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泰國法政大學,泰國曼谷10200)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漢語在國際交往中,它作用和應用價值也越來越重要了。對外漢語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成為教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一門學科,在實踐教學中,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的方法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融入到學習漢語的熱潮中,而大部分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全面而系統的來研究這門語言,只是憑借這門語言作為溝通的橋梁,但漢語“難學”已成為外國學生普遍認可的話題,如何使漢語學起來通俗易懂,也是對外漢語教學者長期以來共同探討的話題。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枯燥平淡的對外漢語教學變得豐富多彩,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的精心設計,與合理安排,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技能,使“興趣”成為課堂的教學的主導。對外漢語教學這門特殊的漢語言教育,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譯課。在借助多種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同時,學生對漢語產生興趣,避免產生厭學情緒。如果授法得當,可以減小學習者的學習難度,而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是由課堂教學技巧構成,學生是否積極主動,教師作為引導課堂的核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這是教育家贊科夫Sazankov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理論格言。有興趣,才有動力。對外漢語教學也同其它的語言學科一樣必須重視學生內在認知的作用,才能對漢語的學習產生的深厚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處于長期的枯燥的死記硬背中,這也是在學習中產生的主要障礙之一。〔1〕能否使刺激信息具有一定的興趣不斷的調整學生學習態度,需要教師設計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提高學習熱情,而不是傳統的分數壓力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對外國學生來說,也許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對于來自于不同國家的外國學生,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背景,只有“興趣教學”才是學生產生共鳴的核心。采用的教學技巧與方法,存在很大的差異并在教學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漢語的四聲調對西方學生要花費精力去學習。而對亞洲某些國家的學生,則如魚得水,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需要教師的教學技巧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避免單純、僵化的領讀、拼讀,并沒有靈活性的啟發,使課堂內容失去光彩,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看似簡單的拼音教學正是學生學習漢語的起點,是認識了解漢語的初級階段。也是推動學生集中精力,激發個人內在動力時期。而興趣與愛好是動力極積的來源,為教學的開始打下良好基礎,從而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簡單的拼音教學,實則孕育了豐富的內含。這個階段的教學對漢語學習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又如,在漢字教學中,追尋中國模式的抄書記憶,對初學者來說,則大傷腦筋。學習漢字不是被動的,引導培養他們對漢字結構的分類,借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的從而增強學習信心。
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率和成功率,對外漢語教學也需要講究教學的途徑和方式,使復雜難以滲透的中國古老文化變得像完美的藝術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激發學的興趣和學習熱情,消除學生的枯燥感。課堂的氣氛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采取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消除厭倦的心里,活躍課堂氣氛。打造趣味課堂。以下是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人類傳達語言的信息有多種,并不局限于口語表達,圖畫是人類通用的語言表達方式。〔2〕也提供給老師又一個教學思路,更加豐富課堂內容,并生動形象的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些卡通的圖片會引起學生極大的性趣。而且不受國籍和語言的限制,例如,課堂上出示一只動物騎摩托車的圖片,講到“騎”與“坐”。簡潔清晰的描述學生很快進入情境。但在圖畫的選取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安排,并使學生一目了然,這樣會更加生動有趣。尤其在解決漢語中的“進來”“出來”“進去”“出去”等這些詞匯對外國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常常運用圖畫,會更容易掌握,看過圖片就很容易在腦子里開成印象。德國物理學家在楞次定律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的教學風格,克服了刻板化,而是將教學內容寓于生活化,情趣化的漫畫中,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3〕。在識字教學中圖畫尤其對漢字初學者起著積極的作用,可以適當介紹一些漢字演變的知識,象形字的教學,可以簡單地畫出漢字所代表的意思,如:“月”“魚”“山”等。
歌曲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已廣泛應用,無論是英語是教學還是在對外漢語教學,已成為最愛歡迎的一種教學手段。尤其是在口語課堂中的運用,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比如,有些同學,獨立回答問題的時候,非常緊張、害羞,不敢說,怕說錯,缺乏自信。有時盡量回避一個人來回答問題,這是課堂中常見的問題,而歌曲完全可以消除這種恐懼的心理,合唱、獨唱,由學生自己來選擇他們喜歡的歌曲,鼓勵學生開口說話。不僅積累了生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表演并不只體現在口語課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通過表演把內容展現出來,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置身其中,充當不同的角色,不僅培養了語感,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完全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來設計表演。如:學生在閱讀課中學到中國古代傳統的保辦婚姻,通過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又自編自導了一臺現代與過去相結合有關婚姻的話劇。表演可以淡化課堂意識,學生充分融入其角色,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掌握詞匯的基本用法。培養他們的語言技能與交際能力,能過大量的實踐運用,真實的語言環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也符合教育學家贊科夫Sazankov的多種感官交替復習的記憶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Bloom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教師在完全遵照課本授課的同時并不完全局限在課本中。枯燥的領讀,翻譯每一個句子。重復大量的做課后習題,很難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比如,在教學中關于外國人在北京的故事,課文里提到天壇,便把天壇的故事講給學生從簡單的柱子說到中國的節氣由節氣談到時中國的飲食結合圖片出示給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完成語言學習同時了解到中國古老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更加吸引學生,并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這種文化背景的擴展,完全聯系課文以教材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對生詞的理解與運用。教師未必需要依據書本逐字逐句的讓學生強行消化,在教材中創造情景,有時課文中出現的“成語”與“俗語”學生很理解,常常是死記硬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成語及其運用,就要從成語的來源出處著手,簡短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它的意思,避免強記易忘。可以根據一兩個實例圍繞教材的內容,變成簡單、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學習教材也豐富了文化知識。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手段多樣化,是促使學生產生興趣的最大動力,在教學中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困難或心理問題,也體現了漢語教學的寓教于樂。教師授課是否順利并不是判斷課堂效率的良好依據,而是學生是否解決了問題與知識的獲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的設計,有效省時省力的教學。不再以刻苦、認真、嚴肅的教學為中心,而使學生缺乏主動的投入。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1]梁寧建.當代認知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105-107.
[2]姜麗萍.圖解基礎漢語語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盧家媚,魏慶安,李其維.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