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渭
(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鄭州 450046)
人的大腦由思考到采取行動的過程,大約經歷以下幾個過程:外部刺激信息元和海馬記憶信息元的采集——采集信息元與記憶儲存標準的比較——邏輯推理和邏輯思維——形成意識——形成意志——最后形成語言。所有物質都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等微小粒子組成的,細分這些物質都是由夸克、輕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等基本粒子組成,所以人類的意識亦即由這些基本粒子組成,每個人生物體中的基本粒子相互結合反應產生了不同的意識。意識是物質的,這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是物質的觀點是一致的。
依附于體內的意識是否能與空間存在的意識相一致,這相比靈魂在人臨死時出竅和人的大腦可以產生腦電圖這個概念又進了一步,這就是意識向體外空間傳播的概念。這里所指的空間有多大,一節車廂算不算,一二百米甚至更遠的距離算不算,我們說應該算的??臻g意識能夠被測量,無論其測量的精度能達到什么程度,也無異于可以看到X光的成像和物質能夠產生γ射線一樣,具有重要意義,體外傳播的意識我們可稱之為意識波。
我們知道意識是能量的純能量形態,如果說這種意識波可以變成聲音,聲音是五官可感覺的能量,那么這個意識向能量轉換的過程,就是憑空出能量的過程,這與海森堡不確定原理是相符的?;玖W邮俏镔|的最后邊界,是介于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一個理論上的分水嶺,那么可以說意識與能量的轉換也許可以看出一點苗頭。這是多么復雜的量子過程,這無疑是超自然現象和靈異事件,只有在宗教和神話中才能見到,所以說,意識波概念的成立就具有重要意義,將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意識波的空間傳播是意識在體內產生和進行空間傳遞的過程,如同將能量分解成量子單位,我們將意識分解成思維粒子,思維粒子是意識信息載體的物質最小單位。我們可從科學角度分析人類大腦,腦基本上是一個化學物質系統,甚至連它產生的電也來自化學物質。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進行信息傳遞,也是一種特殊的“接力”,只不過它們傳送的不是接力棒,而是信息,而這些信息又是以電信號和化學物質的形式出現。
神經興奮所產生的電變化來源于帶電離子的突然流動。神經元的信息傳導,實際上是細胞膜上一些稱為“離子通道”的蛋白質分子,允許離子流動而產生電信號的傳導。一個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可以看成為不斷以離子通道“關閉——開放——再關閉”這種形式,在一段段神經纖維上反復進行并前進的過程。電刺激能引起神經釋放一種自然發生的化學物質,原先的電信號真實地被轉換為化學信號。就這樣,電和化學事件不斷重復,生生不息。
意識的產生的是由電信號構成的,根據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電磁可互相轉換,有規律的磁場即電磁波,電磁波可以以光速進行體外傳播,這種電磁波是可以被感知的,這個過程可認為是電磁轉換和發射與接收的過程。這種電磁波的測量需提高儀器的靈敏度,也許可以測量到形成意志的那縷電磁波的蹤跡。
量子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宇宙空間中充滿了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現已發現的物質和能量只占其25%,地球就像包圍在能量湖中的小島。同時,宇宙空間充滿物質和反物質、質子和反質子,粒子和粒子發生感應也許就是依靠這種能量場進行傳播的。
我們用玻姆的隱變量理論來解釋一下量子糾纏,玻姆的隱變量理論提出了“量子勢”的概念。在他的描述中,物質的最小粒子如電子,除具有電磁能外,還具有“量子勢”能,“量子勢”是一種類似波動的東西,它按照薛定諤方程發展,在電子的周圍擴散開去。但是,量子勢所產生的效應和它的強度無關,而只和它的形狀有關,這使它可以一直延伸到宇宙的盡頭,而不發生衰減。玻姆的隱變量理論保留了物質世界的實在性,同時認為物質世界是非定域性的,量子的非定域性決定了量子糾纏的特性。當隱變量確定時,物質世界的因果律是成立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物質的全空間波函數在空間能量場中處在平衡狀態,當波函數塌縮時,物質粒子以電磁能進行波粒二相性質的物質波傳播,同時以量子勢的能量進行量子感應。
物理學的任務就是發現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找出普遍適用的物理定理來解釋。宇宙和物質世界,這是一個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反復過程。21世紀的科技突破點在腦科學,意識波是客觀存在的,意識波的確立,同時也可以對量子論的一些理論起到證明作用,這將對量子論的研究產生一定的影響。不斷地研究下去,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可以使現代社會發生一些變化,使我們離宇宙真理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