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天 鵬
(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王 天 鵬
(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對《建筑構造A》+《建筑構造B》+《建筑構造設計》的建筑構造課程體系進行了介紹,闡述了該課程的基本教學環節及主要內容,通過利用建筑設計課程將建筑構造設計融入到建筑設計過程之中,同時積極利用網絡課程平臺,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
建筑構造,教學改革,實踐
建筑構造設計是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保證建筑物保質保量地合理實施建造的重要基礎。建筑師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應具備建筑構造細部設計能力。在建筑學本科專業培養計劃中,建筑構造類課程就是為了達到上述目標而設置的。
我院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逐步建立了《建筑構造A》+《建筑構造B》+《建筑構造設計》的逐步遞進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體現了科學合理的邏輯關系。
《建筑構造A》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技術類學科基礎必修課,于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開設,32學時。該課程的基本任務是闡述民用建筑基本構造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構造特點和常用材料構造做法,綜合體現建筑設計過程中的建筑、結構、設備、材料和施工之間的關系。主要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建筑構造的基本理論、構造方法和如何合理使用材料,并具有基本建筑構造設計的能力和繪制建筑施工圖的技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民用建筑基本構造組成部分(地基與基礎、墻體、樓地層、飾面裝修、樓梯、屋頂和門窗)的功能作用、構造特點和常用材料構造做法;2)具備民用建筑基本構造組成部分的設計能力,以及建筑施工詳圖繪圖能力。本課程安排2次課后學生抄繪作業:1)墻身大剖詳圖:1∶20;A3繪圖紙,畫出從基礎到墻頂的墻身大剖詳圖;2)樓梯詳圖:1∶50;A2繪圖紙,畫出典型樓梯形式的平面、剖面、節點詳圖。課程后半階段選擇合適時間安排一次現場參觀,增強學生對建筑基本構造的直觀認知和理解。《建筑構造B》課程作為建筑學專業的技術類學科基礎選修課,是《建筑構造A》的后續課程,以專題形式闡述了民用建筑構造的一些特殊問題,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于大學三年級第一學期開設,32學時。本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和主要教學目的是通過介紹高層建筑構造、大跨度建筑構造、建筑裝修構造、工業化建筑構造的基本知識,使高年級學生能獨立解決民用建筑的特殊構造設計問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高層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結構選型與結構構造特點,并合理有效地應用于建筑方案設計中;2)掌握建筑室內頂棚、樓地面、內墻面的裝修構造;3)了解工業化建筑的基本類型和構造特點。
《建筑構造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技術實踐類必修課,于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短學期開設,一周(相當于20學時)。本課程是在《建筑構造A》和《建筑構造B》課程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調研已建建筑的構造做法和圖集資料,分析、歸納具體的構造建構方式方法;制作構造節點模型;進行建筑物相關構造節點改造、設計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深入掌握建筑構造設計原理、建構方法及建筑材料性能等知識,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目的。
上述建筑構造課程體系中最具特色和創新的就是《建筑構造設計》課程的開設,該課程體現了實踐綜合能力培養和訓練的教育目的。該課程基本教學環節及主要內容:1)布置任務書及設計要求講解,設計分組(一般4人一組);2)分組收集資料、實地調研,分析構造節點設計要點;3)設計建筑構造節點并繪制構造節點詳圖;4)制作構造實體模型或動畫建模;5)制作答辯課件,分組匯報答辯。該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及能力訓練如下:要求學生掌握建筑物各基本組成部分及特殊構造的建筑構造設計原理與方法,能夠分析既有構造的建筑材料及其在構造中的作用,結合新型建筑材料及構件建構方式方法,能夠自行設計建筑構造節點、繪制節點詳圖,并制作構造實體模型或動畫建模模型以及答辯課件,訓練匯報答辯時準確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
任務書的題目設置也越來越多樣化,從該課程開設之初僅限于樓梯、屋面與檐口、樓地面等基本構造,到現在“立面活動遮陽”“蓄水/種植屋面”等與建筑設計結合更為緊密的主題,甚至是“多功能性可變構造系統與設施”這樣開放式的題目,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普遍反映效果較好,能夠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還可以通過各教學環節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同時,為了加強建筑構造設計與建筑空間設計的聯系,在二至四年級建筑設計課程過程中引入實體模型制作的教學環節,結合具體的建筑設計方案進行構造實體的設計思考與實踐,將建筑構造設計融入到建筑設計過程之中。
在現在本科教育要求精簡課內課時,加強自主學習的大背景下,我校積極建設網絡課程平臺。我院于2013年完成了《建筑構造A》的網絡課程建設,學生可以方便的通過網絡課程平臺預習復習課程大綱、課程課件和相關資料,與任課教師進行網上答疑討論,任課教師可以有效地管理統計學生的學習、作業提交和批改、互動答疑等環節。
[1] 宋桂杰.從建筑到構造——建筑構造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60- 63.
[2] 趙敬辛,韓 博.建筑構造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24):87-88.
[3] 呂小彪,鄒貽權,徐 俊.結合建筑設計課程的建筑構造教學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1(2):86-88.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curriculum
WANG Tian-peng
(College of Building & City Plann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Traffic, Lanzhou 730070, 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curriculum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 +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B+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describes its basic teaching points and major contents, integrate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esign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and positively uses network curriculum platform,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1009-6825(2014)31-0258-02
2014-08-28
王天鵬(1979- ),男,副教授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