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李朋,李寧
(1.龍口市水務局,山東龍口 265701;2.龍口市水利勘測設計室,山東龍口 265701;3.龍口市北邢家水庫管理所,山東龍口 265701)
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探討
王亮1,李朋2,李寧3
(1.龍口市水務局,山東龍口 265701;2.龍口市水利勘測設計室,山東龍口 265701;3.龍口市北邢家水庫管理所,山東龍口 265701)
通過分析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現狀,提出了龍口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思路、工程布局及保障措施。
水生態;文明城市;龍口市;創建方案
近年來,龍口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實力龍口、幸福龍口、生態龍口”為主線,堅持“人水和諧,科學發展;保護為主,防治結合;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的原則,不斷加強水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通過創建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進一步提升龍口的城市品位,營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城相依相伴、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
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規劃范圍為城市建成區,總面積104km2,其中東海區25km2、南山區13km2、新城區25km2、東城區15km2、西城區26km2,2012年總人口達28.37萬。近年來,龍口市城市建成區水利事業得到了有力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1)城市防洪工程全部滿足20年一遇防洪標準;2)制定了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用水效率控制指標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指標控制體系;3)地下水采補基本恢復平衡狀態,海水入侵現象得到初步治理;4)城市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證率達100%;5)城市建成區地表、地下水水質達到相應功能水體質量要求,達標率為100%;6)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9.9%;7)依托黃水河建成省級水利風景區一處;8)綠化覆蓋率42.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6.5m2;9)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特大洪澇災害、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事故,無重大違反水相關法律法規的案件。這些基本條件,為龍口市創建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礎。
2.1 建設思路
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創建遵循生態平衡的法則和要求,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生態功能為前提,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主要目標,著力打造人水和諧、人水相親的生態宜居城市,營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諧的良好城市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城和諧發展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有序推動水生態文明市創建,最終為建設生態龍口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安全支撐和保障。
2.2 總體布局
依據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基于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和城市發展規劃,確定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程總體布局為:“兩源、一網、五連、五河、一景區”。其中,“兩源”是指加強再生水和城市雨水兩種非常規水源的利用;“一網”是指更新改造城區供水網絡,降低管網漏損率;“五連”是指建設王屋灌區西干渠——絳水河水系連通調引工程、王屋灌區西干渠——矯家河水系連通調引工程、王屋灌區西干渠——泳汶河水系連通調引工程、北邢家水庫——遲家溝水庫連通調引工程(調引北邢家水庫水量至遲家溝水庫,補給南欒河生態用水)、遲家溝水庫——員外劉家水庫連通調引工程(膠東調水供水工程的一部分,可利用外調水量補給北馬南河和南欒河生態水量)等城區生態調引水工程,滿足城區水系生態水量需求;“五河”指實施矯家河生態修復工程、南欒河生態修復工程、北馬南河生態修復工程、絳水河生態修復工程、泳汶河新城區下游段生態修復工程等城區水系生態修復工程,促進河道生態修復,形成水系生態景觀帶;“一景區”指實施黃水河濕地公園提升建設工程,創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通過龍口市“兩源、一網、五連、五河、一景區”總體布局的建設,提升龍口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成功打造“山海相應水綠相擁五區融合魅力港口城市——龍口”城市主題名片。
依據創建目標及總體工程布局,確定龍口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主要建設任務為:1)編制中長期供水規劃,完善水資源保障體系;2)加強再生水、城市雨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提高再生水和城市雨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比重;3)加強城區供水管網維修改造,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4)實施城區生態引水工程,保證較小河道生態水量需求;5)加強建成區內生態水系治理(如矯家河、絳水河、南欒河、北馬南河、泳汶河新城區下游區段);6)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爭取將黃水河濕地公園建設成為水利風景區;7)編制防洪、供水、水污染防治規劃,連同現有現代水網規劃、水事應急處理預案全部經政府批準;8)創新管理方式,探索拓寬經費來源渠道。
為確定項目順利實施,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成立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領導小組,市長任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任成員,促使各部門形成推動創建工作的合力,嚴格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實效。
2)資金保障。堅持以財政投入為主渠道,爭取各級用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財力保持持續增長。大幅度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已有財政專項補助比例。加快建設各級投融資平臺,實現政府對城市水利、環保和城建建設的集中、放大和提前投資。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投入機制。
3)技術保障。鼓勵和加強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工程建設的技術含量,提升工程管理的現代化手段。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革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的高新及前沿技術,提高建設的檔次和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設,構建水生態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和監控,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
4)制度保障。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在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機制上取得新突破;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在建立健全市場信用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工程安全運行保障體系上取得新突破;同時,建立健全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兼顧效率和公平、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水生態補償制度。
5)輿論引導保障。利用多種媒體形式開展全方位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認可,營造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倡導先進的水生態倫理價值觀和適應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
目前,全國上下圍繞“中國夢”開展一系列的建設活動,鑒于城市的特殊作用和意義,水生態文明城市應該是推進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樣板。只有堅持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勇于創新扎實行動,才能夠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龍口市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優勢,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一定能夠實現新跨越。
(責任編輯趙其芬)
X321
B
1009-6159(2014)-01-0054-02
2013-09-06
王亮(1983—),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