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
(黑龍江公安警官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25)
作為社會和人民安全的守護神,警察應該做好射擊訓練,在提高射擊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合法、準確的射擊及時制止犯罪,有效打擊暴力活動,這是新時期警察應該具備的技能與素養。在警察射擊訓練中常會遇到各類問題,導致警察射擊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應該突出警察射擊訓練中用槍觀念培養,心理素質訓練,在提高用彈效率的同時,建立起正確的敵情觀念,這樣就可以達到全面提升警察射擊水平的目標,為警察整體提升自身素質,加強社會治安的保證能力起到基礎上的支持作用。
警察用槍有著嚴格的紀律,如果沒有用槍的安全意識,警察在用槍的過程中風險將會成倍增加。很多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沒有傳授用槍安全意識,導致警察射擊訓練細節、動作出現不規范、不安全和不合理,給實際用槍帶來了各種隱患和問題。
在警察射擊訓練中,一些教官和教師忽視設計心理訓練,這會出現學員在持槍后心理過分緊張,既不利于警察射擊訓練的正常開展,也不利于警察射擊水平的不斷提升。特別是沒有經過全面的射擊心理訓練的學員,會出現實戰中的緊張與慌亂,極容易引起射擊上的失誤,造成誤傷事故的發生。
警察在執法過程中和實戰中面臨著各種復雜的環境,要在射擊中注意對彈藥的使用,這是保護自己、打擊犯罪的前提。但是在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很多學員沒有做到對彈藥的合理控制,出現用彈效率過低,彈藥浪費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會在實戰中因彈藥消耗而降低對罪犯的威懾力,同時也給自身安全帶來威脅,不能將足夠的戰斗力保留到突發事件的處理中,影響了自身使命的履行和完成。
在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沒有將敵情觀念傳授給學員,學員沒有對敵情的正確預判和分析能力,導致在實戰中犯罪分子突然襲擊時不能進行必要的反應,這樣不但會造成射擊時的混亂狀態,而且容易帶來射擊誤傷,甚至可能連警察自身的生命安全都難以保障。
在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要建立起安全用槍的理念,要將用槍安全作為警察射擊訓練的頭等大事,要將安全意識灌輸到警察射擊訓練的每個細節之中,無論在警察射擊訓練的理論學習,還是在警察射擊訓練的實際操作中,都應該做到用槍的規范、統一和安全,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這是進行警察射擊訓練,提高警察射擊水平的重要前提與保障。
心理的穩定是警察射擊訓練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警察射擊水平的基礎。要根據警察的實際工作環境展開貼近實戰的心理輔導和射擊心理訓練,使學員能夠正確看待持槍后的緊張心理,通過大量的訓練來化解警察射擊中的負面情緒,讓學員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射擊的重點環節之中,在有效進行心理調節的同時,確保警察射擊訓練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要建立起用彈效率的控制意識,提高射擊過程中用彈的效率,要看到彈藥與戰斗力的關系,既要通過最少的用彈量來取得最大的效益,也要通過用彈效率的提高來確保自身的安全。在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要結合戰斗實際,設立各種多面的環境和戰斗狀態,使學員對彈藥的消耗有明確的認知,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射擊的效果,更可以減少對彈藥的浪費,達到對自身戰斗力和威懾力的保持,能夠有效應付實戰中各種突發情況。要確定用彈和抓捕的應用原則,要在戰斗中以捕獲為主,盡量控制直接射擊的情況。在特殊情況下以捕殲結合的方式,更多地威懾罪犯使其服法,這樣也可以降低各類矛盾的積累和激化。
在警察射擊訓練中要幫助學員建立起敵情觀念,在執法過程中警察處于“敵暗我明”的戰斗特點,敵人躲在暗處,警察在明處,隨時都有被非法分子突然襲擊的可能。即使開槍將面對的歹徒擊倒,也不能放松警惕,要防止其倒地后反擊或者其余躲藏在遮蔽物內的犯罪嫌疑人借機回擊。對此,我們可借鑒香港警察的“加一”理念:在對形勢進行分析評估時,要超出眼前所見,對形勢超量估勢,把所見所聞情況向更深一步超量估勢,把處置的難度和危險程度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來加以考慮。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任何情況下,警察的處置行動必須摒棄單憑表象盲目行動的錯誤做法,對于任何情況的處置都不可掉以輕心,要把形勢評估得更嚴峻、更復雜一些。
射擊訓練是警察院校中重要的課程內容,對于提高警察戰斗力,更好地維護社會治安,塑造警察隊伍形象有著重要的價值,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警察射擊的訓練和教學。應該在警察射擊訓練過程中結合強制的特點,以實戰的狀態進行聯系,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警察射擊水平,提高警察專業技能,達到完成使命,有效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目標。
[1] 高文英.警察使用槍支的若干法律思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15-16.
[2] 李陽,陳冠霖.手槍實用射擊對公安院校射擊教學訓練的重要啟示[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1):47-48.
[3] 高強.加強手槍射擊教學實用性訓練提高學員的實戰能力[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4):150-151.
[4] 劉榮富,趙向陽.論加強警察手槍射擊教學訓練的目的、內容和方法[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