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祎 劉 晨
(1.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合肥 230022;2.安徽卓成規劃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在現代城市生活中,工作日通勤對于所有上班族來說都是頭等大事,可是隨著現代城市范圍不斷擴大,區域功能定位不斷拓展,商務辦公區由于租金、交通可達性等多種原因,大多從原來的市中心逐步遷向城市邊緣區域,由此帶來白領人群工作交通通勤的問題。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1)在上下班高峰期,出租車、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超負荷運載,等待時間過長;2)由于部分商務辦公區域外移,白領需要多次換乘,增加了工作通勤時間,可能會產生上班延誤、工作倦怠等現象;3)城市黑頭車在上下班高峰期猖獗,且趁機抬價,乘車人員的出行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對于上述現象,我們借此調研,從城市綠色低碳出行角度進行探討同區域上班族拼車出行的可行性。
由于商務辦公區域大多集中,且大型寫字樓中的企業規模多為大中型,員工數量眾多。這就為住在相同或相鄰居住區的上班族拼車提供了通勤路線重合的可能性。白領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熟練運用各種現代電子設備,通過網絡軟件自主交流。因此,利用網絡建立QQ群或其他交友軟件,為同個或相鄰寫字樓中的白領上下班共同拼車提供了極大的可行性。以下是對合肥某地區的上班族進行相關可行性調研的具體內容。
1)研究對象:合肥市高新區科學大道周邊商務辦公樓的白領上班族。
2)研究方法:隨機訪問、問卷調查。
3)研究目的:從工作日上下班交通需求的角度出發,通過相鄰社區的交通信息整合,緩解合肥市區上下班高峰時間交通壓力,確保上班族安全準時到達通勤地點。
4)研究內容:通過居住區內鄰里協作搭車,實現點線結合,切實保證上班安全往返,促進人群之間相互交往;同時減少城市交通事故發生率,緩解高峰期的交通壓力,最終達到節能減排、創建和諧城市的目的。
整個調研通過兩個過程展開,一是對居住區域進行調研,另一個是對寫字樓區域的調研。
2.1.1 居住區域
通過調查分析,為了解決上下班高峰期通勤的問題、確保上班族安全往返,在小區業主委員會的配合組織下,面向小區中需要乘車上下班的上班族,實行鄰里協同合作,即鼓勵他們在上班路線、時間等情況匹配的條件下,選擇相互搭車、由大家輪流開車接送的合乘方式。
1)具體措施:
a.建立社區上班族QQ群,便于統計小區中需要乘車人群數量、相關信息等;
b.小區內成立專門負責鄰里搭車的管理部門,組織、協調搭車對象、路線與時間;
c.小區內設立集中搭車點,并設置醒目標志牌;設計鄰里協作Logo附在拼車的私家車身上,同時給參與搭車的上班族配備其他標識物,便于相互辨識,也方便相關城市交通執法部門管理;
d.各方要簽訂自愿承諾書,保證搭車人群和車主自身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e.政府、小區等為參與活動的車主提供相關鼓勵優惠政策和服務措施,提高車主積極性;
f.發放鄰里協作倡議書,并通過媒體、網絡等加強公共宣傳,號召廣大車主積極參與。
2)主要意義。
a.提高小汽車使用效率,有利于節能減排,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交通、和諧城市;
b.確保上班族在往返工作過程中安全出行,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率;
c.有利于緩解城市中上下班高峰時期的交通壓力,方便人們出行;
d.有利于促進鄰里居民的交往,增進相互了解,特別是鄰里之間的交流溝通,營造和諧社區、和諧社會;
e.具有推廣意義,為更廣泛地區實行綠色出行、綠色交通提供經驗。
2.1.2 寫字樓區域
通過在寫字樓附近發放問卷的收集,對居住在同一區域白領的數量及工作日通勤路線進行分析。受訪人員對拼車的了解及認可程度見表1。

表1 受訪人員對拼車的了解及認可程度
結論:1)大部分人只是聽說過但了解程度不高。2)愿意嘗試拼車出行的人數比例高,說明拼車市場潛在顧客多,有待開發。
有拼車經歷的人群年齡段分布見表2。

表2 有拼車經歷的人群年齡段分布
結論:1)在15歲~25歲的人群中選擇拼車出行的比例高。2)中年人選擇拼車出行的比例較低,老年人幾乎沒有。
選擇“拼車”最主要的原因見表3。

表3 選擇“拼車”最主要的原因
結論:60%以上的人選擇拼車出行的原因是為了省錢省時,部分人考慮到節約能源與緩解交通壓力。
拼車信息獲得的途徑見表4。

表4 拼車信息獲得的途徑
結論:人們獲得拼車信息主要是通過公司同事之間直接聯系的,通過網絡拼車論壇帖子聯系。
若有拼車意愿者比例超過50%,可以在寫字樓入口顯著位置貼出公告,有意愿參加拼車的人可以加入同一QQ群,由項目發起者擔任群管理員,負責具體通勤路線安排、人員分配、費用承擔等相關事宜。
1)相關措施。
a.對上班族進行交通法規方面的教育,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b.發放倡議書,并通過媒體、網絡等加強公共宣傳,號召廣大上班族積極報名。
2)主要意義。
a.確保上班族安全往返工作,減少通勤路段交通事故發生率;
b.緩解通勤路段在高峰期的交通壓力;
c.增進人群之間相互了解,促進人群之間交流,營造和諧社區、和諧城市;
d.具有推廣意義。
上班族往返流程示意圖見圖1,點線結構示意圖見圖2。

圖1 上班族往返流程示意圖

圖2 點線結構示意圖
通過私家車上下學的人群很多,而這樣的交通出行方式會給城市帶來很大的交通壓力,同時碳排放量也是驚人的。
汽油燃燒后尾氣主要為CO2和微量的有害氣體,有害氣體中含C元素的為CO2和碳氫化合物,微量不計,視為全部產生CO2。而汽油的換算分子式為C8H18,當量分子量為114,CO2的分子量是44。93號汽油的密度為0.754左右。那么93號汽油燃燒后的理想狀態是:2C8H18+25O2=16CO2+18H2O。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計算得出1 L 93號汽油燃燒后產生的CO2量:754×16×44/(114×2)=2 300 g。可見,1 L 93號汽油完全燃燒會產生2.3 kg的CO2。
假設家用汽車每百千米耗油8 L,那么1 km耗油為0.08 L,于是家用汽車每行駛1 km排放出0.184 kg的CO2。于是我們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一輛家用車的碳排放量=每公里碳排量×公里數。
選取合肥市包河區世紀陽光花園到科學大道來舉例對比出采用鄰里協作的方式和不采用時碳排放量的變化。
世紀陽光花園到科學大道的距離為16 km,一個上班族工作日通勤的次數為2次,一個月按22個工作日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人一個月工作日通勤路線所排放的CO2量為:0.184×16×2×22=129.536 kg。
如果不采用鄰里協作的方式,5個人需要用5輛私家車進行工作日日常通勤,那么他們一個月的CO2排放量便為:129.536×5=647.68 kg。如果采用鄰里協作的方式,那么5個人只需使用一輛私家車,這樣便會減少4輛車的出行,碳排放量僅為原來的1/5。可見,鄰里協作拼車進行工作的出行方式會大大減少碳排放量,也同時減輕了私家車在交通高峰時段出行給城市交通帶來的巨大壓力。
1)規范拼車才是王道。
拼車族的產生,是有其客觀需要和合理性的。“騎車太累,公交受罪,打車嫌貴,養車很費,只有拼車最實惠”。這一在城市拼車族中流行的順口溜,就說明了這一點。要求搭車者,肯定是有這方面的需求;對開車者而言,能有效提高車子的利用率;對社會來講,能夠減少路上車輛的數量,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緩解交通壓力的目的,可謂是一舉多贏。正因為這樣,就是在汽車普及率很高的發達國家,拼車也是司空見慣,并被鼓勵和支持的。美國許多城市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修建了拼車車道,也被稱為大容量車道。這種乘坐多名乘客的拼車車輛,還可以免費通過收費橋梁或道路。新加坡規定,如果私家車中乘坐少于4人的話,就需要辦理通行證才能在道路上行駛,這實際上是變相鼓勵民眾拼車。對比而言,目前,我們的拼車行為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有從政策層面出臺相關辦法規范拼車行為、框定拼車義務與責任,才是解決集中商辦區白領上下班通勤的王道。
2)拼車改變生活。
現在這樣一個網絡時代,拼車正好找到了一個依托的平臺,網上拼車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拼車網站的點擊率一直攀升,網絡成了組織拼車的主渠道,拼車的流行也變得水到渠成。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拼車,建立在社會的一種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順風車現象也將豐富和改變現有城市人際關系架構。從增加社會閱歷、擴大社交圈等方面,順風車有著“積極而特別的意義”,也必然將改變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羨慕美國大片上站在大路上翹起大拇指搭順風車的旅行者,現在通過拼車,大家也可以感受拼車的愉悅和輕松。在巨大的城市壓力下,拼車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態度,在城市中無聲浸潤開來。
[1]徐芹芳.杭州居民低碳生活綠色出行方式的調查研究[J].萬方數據,2011,10(3):90-101.
[2]周澤強.拼車的法律分析及規制建議[J].福建法學,2010(3):8-11.
[3]黃體允.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及低碳交通理念調研報告[R].統計與管理,201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