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長 元
(揚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3)
古城揚州的城河關系演變及濱水空間整治概述
盛 長 元
(揚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3)
結合揚州城建史,對其城河關系與城市功能的發展演變進行了階段性分析,同時折射出古城揚州的發展軌跡,并對當前濱水區整治的重要措施和成效進行了概述,以供參考借鑒。
城河關系,濱水空間,發展軌跡
縱觀國內外濱水城市的發展歷程,城河關系的演變與城市功能的階段演變相適應,從早期的軍事防御與濱水商貿,到近代依托水運打開工業化篇章,再到現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塑造城市景觀、提升城市活力,揚州的城河關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筑邗城于蜀岡之上,揚州城的雛形因此定格,至今已有近2500年之久,縱觀揚州城市建設歷史,城河關系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古邗城最初修建的目的是屯兵,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疏通了流經蘇、錫、常、揚的“古故水道”,并在揚州境內開挖了溝通江淮的三百里邗溝,以輸送兵馬糧草。此后,歷程朝代更迭,揚州城幾易其主,開挖城池以作軍事防御之用始終是各朝代的首要任務。
除了軍事用途之外,水運還承擔了古代大部分的交通運輸功能,揚州依托大運河,守南北水運之要塞,匯聚八方之人流、物流,其傳統手工業、商貿業對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造成深遠影響,一度成為當時國際商業都會,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揚州創造了“揚一益二”的繁華歷史。宋元時期受戰亂影響,河運受阻,但到康乾年代,揚州依托古運河發展漕運,鹽市的興旺給揚州帶來了新一輪的繁華,在鹽商文化的影響下,揚州成為消費城市的代表,并形成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鹽商文化。
古代揚州城的空間布局充分體現了“城—河”相依的濱水格局,唐羅城內曾分布有24座橋,古運河、汶河、二道河、頭道河以及明清時期的小秦淮河貫通南北,呈現城—河相間分布的景象,臨水往往形成繁華的商業街,如汶河在唐時期沿河兩岸作坊店鋪林立,又如小秦淮河沿河十里就曾經水抱高城,官柳連堤,酒肆茶坊、書社歌場鱗次櫛比,城市與水的不解之緣歷經千年卻愈久彌深。
解放以后,便利而廉價的水運開啟了揚州工業化大生產的篇章,古運河沿岸具有臨城近水之利,在早期“依托古城,邊緣外延”的總體思路下,成為現代工業起步的搖籃,沿河形成一條由化工、汽車、機械為主的制造業帶,為進一步疏通航道,20世紀60年代初揚州在城區東部又新開挖了京杭運河,從古運河入城處至長江形成一條等級更高的航道,沿河布置了大量大型制造業,如揚州電廠、造船廠、大型機械設備廠等,至80年代中期,沿江地區設置揚州港,現代制造業和港口碼頭逐漸向沿江聚集,并成為揚州工業發展的新高地。
在城區內部,為了現代城市建設而填河建路,先后將汶河、西門頭道河填平,同時整治古城內因鹽運衰敗走向蕭條的河道,沿小秦淮河、二道河、古運河興建了大批居住區作為工廠配套宿舍區,隨著城市空間外拓和河運的蕭條,城市邊緣的濱水區逐漸衰落。
當代城市賦予濱水空間新的職能。隨著“以人為本”的價值回歸,久居城市的人們開始渴望接近自然,向往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濱水區的改造也成為重塑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徑。當前揚州提出了“古文水綠秀”五大特色要素,其中濱水開發對揚州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對靠近城區的河流沿岸進行退二進三的城市更新,沿古運河、漕河、邗溝興建了多條濱水風光帶,并推動了沿岸的房地產開發,另一方面,在新城開發了一批濱水居住區,新城西區的建設也以人工湖、明月湖的開挖為亮點,并試圖沿湖建設西區新城中心,正在推進的京杭之心以及南部新城的建設也以水為魂,由此可見揚州城市建設對水的鐘愛。
近十年來,揚州對城市主要濱水空間進行了環境整治,并大力推進整治河道、濱水景觀帶建設,將水環境改造和舊城整治、新城建設相結合,總體而言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果。1)建設濱水景觀帶,完善城市生態體系。2006年整治完成了城北的漕河、古邗溝風光帶,不僅塑造了沿河景觀,也為市民就近提供了公共活動的開敞空間,漕河兩側成為濱水居住開發的典范。此外還建設了綿延約6 km的沿山河景觀帶,使之與十里蜀岡相接,構成外圍生態空間向城市滲透的一條綠廊。2)建設重要濱水節點,帶動沿線用地開發。多年前揚州為推動新城西區的開發建設,在西區開挖明月湖,以引導新城用地布局,塑造新城景觀,雙博館、國展中心、京華城shopping mall等大型文化設施、商業設施陸續臨水而建;當前為推動城市空間東拓,以高端金融、商業、主題公共空間為主導功能的京杭之心工程正在大運河畔有序推進;此外,在城東彎頭古鎮北端、京杭運河與壁虎河圍合的空間建成了茱萸灣公園,成為中心城區東部的大型濱水生態公園。3)整治城河水系,打造城市文化節點。歷史城區濱水空間的整治一直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十余年來從未間斷過,先后完成了瘦西湖水環境整治、古運河風光帶改造,貫通了“瘦西湖—古運河水上游覽線”,完成對筆架山景區進行保護性建設,宋夾城城河水系得以貫通,并與保障湖、瘦西湖、二道河水系貫通成一條精品水上游覽線,古城北側蜀岡腳下又增具有文化特色的濱水生態空間,在南護城河建設了大水灣建設康山文化園和1912街區,并完成南門遺址公園的建設,充實了古城的濱水文化娛樂功能,與荷花池公園共同形成古城西南具有文化特色的游憩濱水節點。
古城揚州的興衰起落與濱水空間的發展演變有著密切關系,揚州文化同步發展嬗變。如今,對濱水空間的開發、改造、復興已經成為國內外提升城市空間品質的著力點之一,城市濱水區在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愉悅都市生活、改善城市景觀風貌等方面的價值被逐漸強化而成為城市開發中的特定意圖區,揚州對濱水空間的整治經驗值得借鑒。
[1] 李 斗,王 軍.揚州畫舫錄[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2] 林 磊.濱水區工業遺址再利用[J].山西建筑,2009,35(33):40-41.
[3] 徐菊芬,朱向國.揚州城市濱水區規劃研究初探[J].江蘇城市規劃,2008(11):23-24.
The city-river relationship evolution and waterfront space treatment summary in Yangzhou
SHENG Chang-yuan
(YangzhouCityPlanningandCompilationResearchCenter,Yangzhou225003,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Yangzhou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this paper made phas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city-river relationship and city function, also refracte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ncient city Yangzhou, and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present waterfront treatment, for reference.
city-river relationship,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path
1009-6825(2014)28-0003-02
2014-07-26
盛長元(1969- ),男,高級工程師,注冊規劃師,注冊二級建筑師
TU9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