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威,喬朝飛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30)
科技創新是推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事業單位,其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了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未來發展[1-3]。為準確掌握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科技創新領域的真實狀況,筆者針對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調查對象為隨機挑選的54家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其中60%的單位具備測繪甲級資質,40%的單位具備測繪乙級資質。
按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關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相關規定,在被調查單位中,大型地理信息產業單位約占6%,微型單位約占6%,絕大多數為中小型單位,總體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單位規模結構,見表1。

表1 被調查單位規模分布
在被調查單位中,超過半數的單位提供測量、地理信息數據處理、地理信息軟件研發服務,如圖1所示。

圖1 被調查單位主營業務分類
從2011年營業收入來看,55%的被調查單位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其中15%的單位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上。
在被調查單位中,8%的單位從業人員超過300人,4%的單位從業人員不到10人。從人員結構看,單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66%,中高級職稱占27%,研發和生產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43%。
(1)科研機構設置情況
在調查對象中,共26家單位設立了專門的科技管理機構,占被調查對象的48%;共28家單位設立了技術創新機構,占調查總數的52%,其中64%為獨立設置,36%為與大學、科研機構等共建。
(2)科研經費的投入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近年來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在科研上的經費投入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如圖2所示)。近3年來,科研經費投入超過100萬元的單位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如圖3所示)。

圖2 單位科研經費投入占營業收入百分比的平均值

圖3 年度科研經費投入超過100萬元的單位數量百分比
(1)被調查單位正在開展的科技創新項目
測量領域:高速鐵路精密測量系統、城市軌道交通精密控制網建立等精密工程測量;復雜地下管線探測方法;變形觀測;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自動化采集。
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傾斜數碼航攝系統;國產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無人機技術及應用。
GIS領域:船舶運行管理;地籍管理;地下管線管理;土地檔案管理;人口管理;商業規劃;環境衛生精細管理;土地登記發證管理等GIS系統。
三維可視化技術及應用領域:三維地理信息平臺與系統開發;城市三維景觀模型制作;三維城市規劃輔助決策系統開發;地下空間三維地質地理信息系統開發。
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離線導航技術;車載導航技術;北斗衛星綜合移動終端應用開發平臺研制;行業信息化應用移動終端研發。
應急救災領域:地震、洪水等災情預測、識別與決策技術;國家地理信息應急監測車研制;減災地理信息系統。
(2)被調查單位今后準備開展的科技創新項目
測量領域:GNSS在建筑施工、監測領域的應用;特種精密工程測量技術及相關測量設備研制;道路橋梁勘察設計新方法、新工藝研究;大型工業設施沉降監測研究。
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數字航空遙感技術體系;低空應急測繪技術體系;基于影像數據的信息挖掘。
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安全輔助駕駛系統;Telematics解決方案;全能智駕項目;導航地圖開發;移動商務;手機位置服務。
GIS領域:數字礦山系統;消防安全管理系統;三維GIS系統。
物聯網、云計算領域:物聯網應用服務系統;智慧社區管理平臺研制;云端數據存儲、云端渲染、云端導航、云端搜索。
應急救災領域:地震災情識別與決策技術研究;地震應急指揮管理技術;城市應急響應決策和社會安全聯合救助動態支持。
在創新機構設置方面,只有52%的單位設立了科技創新機構。在創新產出方面,2009—2011年,只有48%的單位投產新產品,37%的單位投產新工藝,35%的企業獲得專利。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專利有3種: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的技術含金量最高、創新價值最大,是衡量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而在調查中,發明專利只占全部專利數量的41%。可見,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需大幅提高。
在所有投產新產品的單位中,營業收入在1001萬~1億元的單位占50%,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單位占15%,二者共占65%,如圖4所示。在所有投產新工藝的單位中,營業收入在1001萬~1億元的單位占 60%,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單位占10%,二者共占70%,如圖5所示。在所有獲得專利的單位中,營業收入在1001萬~1億元的單位占53%,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單位占26%,二者共占79%,如圖6所示;營業收入小于200萬元的單位中,僅有1家獲得專利,占獲得專利單位總數的5%。在所有獲得科技獎勵的單位中,營業收入在1001萬~1億元的單位占47%,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單位占15%,二者共占62%,如圖7所示。

圖4 2009—2011年不同規模單位投產新產品情況

圖5 2009—2011年不同規模單位投產新工藝情況

圖6 2009—2011年不同規模單位獲得專利情況

圖7 2009—2011年不同規模單位獲得獎勵情況
可以看出,大型測繪地理信息龍頭企事業單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究其原因,小型、微型企業由于資金缺乏、科研人才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科技創新方面往往有心無力,而大型企業科研資金雄厚、科研人員隊伍比較健全,能夠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較大力量。
在關于阻礙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因素中,54%被調查單位選擇“缺乏鼓勵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50%的單位選擇“政府支持不夠”,44%的單位選擇“技術市場不健全”(如圖8所示)。調查發現,在科技研發過程中,僅有24%的單位得到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僅有9%的單位得到金融機構貸款支持。可見,融資難問題在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中是一個普遍現象,需要政府高度重視。
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有很多種,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內部的,包括以科技為先導的技術推動型創新、市場拉動型創新、市場競爭推動型創新、企業家偏好驅動型創新、政府行為啟動型創新等[4]。在被調查的單位中,65%的單位選擇“市場需求”,21%的單位選擇“科技推動”,8%的單位選擇“政府支持”,6%的單位選擇“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可見,市場需求是刺激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開展技術創新的最主要驅動力。
在創新領域中,76%的單位首選“技術創新”,16%的單位首選“產品創新”,只有8%的單位首選“機制創新”。這表明,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更多地關注技術創新,對于管理理念、商業模式創新等機制創新則考慮得相對較少。而事實上,機制創新的影響力和作用往往大于技術和產品創新。在創新形式的選擇上,46%的單位選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4%的單位選擇“原始創新”,10%的單位選擇“集成創新”。在技術創新方式的選擇上,64%的單位選擇“自主創新”,32%的單位選擇“合作研發”,4%的單位選擇“引進國外技術”。這表明,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比較注重自主創新。
在被調查的單位中,研發和生產技術人員占單位員工總數的比例平均為43%,這一比例雖然不低,但仍有81%的單位認為“高素質研發人才缺乏”是阻礙自主創新的最主要因素。與此相對應,在單位所實施的鼓勵創新的舉措方面,63%的單位選擇“加強科研人員培訓”。
政府要在企事業單位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間進行溝通協調,提供相關政策支持;開展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科技交流,搭建起技術研發機構、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用戶的橋梁,為國內、國際合作搭建平臺,加快技術成果轉化;促進科研院所和高校圍繞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務,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對科技人員培訓、技術交流等的支持;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在高技術人才引進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健全與崗位責任、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激勵機制,注重科技人員的能力和業績,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杰出人才,使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勞動獲得與其價值相稱的收入;建立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在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雙向兼職和流動。
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適當增加科研創新項目的經費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入自主創新,鼓勵和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5];建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獎勵計劃;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加大落實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綜合運用買方信貸、賣方信貸、融資租賃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加大直接和間接融資支持力度。
要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使企業公平獲得創新資源,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加強測繪地理信息市場的管理,強化市場秩序,抑制無序及低價競爭導致的“競劣”競爭;大力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設規范的知識產權市場。
我國是測繪地理信息大國,但距離測繪地理信息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政府有關部門應大力支持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開展科技創新,不斷優化創新環境。企事業單位要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在人員投入上加大力度,增強科技核心競爭力,共同推動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創新發展,全面提升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1]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關于印發《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2-02-06].http:∥ www.sbsm.gov.cn/article/tzgg/201202/20120200098289.shtml
[2] 鄧龍安.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路徑選擇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2):37-41.
[3] 苗前軍.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地理信息的產品化和社會化[J].測繪通報,2002(6):56-58.
[4] 周鳴陽.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與影響因素[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4-7.
[5] 王衍,張培鋒,潘杏梅.基于產業集群科技創新的信息資源組織與服務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