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錚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孝感 432000)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是招標方和投標方共同意思的表達,具體規定雙方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施工合同同時也是規范建筑市場秩序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往往工程實施周期較長,不確定性因素多,同時很多工程管理人員對施工合同管理重視不夠,導致合同管理工作做的不夠好,直接影響工程造價的控制。而且雙方如果對于合同條款無法達成共識,會發生很多的合同糾紛,影響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后期的投產。
對于招標方而言,施工合同的風險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工程量變化的風險,工程量的變化主要來源于工程變更和工程量漏項、錯誤。2)綜合單價的變化,綜合單價變化主要來源于工程量的變化導致的單價變化。3)物價變化和法律法規變化導致的合同變化。4)暫列金額。5)甲供材的影響。以上幾因素有時不能絕對分開,是相互作用影響工程造價,因而,更增加了合同管理工作的難度。
招標方有必要根據GB 50500-2013相應條款,從合同訂立之初,就關注如何加強合同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工程造價,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資效率。13版新清單計價規范GB 50500-2013已經從2013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經過前面兩版清單計價規范的實踐,新清單計價規范根據以往實踐應用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條款部分做出了改動,說明更為具體,更加適應現實對于合同管理的要求。下面就GB 50500-2013中相關條款,從招標方角度出發,就如何加強施工合同風險管理,做出探討。
GB 50500-2013條款7.1.3明確指出,采用清單計價的工程應采用單價合同;而工程規模較小,設計較為明確,施工周期短的工程應用固定合同。本條是對08版清單規范中的4.4.3條做出了修改,說明更加詳細。具體采用哪種合同形式,應根據工程特點來進行確定。目前,一般是根據風險分攤的原則,選擇可調單價合同較為合理。但是,有些招標方認為固定總價合同對自己較為有利,這種認識有些片面。固定總價合同對招標方有利,要建立在工程量只發生減少的假設上。但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因工程變更發生工程量減少時,合同對于招標方反而是不利的。因此,在開始選擇合同類型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工程的工期、設計等情況確定。
選用可調單價合同,那么就需要明確以下兩點:1)何種情況下,綜合單價可調。新清單計價規范明確規定,出現工程變更導致工程量變化幅度達到工程量清單的15%時,單價可以調整,同08版清單工程量變化超過合同約定范圍相比,明確工程量變化的范圍,可操作性更強。2)單價調整方法。關于綜合單價的具體調整方法,08版清單只是指出應做相應調整,而13版計價規范中9.6.2也給出了具體說明。當由于工程變更和規范中規定的工程量偏差原因導致工程量增加15%時,增加工程量部分綜合單價適當調低,如實際工程量減少超過15%,剩余工程量部分綜合單價適當調高。
基于上述條款,分部分項工程費可以按下面公式進行調整:當實際工程量q>1.15q0時,q0為招標工程量清單中的某分部分項工程原始工程量,該項目調整后的分部分項工程費Q=(q-1.15q0)×p+1.15q0×p0;當 q<0.85q0時,Q=q×p0。其中,q0,p0分別為原始的工程量和綜合單價;q為實際的工程量;p0為調整后的綜合單價。本條條款的意義在于給出了綜合單價調整的方向。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經驗的承包方利用工程量的變更進行不平衡報價的策略。如果按照不平衡報價的策略,其中關鍵一條是投標方考慮到工程量要增加,從而在投標報價時適當調高該項目的綜合單價,期望在結算時能夠獲取更多利益。但是根據該條款,工程量增加之后,一部分增加量的綜合單價要在原始綜合單價基礎上適當下調。所以根據新計價規范中的該條條款,投標方提高綜合單價時,就要考慮結算時再調低綜合單價的情況。但是條款中只說明了綜合單價的調整方向,至于綜合單價的具體應如何調整,則沒有說明。具體可以參照尹貽林提出的成本加利潤原則,由各招標單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合同中確定綜合單價的調整。
合同價款是合同約定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合同價款調整可以根據工程的類型不同,規范附錄中推薦以下兩種方法:
1)利用價格指數進行價格的調整。本方法適用于工程中采用的材料品種少,但每種材料使用量比較大的土木工程。根據風險分攤的原則,規范9.8.2明確規定,承包人負責采購的材料和設備,應在合同中約定主要材料、設備價格變化的幅度和范圍。如沒有明確約定,材料、設備單價變化超過5%時,就應進行調整,具體按照下式進行調整:

要準確應用上述調值公式,必須搞清以下幾點:
a.式中各參數的含義。ΔP為需調整的價值差額;p0為約定應得的金額;A為定值權重;Bn為變值權重;Ftn為各可調因子的現行價格指數;F0n為各可調因子的基本價格指數。
b.價格指數的時點選擇。現行價格指數選取為約定付款周期最后一天的前42 d的價格指數,基本價格指數選取為投標截止日前28 d的價格指數。
c.關于價格指數的選取和管理。價格指數反映了報告期與基期相比的價格變動趨勢,是建筑市場價格變化的反映,上面調值公式中所需的價格指數主要是材料、人工、機械臺班價格指數,也就是單項價格指數,主要用來研究單項價格變化的趨勢。它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下:工程造價指數是調整工程造價的有效工具。以與典型性的工程造價指數相結合來計價,可以將工程造價與實際生產要素價格有效地結合起來。工程造價指數是進行工程造價控制的工具。各種造價價格指數一般由造價管理部門負責編制,半年或每季度發布一次,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有可能在需要進行調價時,沒有相應的價格指數可以選用。此時,可以選用基期和報告期的相應價格進行替代。如果價格指數是采用同比指數形式,即選取某一固定時點的價格為基期價格,記為P0,現行價格記為P2,基本價格記為P1,根據指數的編制方法,,根據上述兩個公式,計算,說明采用價格指數和相應價格,結果是一樣的。
d.在合同中要合理確定定值權重和變值權重的大小。
e.做好造價信息、造價指數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2)利用造價信息調整價格。與第一種方法不同,本方法適用于材料品種較少,每種材料使用量不多的房屋建筑與裝飾工程。
暫列金額用于合同實施過程中不可預見的材料、設備的采購,有可能會出現價款的調整和索賠金額的支付。其中合同價款調整前面已經分析。在進行索賠金額支付時,要做好以下幾點:1)明確可以進行索賠的事由。2)條款9.6.3由承認工程量偏差和設計變更導致工程量變化超過15%,引起相應措施項目費用的調整。3)條款9.13.5當費用索賠和工期索賠要求共同出現時,在做出費用索賠的批準決定時,同時結合工程延期,綜合做出費用索賠和工程延期的決定。
甲供材料是指業主為了確保工程工期、保證質量和有效控制工程造價,將主要建筑材料和對建筑結構、性能有重要影響的材料列為甲方指定供應材料。即由業主通過招標選擇材料供應商的做法。但到了價款支付和工程結算時,業主和施工方容易就甲供材的計價和退款問題發生爭執。如果工程中有甲供材出現時,首先GB 50500-2013條款3.2.1就明確指出,承包人投標時,甲供材料價格進入綜合單價。簽約后,發包人按合同約定扣除甲供材料款,不予支付。因此,要做好該部分價款的管理,關鍵是要搞清楚甲供材料退款時數量和單價的問題。甲供材退款時的數量在條款3.2.4中說明如果承發包雙方對甲供材的數量發生爭議不能達成一致時,應按照相關工程計價定額同類項目規定的材料消耗量計算。至于甲供材退款時的材料單價的確定,采用的較多的做法是按照,其中1%作為施工單位的材料保管費。但是目前也有認為采用以甲供材的實際購買價為依據進行退款的計算更加合理。其實兩種方法的關鍵在于招標文件給定價和實際購買價兩者究竟哪個高。總之,甲供材的退款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進行退款計算時采用的甲供材的數量和價格的確定,極易引起承發包雙方的爭端,因此在處理該部分價款時,要謹慎對待,在合同中明確。
工程合同是明確承發包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有效工具,也是有效控制工程造價的工具。做好合同管理,就能提高投資收益。根據GB 50500-2013中關于合同的條款相應說明,從合同類型的選擇,再到合同實施過程中對容易引起雙方爭執,以及影響工程造價值的重點因素做出分析。從而探討了在GB 50500-2013下,如何有效做好合同管理工作,有效控制風險,提高投資效率的途徑和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招標方造價管理人員應該提高對合同管理的重視程度,進一步理解新清單規范中的相應條款的含義,為合同管理和造價控制工作服務。
[1]GB 50500-2013,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S].
[2]尹貽林,唐海榮,翟 露.成本加利潤原則下工程變更綜合單價的確定研究[J].建筑經濟,2012(1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