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慶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大學生核心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適用于各種職業,伴隨職業生涯始終。為了做好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工作,本文面向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需求,圍繞“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研究主線,主要解決“為什么”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學生核心能力內涵“是什么”,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怎么辦”三個方面的問題。
“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高校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是高等院校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畢業后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依憑。
1.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從培養目標看,國家部委為高校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提出了明確的培養指標。根據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就業為導向頒布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和創新革新能力。1這7種能力標準的提出,為高等院校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確立了一個主要參考指標。從培養內容看,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確定了學生核心能力在人才培養中的具體位置。根據人力資源管理一般理論,職業能力從適用范圍上分為核心能力和專業能力;二者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無論學生學習任何專業,一旦具備了核心能力,其專業能力都會得到更好的展現。但是,如果學生所學專業不同、所從事職業不同,那么,學生對于上述核心能力的需求也自然會不同。
2.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是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重要舉措。從人才需求情況來看,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高校所培養人才的與人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核心能力,有數據顯示,81.8%的大學生認為“就找工作而言,溝通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90%的大學生期待所在高校開設“學習溝通交往”課程,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
從高校人才培養情況看,學生核心能力培養還存在著“短缺”現象。由于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周期長、課堂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專業教師隊伍更擅長專業能力培養等問題,通過課內教學方式短期內尚且無法有效完成學生核心能力培養任務,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工作需求迫切。
不容置疑,《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可以作為思考學生核心能力的主要參考指標;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籠統而抽象地進行上述7種核心能力的相關研究,而應當以用人單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專業能力為依托,具體思考學生核心能力問題。
1.學生核心能力包括掌握專業知識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能力。由于核心能力與專業能力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系,我們應該以是否促進專業能力作為思考核心能力內涵的出發點。一般而言,學生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兩個方面,因而,學生核心能力可以概括為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考慮到各個專業的相互差異性,我們研究學生核心能力只能從某一專業角度出發,才更有具體性和針對性。基于這一原因,本文以法學專業學生為例,在深入破解上述7種職業核心能力具體內涵和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針對用人單位的一般需求,以及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情況,確定了4種用于掌握法學專業知識的能力和4種用于運用法學專業知識的能力。
2.掌握專業知識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能力的具體內涵。一方面,掌握法學專業知識的核心能力包括知識記憶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社會調研能力等4種能力,這是對《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中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革新能力的具體破解。具備知識記憶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于法學理論、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具體掌握;具備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對于法律知識、證據事實的準確把握;具備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更好地掌握演繹、歸納等邏輯技巧,具備社會調研能力,有助于證據材料的收集,增強對于客觀事實和社會現實的了解。
另一方面,運用法學專業知識的核心能力包括書面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這是對《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中的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破解。具備書面寫作能力,有助于運用法學知識撰寫法庭書狀和法學論文;具備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運用法學知識完成法庭辯論、法律咨詢等工作;具備人際溝通能力有助于促進證據收集、法庭詢問等的順利開展;具備職業道德修養是依法辦案、誠實守信的必要條件。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一般途徑,但是,考慮到課外活動便于靈活調整的方式,以及課外活動能夠與課內教學有機結合的原因,本文從學生工作主動思考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入手,具體探索并開展了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活動。
主要針對課堂教學所存在的教學方式限制和教師水平參差的問題,通過課外學術活動方式,提高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增強學術視野和文化素質。
1.“影視沙龍”。堅持“賞析影視經典,洞悉百味人生”的指導原則,指導學生成立“影視沙龍”學生社團,每月播放一部經典藝術影片,邀請專業教師進行具體指導。
2.“人文講壇”。堅持“領略大師風采,開闊學術視野”的指導原則,由“人文講壇”學生社團每年邀請20位左右國內外著名專家來校講座,學生提前閱讀相關學術文章,現場聆聽專題講座并進行學術交流。
3.“讀書會。堅持“精讀學術經典,增進學術能力”的原則,每月邀請專業教師為學生指定閱讀書目,學生閱讀后按照主報告、主評論和其他報告人的形式進行專題報告,其他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指導教師進行專業點評。
主要針對既有實習實踐環節觀察較多而參與較少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通過參加科創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1.“初級賽事”。在大一年級開展“應用文寫作大賽”和“求真調研”競賽,普遍提高學生的社會調研和論文撰寫能力。
2.“中級賽事”。在大二年級開展“模擬法庭”競賽,提高學生法學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
3.“高級賽事”。大三、大四年級開展提高型的科創活動,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訓練并檢驗學生掌握并運用法學專業知識的能力。
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擇業、就業和職業能力。
1.“分層設計”。大二年級參加“人力資源師”考試,大三年級選擇參加“心理咨詢師”考試,大四年級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能力。
2.“激勵引導”。分析用人單位需求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強調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作用,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做好選擇和安排;對通過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予以獎勵,鼓勵學生認真備考。
3.“學業指導”。建議學生參加專門培訓機構培訓,邀請學院專業教師組織專題講座,邀請已通過上述考試的高分學生進行經驗介紹,做好復習指導工作。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試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0.
[2]陳宇.國家技能振興戰略[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9,(2).
[3]周金聲.大學生溝通能力現狀調查研究與分析[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3,(6).
[4]楊國慶.學生工作視角下的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工作模式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