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成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北 十堰 442000)
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務,大學生能否對社會進行有效的服務,除了順利完成學業外,還需要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社會適應是人們在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人若是失去了適應能力就難以在社會生存。因此,社會適應影響著大學生的諸多問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成長,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
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然而當代社會的競爭已經不是簡單的知識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競爭,而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較量,因此大學生人際關系對其社會適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要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就需要對影響其人際關系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和辦法,合理把握人際關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調整自我的重要環節,也能為個人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進入大學校園后,大學生就離開父母開始了獨立的生活,剛剛經過了緊張高考的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憧憬,對未來有著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然而現實情況中,大學生入校后容易出現因人際交往不適應而出現心理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他們在上大學以前的生活是從家庭到學校,幾乎不與外界接觸,對社會上種種現象了解甚少,進入大學后才發現理想和現實的不同,尤其是面對各式各樣的人際關系常常會感到迷茫和驚慌,這與他們入校前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之間形成了反差對比,再遇到人際關系不和諧的時候,就往往會產生失落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初次離開家庭的大學生對情感和友誼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們也有強烈的人際交往欲望,需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來認識和解決以往沒有遇到過的許多問題,希望有人能夠和自己共同分享喜樂哀愁。但是也還有許多大學生性格內向甚至孤僻,他們喜歡將事情藏在心底,不愿和周圍的人訴說自己的心里話,在人際交往中心存顧慮,對他人的防備心理較為嚴重,總是和周圍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由此也容易產生一系列人際關系問題。
從大學生社會適應中來看,人際關系對其的影響是居于首位的。當代大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生活方面衣食無憂,也沒有受過什么挫折和困難,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學生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學習和生活的主要環境是校園,在校期間需要和老師及同學打交道,到了高年級因為求職找工作還要和社會打交道,少數學生為了在校外做兼職,從入校后就開始和社會人員進行交往,他們所面對的人際關系的復雜性是高中階段所不能相比較的。中學時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與同學和老師之間的交往與溝通較為簡單,有了什么問題也是家長從中協商和解決,沒能夠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在他們身上基本沒有體現出來,因此長期以來形成的較為自我的心理,就導致了進入大學后與同學之間容易出現矛盾,并且他們難以正視自己身上的缺點,認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就是對方的不對,尤其是進入了集體宿舍后,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思想行為的差異等,他們自己難以適應大學的生活,更難以調節和同學之間的矛盾,在交往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障礙。[1]
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好壞對其成長和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有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大學生認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有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其中33%左右的學生認為在許多情況下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需要得到及時的幫助,12%左右的學生認為需要進行心理咨詢才能處理好相關的人際關系,還有少數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中需要心理治療。[2]這說明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障礙是客觀存在的,他們還缺乏相關的人際關系交往的技巧和經驗,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希望得到幫助,渴望得到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提高交往的能力和水平,克服交往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障礙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因素包括有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的影響,社會競爭的激烈導致了就業難度的加大,許多家長將學業作為就業的重要砝碼,為了讓孩子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就拼命給子女施加壓力,除了讓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外,其余任何事情都由家長來做,久而久之作為青少年一代,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常常對別人的要求更多,考慮他人的甚少,并且在走出社會后仍然以這種思維模式和他人打交道,就形成了一定的交往障礙;其次是社會因素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尤其是就業壓力明顯,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這就在某稱程度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感情,人們更加注重的是物質上的豐盈和滿足,少了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這種生活態度自然而然的也影響到了當代大學生群體,導致了他們人際交往障礙的產生;最后是個人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由于缺乏對交往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對交往對象較為理想化,許多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圈子僅局限于班上和寢室個別情投意合的朋友,不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旦和朋友之間出現了問題,便會感到壓抑、失落和煩悶,對人際關系失去信心,由此產生人際交往障礙。[3]
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生在90年代,其成長的年代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較為快速的時期,無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道德的角度,都比較重視對個人正當權益的保護,人的主體意識在這一時期得到強化,人們通常認為只要是個人的正當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要得到彰顯和保護。在這種意識形態下,追求人格的平等便成為了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從而也形成了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個性化特點。這種個性化特點體現了時代文明的進步,但是許多大學生沒能意識到自己已經進入了成人階段,仍然習慣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在面對許多條條框框的約束面前,往往對他人的要求過多、過嚴,甚至在有時表現的過于苛刻,在對待身邊發生的事件缺乏容忍。這種過分強調個性自由的態度,就會削弱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正常規則,導致人際關系松散和不穩定,因此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特征對他們的人際交往造成了一定障礙,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市場經濟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在生活交往的過程中比較注重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許多時候利益是否均等已經成為人們思考問題的重要條件,這種經濟領域的商品交換原則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社會領域中,導致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也存在功利化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越來越嚴重,而且這種交往動機功利化的思想也影響到了當代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原本應該是相互之間以交流情感為主,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達到相互提高的目的,但是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們的人際交往出現了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面對社會,有的學生因為家庭貧困,為了完成學業不得不邊上學邊通過打工來賺取學費和生活費,還有許多大學生為了應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壓力,更加注重交往對象的實用性,與人交往的同時總是在考慮對方是否能夠為我所用。這種實用主義的交際觀念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使用,功利化的思想傾向往往就成為大學生社會交往的重要因素,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他們在這種慣性思維下,看到的多數都是社會的負面影響,而忽略了社會積極向上的一面,甚至將功利主義作為其處理事情的指導性思想。
大學生生活的場所主要是校園,其交往對象主要是同學和老師,在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其所交流對象和交往場所較為固定,同交往對象的聯絡多數還是交流情感、相互學習,大學生都處在相同的年齡段,平等思想在他們心中體現的較為明顯。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是我國法治化進程推進較快的時期,隨著法制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在不斷學習和認識法律的過程中,法律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所必需的工具,成為人們衡量事件平等性的標尺。大學生的民主思想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平等思想在他們身上表現的比其他群體更為突出,他們追求平等,厭惡世俗的一些東西,喜歡和不平等現象做斗爭,看不習慣不公平事件出現在自己身邊。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平等思想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與我們倡導的社會公平是相一致的,但是現實社會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導致了絕對平等現象在現實社會中很難見到,況且完全的平等也是難以存在的,只有在某一范圍、某一程度上的絕對平等,大多數都還是相對的平等。因此,過分追求平等會導致大學生感到不適應,影響了他們走出社會的生活,讓許多大學生感覺到難以融入社會。
大學生人際關系虛擬化的特點對其社會適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非常強,有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身邊都配有私人電腦,大約90%以上的大學生都能夠熟練運用網絡工具進行交往,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網絡用戶名注冊,而且大學生在網絡上度過的閑暇時間是任何社會群體中最多的,問題也是最為突出的。大學生之所以喜歡運用網絡進行交往,是因為網絡交往有即時性的特點,只要擁有互聯網和交流平臺隨時就可以交往到全國各地的朋友,網絡交友既可以擴大了其交往的面,也能通過這種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同交往對象之間也可以不受限制的訴說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避免了因面對面交流帶來的不便因素,因此大學生較為青睞這種交流的方式。
網絡交往的普及雖然對于大學生拓寬人際交往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過于依賴和過于頻繁的網絡人際交往也帶來了一些弊端。網絡交往的虛擬性畢竟不能代替現實中的交流,因此對網絡交流的熱衷使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難以適應現實社會的交流,常常出現對交往對象的要求過于理想化等認識,也難以解決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而總是采取回避的態度,久而久之使得大學生的思維難以適應現實社會交往的需要,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4]
大學生認知特點對其社會適應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學習的都是社會知識的前沿,所接觸到的都是較高水平的教師進行的知識傳授,學習的都是專業性較強的專業知識,除了學習專業的知識外,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學習到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這種認知條件下,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他們身邊建立起的人際關系往往理性的成分較多,大學生對事物的理解程度較強,能夠對身邊接觸的人和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能夠基本準確把握自己的人際交往對象。這樣一方面能夠保證大學生交往到正確的對象,另一方面,導致了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呈現出了較為鮮明的特點,對于事物的判斷較為準確,有時候在應對復雜的社會現象中難以有包容的思想,這也會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產生影響。
大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對于大學生的學生、生活和走入社會有所幫助,對于高校保持良好的辦學秩序,擁有一個和諧的校園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應該為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條件。
首先,應該加強心理素質的教育。心理素質如何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學生剛從緊張的高中階段度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學習,對心理學的知識了解也不多,在進入大學后面對突如其來的方方面面人際交往,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因此在大學入校后需要系統學習心理學知識,高校應該將心理課程納入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同時還要邀請專家開展專題心理知識講座,提高學生對心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學校還應設置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對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惑和障礙予以指導,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保證其良好的人際交往心理狀態。[5]
其次,應該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有較大的幫助,這也是大學生從校園走出社會的第一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讓大學生增長見識,增強動手能力,還可以讓他們更加全面的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對自我也有一個更清楚的把握,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證明,經歷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走出社會后比沒有參與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同學更能夠適應社會上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
此外,還應該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校園文化是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能夠體現校園良好的精神的課余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以及處事的原則與方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建立良好的大學生人際關系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注重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廣泛性,在選取活動主題時要能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通過參與活動能夠讓他們得到鍛煉,起到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是要轉變家庭教育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當前絕大多數家庭都認為,學習好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家庭教育理念中,學習能力仍然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還占有較大的分量和比重,盡管許多家長也能夠認識到綜合培養孩子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家長還是習慣將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忽視了對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勤儉節約習慣的培養。因此家庭教育要跟隨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培養學生智力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二是要注重自信心的培養。自信心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種意識貫穿于一個人生活的過程中,自信心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體現在各種能力的表現上。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要從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做起,尤其是在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他們需要得到的是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消極的刺激。恰當的鼓勵能夠激勵學生的斗志,增強他們對問題的思維和分析能力,能夠尋求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對孩子的鼓勵也要注重方式和程度,過分的鼓勵也會失去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養成只愿聽好話,不愿聽批評意見的不良習氣,這樣不僅對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沒有幫助,反而還會起到不好的作用。
三是注重自身的言傳身教。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記錄在孩子的頭腦中,對其未來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只有以身作則才能夠對孩子起到正面教育的作用,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適應時代的變化,為培養子女的全面進步奠定基礎。此外,還應該加強和子女之間的溝通,及時和他們交換思想,交流心得,同時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們的思想和問題,努力創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一是要增強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不能盲從、迷信,要常用哲學的觀點看問題,不能被教條主義影響,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來處理問題,這樣既能鍛煉大學生思維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大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也能夠增強自我調適能力,這些能力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有利于他們面對復雜多變的局面,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6]
二是要養成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通過自我反思能夠從過去經歷過的事件中汲取教訓、積累經驗、指導實踐。首先為自己做好定位,按照既定的目標前進,認真走好每一步;其次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個人的言行舉止通過他人才能夠覺察的更加清楚,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反思;此外還要善于總結,總結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能夠對自己的功過得失進行回憶,進行自我強化,在以后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揚長避短,減少障礙。
三是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由于當代大學生成長的時代經濟富足、生活安逸,除了學習之外,父母基本為他們安排好了一切,因此社會責任感不強在當代大學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為社會進行創造和發展的動力,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動力源泉,因此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也是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的重要方面。要確立大學生自身的主體責任意識,讓他們知道自己所肩負的重要使命,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水平。個人修養決定著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對其社會適應也產生著直接影響,因此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個性修養,加強學習,尤其是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閱讀,提升個性修養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和朋友間的交流和溝通來發現自身的缺點,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自我完善,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健康的興趣愛好不僅能夠豐富業余生活,還能從中汲取正能量,增強自身抵御挫折的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是大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學業和走向社會的重要條件,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狀況下,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影響較為重要,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大學生本人都要努力創造條件適應社會,學校要創造條件為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環境,家長要注重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和培養方式,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加強自身的修養,以更好的融入社會,適應復雜多變的交往環境,將自己打造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人才。
[1]廖志鴻.新形勢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的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5,(9).
[2]笪學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D].河海大學,2005.
[3]梅國英.淺析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性——來自心理咨詢室的報告[J].職教論壇,2004,(29).
[4]馮宗俠.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5]李悅輝.關于大學生社會適應及教育的研究 [J].河南社會科學,2002,(4).
[6]梁曉燕,章競思.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