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華
(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蕪湖分公司,安徽 蕪湖 241080)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基本發展國策以來,我國農業生產、農村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農村城鎮化發展迅速,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農民生活基本上步入到小康水平。但是,就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形勢來看,我國農業發展相對于其他產業發展來說比較滯后,即傳統農業生產思維、生產方式根深蒂固,從根本上沒有多大改善。經過專家多年研究分析表明,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大部分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中還在使用傳統的生產資料,生產力水平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就出現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農民收入持續不高,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惡性循環。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了如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措施。
由于我國的農機裝備不齊全,很多農機設施不完善,特別是使用于水稻、玉米等一些農產品生產的機械化以及耕栽培機械化等,并且像棉花、甘蔗、花生以及紅薯等經濟作物的生產機械化的發展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研究,而且農業機械化裝備結構嚴重不足,配套設施也嚴重不足,所以在目前的一些農業生產基地,一些高能耗、技術差以及機械化設備比較落后的拖拉機等設備仍在使用,且能源消耗能量比較大,對環境有很大污染,而且農產量也不能得到提高,從而導致我國農業經濟水平不能提高。
在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新型的機械設備比較昂貴,而且農機的使用以及技術培訓等需要的資金也比較多,在農業機械化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國家以及政府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一些農業機械在進行購置以及使用的過程中政府的補貼資金與農民的實際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從而嚴重影響新型的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導致我國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生產發展的主要物資裝備。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其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二,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科學發展的保證。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在農業、農村中具體表現為農民收入增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以及實現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共同發展,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進一步縮小,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切實現的基礎必須是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農業機械化是節約型農業發展的基礎。節約型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勞動力的節約,農業用耕地、能源、水的節約,以及種子、化肥、農藥的綜合節約等方面。如何發展節約型農業,農業機械化是關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使用,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就會大幅度地減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準拖拉機、耕整機、節能型農機,以及滴灌、微灌、噴灌機械的使用,就會實現農業的節地、節能和節水。各種精播機械、化肥精施及秸稈還田機械、高效農作物植保機械的使用,也必將減少種子、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利用率,從而推動節約型農業發展。
由于我國很多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為主,而且許多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相對比較低,所以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購置一些新型的機械設備和所需的機械設施,因此在我國農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國家以及地區的財政部門給予大力的支持和補助,并且政府也應該不斷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力度。只有不斷購置新型的農業機械化設備,才能使我國的農業生產總值提高,才能使農民的經濟收益得到提高,從而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的出路,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的保障。我國應該重視“三農”,國家以及政府應該加大財政的投入,加強新型機械設備的研發,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國家以及政府應該采取資金補貼、政府投資以及低息貸款等政策,不斷支持鼓勵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從而使我國真正達到農業機械化,提高人們的經濟收入。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農村的建設需要,應該不斷進行新技術、新設備的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工作,并且應該以農業產業化基地為主要的依據,積極進行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業機械化的配套建設。應該根據農業的需要,大力開展新型的機械設備和機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創新,從而不斷滿足農業的需要,特別是對一些水稻、玉米以及棉花等機械化的研究和推廣使用,并不斷加強機械設備和配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從而使農業機械設備和新技術得到廣泛的使用。
[1]章正德.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思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0,(07):284-286.
[2]王勝軍.論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09,(17):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