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簡單地認定為一個學校教育行為,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這就需要用全局性的思維,將影響教育的各個因素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動態教育合力系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的建立,主要體現在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目標、教育環體、教育介體等多個因素的有機統一。而在當今社會中,伴隨著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以及公民社會進程,傳統媒體因為其信息內容的有限性、信息渠道的單一性以及信息速度的滯后性,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對于媒體表達的數字化、自主化訴求,自媒體平臺應運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博客、個人空間、微博、微信已經在數字領域覆蓋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同時,自媒體帶來的媒介革命,已經如同多米諾骨牌般引發了人們的從工作方法到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心理狀態的變革。在這種背景下,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把握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態,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就不能脫離開自媒體環境,而應將自媒體環境作為合力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因子予以考慮。因此,在自媒體背景下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的建立及維護,具有重要意義。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也叫“個人媒體”。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 e M 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 e 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 e M 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面對自媒體迅速發展造成的對傳統媒體的猛烈沖擊,甚至絕大部分功能性取代這一局面,高校也積極應對并逐步利用某些自媒體平臺,展開思想政治教育。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個要素互相影響的合力過程,因而也應考慮到自媒體環境這一特殊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建立的影響。
高校利用自媒體手段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是要求教育實施者作為自媒體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強調使用自媒體手段,而忽略了自媒體環境帶來的自媒體人應具備的相應的思維模式的變革。自媒體人特別是具有特殊社會功能的自媒體人,應具備以下能力:第一,熟悉各種自媒體手段,熟練使用自媒體工具,這也是自媒體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有掌握各種自媒體手段的功能特性,掌握各個自媒體工具的不同特點,才能使自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第二,以自媒體化思維方式,處理各種社會關系。自媒體化的思維方式源于自媒體技術,是自媒體技術革命引起的社交模式變革,形成了自媒體化的思維模式。目前對于自媒體化的思維方式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化的定義,筆者認為這種自媒體化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平等、開放。首先,自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對多,點對面式的信息傳遞方式,而是建立起一種更為平等的、點對點式的信息交流模式。信息發布者同時也可以是信息接收者,這就要求自媒體人首先應有平等的思維。在信息交流平臺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而是與其他參與者地位平等的信息交換方。其次,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迅速地交換信息,這就要求自媒體人具有開放性的思維模式,將各種輿論兼容并蓄,有機結合,篩選整理,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個性化觀點。同時。自媒體人應改變主流媒體、一家之言的自我定位,而要以更為開放的思維進行自媒體建設。因而在自媒體環境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就應用自媒體化的思維方式進行構建。
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要用更為平等的思維,系統中各結構、層次中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都應充分考慮其在合力系統中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中的各個要素缺一不可,這就需要將各個因素綜合考量,摒棄以一概全的思維而要以平等的思維接納和考量各個教育要素,才能建立起全面合理的教育合力系統。
B.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要用更為開放的思維,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盡可能全面地納入到考量范圍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靜態的系統,而是開放的動態的系統,這就需要以開放的思維來看待系統各個要素的能量變化和有機整合,這樣才能敏銳地發現新生影響因子,及時將其納入到系統中進行考量,使合力系統能夠緊跟時代腳步,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實效性。
只有以這樣的思維才能使在自媒體環境中建立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刻板不近人情的一面,而能夠深入到學生中,真正起到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自媒體手段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往往是僅僅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改變,忽視了對教育者自媒體化思維的培育,導致新瓶裝老藥,沒有真正結合社會現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一些高校雖然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體教育手段,但自媒體平臺卻成了信息公告欄,并未真正將自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沒有發揮出自媒體優勢。
自媒體在影響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對社會心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作為自媒體時代的先鋒,加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其心理更容易產生變化。自媒體時代,人們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個性化表達,得以創建以自我為中心的輿論環境。而在這種自我導向的輿論環境中,個人價值也得到了社會化認同,因而自媒體化的心理表現為:首先,社會化需求的增加。在自媒體環境中,社交行為更加簡單高效。就參與范圍而言,自媒體平臺幫助人們極大地拓展了社會關系鏈接,一個社交行為的發起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大面積響應,這種成功的社交體驗又會反過來刺激人們繼續下一個社交行為的發起。這就使得人們的社會化需求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社交行為發起,而越來越強。其次,個人價值實現需求增加。在自媒體環境中,每個人都是社交行為的發起者,同時也是響應者,個人價值也是在每一次的發起與響應行為中得以實現,這種個人價值實現的快感,又會反過來刺激更多的自媒體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價值實現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身處自媒體環境,這種自媒體化的心理特征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因而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心理特征以建立合力教育系統,這樣才能達到以人為本、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活力,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應了解、順應自媒體化心理。要想切實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首先了解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大學生的社會化需求和個人價值實現需求,在自媒體環境下,也有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心理需求實現途徑多元。在自媒體環境中,輿論監督相對較弱,某些人為了迅速發展社會關系,擴大個人影響范圍,不惜采取發布虛假消息、極端言論等方式,獲得社交行為的成功,以滿足心理需求。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能夠引入引導因子和監管因子,對大學生進行及時引導和有效監管,避免大學生通過錯誤的途徑,滿足心理需求。其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脫節。自媒體平臺利用的是數字技術,因而各種社交行為都是在虛擬世界展開的。一些大學生容易只關注虛擬世界,而忽略了現實世界,在虛擬世界一呼百應,而在現實世界則默默無聞,造成兩個世界的脫節,從而引發心理落差。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的設計,關注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引導學生將虛擬世界的資源,拓展到現實社會,用在虛擬世界積累的信心,塑造現實自我。
B.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應能夠引導自媒體人心理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在充分掌握自媒體化心理外,還要能夠引導大學生發展更為積極向上、富有活力的心理狀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全面貫徹,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力、親和力和感染力,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要綜合運用思想、輿論、文化、法律、行政等方面的正確導向作用,為大學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從而引導大學生以健康、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信息時代與時俱進,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就要考量當今社會的自媒體環境,與自媒體環境和諧共建,將自媒體環境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統中,這樣,合力系統才能構建成與社會環境有機協調、互相促進的系統。
[1]駱郁廷,儲著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整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105.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