辦事零拖延的“三零”服務,深入各村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稱贊,警民關系更加和諧[9]。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省駐村民警一心為民、親力親為、兢兢業業開展警務工作,不僅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好評,同時也獲得了上級公安機關的肯定與鼓勵,出現了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務室,如麻江縣的“郎德華警務室”、六枝特區的“盧運司警務室”。
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是當今國際、國內警務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是公安機關應對日益嚴峻的社會治安形勢的需要,也是農村警務運行效能高低的關鍵因素。“基礎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礎化”既是加強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農村警務發展的趨向和要求。農村警務工作時空相對比較分散,治安問題相較城市要簡單,但農村社會生活包羅萬象,各種各樣的社會信息豐富多彩,對于基層派出所和駐村民警來說,掌握和反饋各類治安信息至關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和緩解警力不足的矛盾,是保證警務決策科學化、提高農村警務運行效能的必由之路,“最終為整個公安工作帶來警務資源效能最大化和公安機關戰斗力的倍增效應”[10]。
貴州省農村警務戰略實施以來,大量民警“扎根”農村,他們以警務室片區為治安控制單元,對轄區地貌特征、重點部位、村民布局、人口狀況、基層組織建設以及矛盾糾紛規律特點等相關信息進行全面采集,建立紙質檔案并錄入微機“備份”,與此同時,還通過入戶走訪,準確了解與掌握轄區的治安動態和有關信息變動情況,使各種信息始終保持動態、準確、鮮活,有力推進了基層公安信息化建設步伐。
安順市公安機關還依托互聯網平臺,推進警務機制創新、構建警務工作網絡化格局,走出了一條密切聯系群眾、便民利民的新路子。全市89 個派出所全部創建網上警務,拓展了公安機關管理和服務的渠道。黔東南各派出所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互聯網資源,建立新的警務運行模式“QQ 警務室”。通過“QQ 警務室”接受群眾的求助、提供違法犯罪線索、咨詢治安防范知識或向警方舉報投訴、對公安工作提供意見或建議等便民、利民服務。還將通過QQ 空間平臺及時向群眾發布“治安動態”及預警信息為主導的“預警通報信息”,以加強警民溝通,增加人民群眾對警務信息的了解和安全防范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此外,還在QQ 空間中適時刊出一些有關戶口管理方面的知識、貼近生活實際的法律法規、收集一些打工維權的典型案例,并開設空間留言板,誠征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僅有效維護了當地社會治安,更為在異鄉的群眾解決了“辦證難”、“咨詢難”等問題。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實現公安工作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實施農村警務戰略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大膽探索符合實戰需要的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為此,貴州省各級公安機關嚴格按照公安部《決定》精神和省公安廳總體部署,貫徹實施農村警務戰略,在陣地前移、警力下沉、密切警民關系、嚴密管理防控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警務模式推陳出新,由“重管理”向“管理服務并重”轉變。
貴州省是一個“山地省”,自然村寨零落分散,交通不便,群眾到公安機關辦事費時、費錢又費力。如果照搬城市社區警務的做法,警力資源斷難滿足,無法實現對廣闊農村社會治安的有效管控。為了主動掌握基層民眾動態,進一步解決農村派出所警力少、下不去的問題,同時也解決農村民眾辦事難、找民警難的問題,貴州省警方積極創新農村警務工作方式,利用山區群眾定期趕集的生活習慣,探索并建立一批“集市流動警務室”。截至2012 年12 月30日,貴州省已有690 個“集市流動警務室”投入使用,為群眾提供咨詢服務43.2 萬余人次,直接辦理送發居民身份證和各類戶籍業務81 萬余人次,現場接處警3417 次,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727 起[11]。
集市流動警務通過民警“走村串戶”,推行流動辦公,變群眾上門找警察為民警上門找群眾,變“被動警務”為“主動警務”,不僅節約了公安工作的綜合成本,還極大地提高了公安機關服務偏遠山區農民群眾的水平和效能,為群眾辦理了一大批深得人心的好事、實事,得到民眾的廣泛贊譽和一致認可,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趕場警察”。這種模式既解決了農村派出所警力少、下不去的問題,又解決了農村群眾辦事難、找民警難的問題,不僅有效地解決了群眾報警難、求助難、辦事難的問題,發揮了警務前移主動服務民眾、零距離與民眾溝通、多渠道化解矛盾糾紛的作用,還強化了動態治安管控,增強了公安機關的威懾力和駕馭社會治安的整體能力。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專門予以批示,稱“要進一步探索總結,大力推廣,讓公安工作更加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更好地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根本宗旨”[12]。目前,各地根據實情陸續變通推行(如畢節市雙山新區的“移動警務室”、黔南龍里縣谷龍鄉的“馬背上的警務室”、黔東南錦屏縣河口鄉“馬背上的派出所”等),不僅使警民關系大大得到改善,亦對地方秩序的安寧與平安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三穗縣建有流動警務室的集市均未發生重特大刑事案件,通過縣政法委的測評,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均為95%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13]。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流動警務室”能提供“零距離”服務,提升了服務民生的便捷化水平,但在“流動警務”尚未制度化、常態化的情勢下,應“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地理、人文、治安狀況等差異,積極探索建立各具特色、靈活、高效的警務工作模式,堅持走有地方特色的建警之路”[14]。為此,黔東南凱里市公安機關結合農村治安實況,正視警力有限的現實,不求“遍地開花”,但求高效運轉服務群眾,探索建立“精品警務室”;安順市公安機關按照“一室一創新,一室一經驗,一室一特色,一室一品牌”的思路,全力構建“多彩警務室”;黔南州公安機關為使警務室民警有時間耕耘自己的“責任田”,給警務室民警大量減負,著力組建“專職警務室”,凸顯實效。
在現代警務工作中,要想使農村警務工作觸角延伸最大化,做到防范全覆蓋,務必壯大各種輔警力量。這方面,貴州省亦有一些創新之舉,如六盤水市公安局為實現“打擊犯罪更徹底、服務百姓更直接”的目標,在全國率先提出“警務助理”的理念并付諸實踐(“警務助理”是增強與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社區(農村)警務建設工作而新設置的試點崗位),極大地緩解了因警力不足帶來的警務工作壓力。從2010 年10 月開始,六盤水市由市、縣(區)財政每年出資近6000 萬元,新設立949 個警務室,在全市復退軍人和大專院校畢業生中招聘了1967名警務助理,這些警務助理在正式民警的帶領下開展治安巡防和基層警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確保了一方平安。據了解,“警務助理”模式正式推行以來,全市特巡警務助理和駐村警務助理在正式民警的帶領下,共協助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2700 余人,查(破)獲各類治安、刑事案件近千起,市民滿意度大幅提高,各類治安、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3%。
貴州是一個農業大省,社會和諧與穩定離不開廣闊農村的和諧與穩定,農村的和諧與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是故,盡管貴州省社會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較為落后,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貧困人口多,相對而言,這很不利于警務工作特別是基層警務工作的轉型。但貴州省清醒地意識到農村警務工作是社區警務工作的延伸,是符合公安機關長遠發展和公安工作實際需要的一項極為正確的戰略決策,毅然克服種種困難,迅速貫徹執行公安部部署的農村警務戰略,以期為貴州社會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雖然踐行農村警務戰略當中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方面面,如“形式化”與“運動式”嚴重、警力不足與保障滯后頑癥并存等。但通過實施農村警務戰略,延伸公安工作的觸角,大大改善了農村治安環境、促進了農村和諧發展,而且進一步密切了公安機關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構建起了融洽和諧的警民關系。
[1](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234.
[2]蘭福軍.黔西公安局農村警務戰略助推新農村建設[N].貴州日報,2007 -06 -23.
[3]吳畏.山村群眾的貼心人——記黔西縣駐村警務室[EB/OL].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6 -10/19/content_8295650.htm.
[4]石新榮.貴州實施警務改革推進平安農村建設調查[EB/OL].http://www.huaxia.com/gz-tw/2006/00534776.html.
[5]劉瑩.打造和諧平安的家園——畢節地區公安機關農村警務改革紀實[N].2006 -11 -14.
[6]楊秀廷.山間鈴響平安來[N].貴州日報,2013 -05 -29.
[7]楊忠誠,周文學.貴州:解決百姓需求 打造民本警務[N].人民公安報,2013 -02 -09.
[8]李忠將.貴州大方縣民警進村入戶向10 萬群眾開展“治安播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 -09/11/content_12035612.htm.
[9]周文學.貴州威寧“三零”服務密切警民關系[J].人民公安報,2013 -06 -18.
[10]楊瑞清,張藝.農村警務信息化創新探究——透析“周俊軍工作法”的警務價值[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
[11]楊忠誠,周文學.貴州:解決百姓需求 打造民本警務[N].人民公安報,2013 -02 -09.
[12]張偉.貴州全省690 個“集市流動警務室”成便民新平臺[E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1 -16/4494466.shtml.
[13]萬開發,沈薛.三穗“流動警務室”受歡迎[EB/OL].http://www.gz.xinhuanet.com/2012 -11/02/c_113571025.htm.
[14]胡建剛.論農村警務模式的多元化建構[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