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新
(景星鎮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 龍江 161100)
我國現今農村工作的焦點是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它涉及大多數農民的根本利益。“三資”管理中存在比較尖銳的問題:高速征地產生農戶間、農戶與集體間糾紛;為承包耕地,農戶和非家庭承包的旱地發生糾紛;農戶為承包山林糾紛發生群體事件等。經過詳細認真地對京山縣農村“三資”管理中問題進行調查,初步查找到問題所在,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雖然農業的基礎地位深厚,但是隨著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村的農民開始熱衷于土地開發。各家各戶有能力的都興建住宅,農村中的經濟組織忙著開發工業用地,農業發展似乎逐漸被人們忽視,但是,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可動搖,這就要求農村經濟管理要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從細節入手,深入地了解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使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斷壯大,使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切實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雖然新農村建設正在火熱地進行,但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差強人意,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應該是農村經濟發展中著重進行的,倘若忽視了這個問題,規范農村經濟管理必然也是失敗的。
“三資”臺賬詳細登記了村級集體的資產管理情況,流通管理也相當縝密,可對于資源,特別是“四荒”、土地等的管理,登記臺賬欠完善,直接造成資源底子不清楚、管理不規范。因為歷史問題導致的集體山林、水域、土地等資源所屬產權無法界定,造成村民和村權屬之間形成糾紛,更有甚者會引發群體事件。
某些村財務開支不經過集體討論,相關憑證不完整,是財務制度執行不力的表現。有的村報賬員對農戶往來、應收應付賬款不核實明細,造成農戶查賬較難。
資產收益無計劃使用,見利就支取,例如有的村干部把機動承包收入直接沖抵抗旱排澇費。
某些村對集體資產、資源對外出售、租賃和發包不依照規章執行,民主公開程序不到位,不公開招投標,而只是村干部個人決定,讓個別人獲利。特別是集城的中心村在收取占地征用費時不按政策規定辦事,不召開村民議事會,不搞競標,全憑個別村干部表態,損公肥私。有的則挪用資金,對非家庭承包土地發包期限延長指標降低一次性收取資金,留下不可收拾的爛攤子給下任村委。
盡管鎮紀委牽頭高度重視村務公開、財務透明工作,一直花費眾多人力物力,并制定出臺很多制度及措施,可個別村干部意識淡薄,村務公開過程不透明、不及時。應嚴格財務管理,加強監督檢查工作堵住缺口。
個別村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低下,不嚴把財務關,違規條據報賬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有的財務會計人員報賬故意拖延時間,無法正常結賬。
部的培訓管理力度
通過每年定期開展廉政、黨性教育以及展開財經管理培訓,來逐步提升村干部整體水平,健全黨風廉政管理機制,將“三資”管理納入干部考核內容,嚴肅處理違反機制的干部,對管理民主、嚴格執行制度的要給予獎勵。
賬,明確界定產權
設立“三資”產權動態管理檔案,能夠讓集體資產和資源保值增值、有效杜絕資產流失。所以,成立農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專門組織是必要的,經鎮紀委牽頭,鄉鎮財經所組織實施,村委會及村民代表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運用“臺賬式”管理辦法,每年底進行一次集體“三資”清理核資,對資產資源數量增減的情況,因資產出售、征地拆遷、中心村規劃建設,要立即記錄歸檔,完善臺賬,實行動態管理,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第一,嚴格執行村務公開,每年的具體工作項目、資金流動情況進行公示,將村民關注熱點、疑難問題分季度公開,讓村民有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第二,建立民主管理與審計監督制度。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管理辦法和監督制度來推動“三資”管理工作,在“民主、公平、公開”的原則下,將財政審計制度建立并貫徹監督執行。
第三,實行鎮村招投標委托制度。“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全權辦理各村招投標工作,各村不允許私自招投標,工程建設項目投資在5萬元以上、村集體資產轉讓金3萬元以上的項目,須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后,由“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面向社會公開競價招投標。
第四,推行集體資產監管制度,采取“臺賬式”管理辦法有效管理村務,做到賬目清晰可查。
首先,縣級主管部門要按照工作的職能配齊服務工作人員。其次,人員費用要有保障,徹底轉變“三資”管理業務的職能部門肩負著“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再次,廣泛招聘有能力的人才,做到新老交替。還有縣局主管部門加大對“三資”管理服務工作人員培訓力度,一年培訓1次,提高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從而達到依法依規管理農村“三資”。
[1] 孫海平.關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2,(13):23-24.
[2] 孫輝.淺析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路[J].中國農業信息,2012,(13):96-97.
[3] 齊星.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路[J].現代經濟信息,2010,(2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