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彭 軍
(1.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2.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談南寒村城中村改造規劃設計
王麗麗1彭 軍2
(1.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2.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通過對南寒城中村改造項目規劃設計的分析,將“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建筑—環境”三者協調平衡為設計主題理念運用在實際工程項目中,力求營造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風貌和高質量的生活居住環境,創造一個適于生活、交流的生活氛圍。
規劃設計,以人為本,特色,建筑,環境
隨著太原市“南移西進,北展東擴”的空間發展戰略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城中村被整體拆遷或者改造。南寒村城中村改造項目被太原市政府列為城中村改造的重點項目,該項目位于太原市西部,南內環西街以南,九院沙河以北,規劃設計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建筑—環境”三者協調平衡為設計主題,在規劃設計中體現超前性和先導性,體現新理念與新手法,力求創造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風貌和高質量的生活居住環境,創造一個適于生活、交流的生活氛圍。
1)統一規劃、合理引用外部資源。本項目規劃設計用地毗鄰九院沙河及省交通戰備基地,項目整體規劃通盤考慮,做到整體協調統一。利用九院沙河的改造起到擴充小區景觀視野,創造特色商業的目標,并且利用省交通戰備基地中溫泉會所及景觀湖,擴充用地范圍攤薄容積率,形成以風情商業街、溫泉會所為核心的星級中高端居住小區。
2)產居結合、綜合發展。將人居環境改善與環境改造帶來的商業價值發揮到最大,引領區域住宅品質,創造企業文化,完成企業品牌形象建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3)完善配套、重視生態。規劃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配套的完善,充分保護和利用好太原地區原有的生態環境和肌理,強化綠化種植,并形成連續的綠化系統。
力爭將南寒村改造項目建設成為居住舒適、配套完善、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小區,成為太原市“城中村”建設的典范區域。
總規劃布局為“一軸一帶兩片區”。
“一軸”:景觀大道,在北側入口作為中軸的起點,給人典雅高貴的入口形象。
“一帶”:綠色景觀帶,沿高速路匝道30 m范圍建立景觀隔離帶,隔離環境噪聲,并利用對景,分景,借景等手法,使得景觀與視線巧妙結合,打造以人為本,創造美好的生活空間。
“兩片區”:東側為居住片區,西側為省交通戰備基地片區。兩個片區利用景觀帶進行融合,在保持各自獨立性的同時,又有整體感。
3.1 綠化布局思想
綠化布局滿足均好標準,強調“綠色脈絡”貫穿各個居住組團,并且貼近居民。分散綠地是基調,景觀節點是點綴,充分體現住區景觀的精髓。
3.2 綠化布局原則
1)時移景移——組織植物綠化,形成季節性景觀。
2)步移景移——形成豐富多變的軟質空間系統。
3)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注重和利用植物的生態效益。
3.3 綠化布局結構
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小區內中央景觀區及組團綠地為面狀的大面積綠化,小區道路結合步道設計成為線形的綠蔭道。宅間綠地為點狀綠化。綠化“點線面”的結合使小區的整個綠化系統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小區內各地塊形成各自主要景觀綠帶,綠化空間由景觀帶向周邊發散,形成綠茵環繞的室外綠化景觀效果。景觀組團周邊的住宅空間與公共開放空間有分有合,利用綠化與景觀小品的分隔限定半公共的院落空間。滲透住宅組團內部的綠化空間既保證每戶住宅都有良好景觀,又便于居民進入小區主要景觀綠地系統。
這種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系統設計手法,可以保持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連續性,創造具有園林景致的居住環境。
3.4 生態效益
3.5 人文效益
在區內步行通道和各個公共活動空間里,結合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和兒童的活動特點,布置各種小型硬地廣場、噴泉和各種觀賞性的建筑小品,如:雕塑柱廊、休息座椅、兒童游戲設施等。
3.6 空間景觀
1)空間景觀軸線。小區內沿弧形空間開放區域形成區域景觀主軸線,聯系著小區內各片組團的景觀系統,同時貫連著各個主要景觀節點,小區主路蜿蜒其間,將各類景觀元素統一協調起來,從而形成“一軸一帶兩片區”的景觀軸線骨架。景觀主軸線收放有致,分別布置了人行景觀綠帶、中央廣場、中央綠地、運動廣場等,體現其連續性,為居民提供良好的視覺景觀和活動空間。
2)空間景觀主節點。沿景觀主軸線布置五個主要景觀節點。在結構上位于各地塊的中心位置,并且與小區內的步行體系緊密聯系,使各個組團的居民可以便捷的到達中心景觀區域。節點內布置景觀水景、廣場等,服務整個小區的居民。
3)空間景觀次節點。以主要景觀節點向四側滲透,形成次級景觀網絡。組團內部適宜布置小型場地與運動設施,作為居民的日常游憩、休息空間和景觀次節點。每個節點,其空間構成模式和景觀體系都相對獨立,形成各自獨立的空間圍合形式。
“高立意”是指專題復習設計要以“提高獨立的、綜合性解題能力,掌握較為全面的解題方法、策略,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提升數學素養”為立意,擺脫低水平的再現和大運動量題海或題型戰術.
4)景觀品質。基地內環境設計要素包括植物、鋪面材料(石、水泥、砂石、陶瓷磚、木材)及其他材料(塑膠類、金屬類玻璃、漆等)。
草坪與自然景觀、水系的變化及植物種類、季相的效果和特性,在開放空間系統中營造不同的活動空間,從而增加視覺景觀的變化,提高景觀品質。
3.7 因地適宜,利用現有地形高差做微地形景觀
整體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南北最大高差約3 m,東西最大高差8 m。
規劃場地整體趨勢豎向設計仍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盡量減少土方工程量。場地內采用微地形解決高差,同時也豐富了環境景觀。
4.1 道路系統
交通體系劃分為機動車、自行車、步行三大系統,規劃將貫徹人車分行的方針。
4.2 靜態交通
主要的停車分為機動車停車與自行車停車。
1)機動車停車。
機動車停車的對象主要為社區內車輛與商業外來車輛,停車方式分為地下停車場、路邊臨時停車。
地下停車場集中布置于中心綠化范圍內,地下車庫的出入口盡可能臨近小區出入口設置,以便有效地進行人車分流。地面停車場用于小區來訪車輛及商業外來車輛,可以有效節約小區的建設成本并合理的配置車位資源。
路邊臨時停車主要供小區周邊商業車輛停車,只允許單側停車,而且對停車時段、停車時間予以限制。
2)自行車停車。
由于自行車停車量比較大,因此采用室外和室內相結合的方式。室外停車成本低,但不利于自行車的管理與維護,而且對社區景觀有比較大的影響,主要采取自行車地下停車,有利于自行車的管理與維護,同時對社區景觀影響也比較小。
3)識別系統。
識別系統包括組團識別、道路識別與建筑物入口識別。組團識別包括社區的入口標志、社區地圖的設置;道路識別包括路名設置、交通標識與停車場標志設置;小區入口識別包括建筑物標志與入口方向指示。
此外,所有的識別標志考慮到夜間使用的可能性,重要的識別標志設置燈光。
建筑形式選取方向以歐洲城堡為基調,然后進行ARTDECO風格的演化和提煉,顯示了高貴典雅的貴族身份和地位。通過城堡元素進行藝術裝飾和提煉演化形成適合中高端客戶審美的建筑趨向。在設計中避免了城堡的戰斗防御和威嚴屬性,保留和拓展了城堡的高貴典雅屬性,豐富的細部以及符號化的建筑語匯沉淀著深厚的建筑文化。精致的建筑形體,更好的增加了小區景觀的獨特性與多元性,提高了建筑的品質。
建筑設計與環境巧妙結合,局部采用通透明亮的凸窗以及流動的線條。材料上注重建筑質感體現,淺色的墻面,細膩的面磚共同演奏著建筑的韻律。建筑色彩沉穩雋永,采用米黃色仿石涂料和咖啡色石材為主要色彩基調,強調建筑單體形象的同時,將建筑與環境融合為一個整體,完成小區品牌形象建立。
On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design for village in city of Nanhan Village
WANG Li-li1PENG Jun2
(1.Shanxi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Institute,Taiyuan030013,China; 2.Shan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Taiyuan030006,Chi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lanning desig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program of the village in city of Nanhan Village, the paper integrates the design theme idea of “human-oriented” thought, and coordinative balance of “human, and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factual engineering program, so as to build up the featured urban landscapes and high-graded lif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create the life atmosphere for living and communication.
planning design, human-oriented, featur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2014-07-14
王麗麗(1982- ),女,工程師; 彭 軍(1982- ),男,助理講師
1009-6825(2014)27-0004-02
TU984.1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