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樹英 錢露露 羅新楓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江蘇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建設現狀分析★
唐樹英 錢露露 羅新楓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從新農村社區建設內涵出發,采用實地調查與個別訪談的方式對江蘇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進行考察,探討了社區建設現狀與解決對策,為更好地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參考。
新農村社區,調查研究,建設現狀,建議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成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重點,新農村社區的建設正越來越得到重視。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認知誤區,使之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亟待對建設過程中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效的改善。
目前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社區并無統一定義,相關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農村社區”與“新型農村社區”。例如方雪等指出農村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居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并在此基礎上建設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社區工作機制[1];嚴艷紅則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即打破原有的村莊界限,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要求統一規劃、搬遷合并,組建成新的農民生產生活共同體,并形成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務管理模式和產業格局[2]。通過對江蘇省各地新農村社區的調查,歸納出這類社區的特點:將原有的村莊通過拆遷安置,統一規劃建設等方法,參照現有城市社區經驗建設起來的新型社會共同體,意在通過新社區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變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過程。
江蘇省早在21世紀初即開始著手改變不合理的鄉村布局,并成為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第一批試點省份,為建設新農村社區提供了契機。2005年11月底,江蘇召開大型全省城鄉建設工作會議,要求三年內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積極穩步推進農村三集中”,并把“農民居住集中”當作村莊建設的“重要導向”,由此江蘇省開始進入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高速發展階段[3]。
2.1 農民集中居住效果顯著
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其主要目的是節約土地資源,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服務共享,推進城鄉一體化。近年來我國的土地資源供應日益緊張,在土地面積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便成為我國解決土地問題的一個突破口。此外,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問題正愈演愈烈,要求更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農民接受城市文明的輻射。江蘇省在推進三集中后,農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得到極大改變,推進了市民化進程,例如垃圾分類意識在各個年齡段居民中的普及;同時由于部分原住房估價后可換兩到三套新居住房,在一定程度上會吸引部分年輕人回流到老家,從長遠來說,有利于社會和諧。
2.2 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備
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公路、通訊、水電煤氣等一般性基礎設施,過去幾十年中,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相比城市薄弱很多,因此新農村社區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農民需求,按照總體部署逐步完善。截至2012年,江蘇全省行政村已基本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車、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互聯網等“七通”。調查中各個新農村社區附近基本能乘坐到城際公交,社區內部通訊信號與網絡速度良好。
2.3 公共配套設施不容樂觀
江蘇省新農村社區建設雖然起步較早,但將近80%的社區是最近五年內才竣工的,其中近三年開發的社區又占據絕大部分,因此這類社區一般都位于新開發地帶,周遭環境總體呈現不容樂觀的態勢,間接地對教育、治安、健身娛樂、商業金融設施產生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1)社區附近學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或教學質量差等問題,校園周邊灰塵量大,對學生身體發育影響較大。2)治安狀況糟糕,這與物業服務質量差、社區住戶多、進出看房者人流量大等因素有關。3)健身娛樂設施(場所)匱乏,包括現有場地面積無法滿足正常健身活動要求、原預留場地后期荒廢、因缺乏專人維護或管理導致使用功能無法發揮等三大方面表現。4)商業金融設施缺乏吸引力,歸根結底是新農村社區消費水平較弱且周遭環境不足以吸引商業投資。
2.4 已失地農民歸屬感缺失
農民失去土地后,其戶籍并未相應地轉化為城市戶口。但如果僅僅只是將轉變農民身份簡單地局限在更改戶口上,又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歸屬感缺失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努力去消除農民對新型農村社區的不認同感、陌生感[4]。江蘇省新農村社區新建房屋多為獨立單元,這種形態削弱了鄰里交流,這也是農民保障房建設的通病;另一方面,電影下鄉等活動較少普及到這類社區,可能妨害到群眾精神文明建設。
2.5 社區的管理權屬難確定
江蘇省新農村社區大致分為離土進城,半離土半進城,舊村改造三種模式[5]。無論是哪種模式,其管理權力的界定均十分模糊。伴隨著新農村社區的建設,農民拆遷安置房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關于這類住房的管理往往處于尷尬境地,對物業來說,它與普通的城市社區存在很大差別,大部分物業管理方式并不適用;對相關政府來說,撤并后的村落由誰來進行行政管理,是村民自治,居民自治,還是交由鎮政府來管,這些都是存在爭議的地方。
3.1 制定更為完善的設計規劃
在最初選址方面,可考慮工業園區附近,以解決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規劃前期應做好民意調查,了解特殊人群需要,合理利用地下空間,為綠化、健身等預留場地,同時也要注意避免資源浪費;設計時應注重綠色節能設計,防止日后大規模改造;在自然災害多發區還應建設緊急避難場所,預留大規模疏散場地。作為設計人員可以在戶型上通過某些設計技巧以減少住戶之間的隔離感。
3.2 建設公平合理的管理機構
對于由幾個行政村聯合而成的新農村社區,公平合理且迅速地建設居民自治機構至關重要。此外關于治安問題和衛生問題,在沒有安排物業管理或者在有物業但征得其同意的情況下,可鼓勵居民自己參與解決,由政府給予一定工資補貼并組建管理小組,在社區內或周圍及時組建垃圾處理區,防止建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處理好生活污水的排放問題。
3.3 設立專門有效的服務體系
對于現有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是健身與娛樂器材等,可以設立一套服務體系,專款專用,專人維護,邀請居民志愿者參與日常工作,其中的款項,可在土地征收時規定金額百分比,由政府與集體按比例共同籌集,用于新農村社區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與維護。
3.4 形成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有些地方在缺乏產業支撐的情況下,盲目開建新農村社區,最終導致“二次空心化”。對此,一方面企業應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向新農村社區附近地帶過渡,另一方面新農村社區自身也應積極探索當地特色產業,避免同質化傾向,努力吸引更多的企業與資金到來。例如大豐市恒北村在對自身資源進行整合后,以本村歷史悠久的“早酥梨”為主打,發展出獨特的田園風光。
建設新農村社區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社區建設的經驗,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新農村社區背后的實質,結果只能適得其反。真正合理的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各相關主體的協同合作,才能使農民真正享受到現代化成果。
[1] 方 雪,沈 山,林立偉.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探討——以江蘇省邳州市港上鎮前湖村為例[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2):38-42.
[2] 嚴艷紅.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探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12):61-62.
[3] 林 娜.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集中居住問題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4] 吳業苗.農民轉身:新型農村社區的適應處境與公共服務建設[J].浙江社會科學,2013(1):99-107.
[5] 吳孔凡,靳 鋒.江蘇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情況調查[J].中國財政,2010(22):44-46.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rural commun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ANG Shu-ying QIAN Lu-lu LUO Xin-feng
(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
Based on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ories, adopt the way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dividual in-depth to inspect Jiangsu province socialist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discuss their present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solutions, for a better promote to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ew rural community, investigations, present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proposal
1009-6825(2014)22-0003-02
2014-05-08★: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310307020Y)
唐樹英(1993- ),女,在讀本科生; 錢露露(1992- ),女,在讀本科生; 羅新楓(1992- ),男,在讀本科生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