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曉娟
(西藏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為社會輸送專業化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礎之一,職業教育是推動快速變動的社會結構不斷進步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的專業性也因此成為高校本質特性的構成部分。 專業化的科學方法的好處是具有最大限度的精密性和準確性, 盡管目前大學實行通識教育的呼聲很高, 但是很難想象沒有專業教育的高等教育其生存的意義何在。
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專業主義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具有它的局限性,即它通常并不為學生提供關于總體關系的見解。市場經濟中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亦深深影響著高等教育,大學的專業僅圍繞市場的需要而設置,學生對課程的選擇也只限于跟職業的需求相聯系。 并且,由于社會對專業訓練需求的強勁勢頭,一定程度上講,專業化教育加強了社會的離心力。
通識教育打破了分門別類的學科壁壘,其與專業教育的區別重點不在于科目上,而在教育方法和態度上。 專業教育比較著重學科領域的分化和專業知識的深化, 而通識教育則更注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和人類共同文化的追求。
通識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價值,其功能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其一,通識教育在價值引導、心智培育和知識拓展上的功能。 通識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當代問題的關心和洞察力,教會學生運用人類的知識傳統來觀察問題和理解問題。其二,推行通識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溝通和交流能力。 形象地說,通識教育像一個能量核心,其輻射出的光波能照耀到人格的方方面面,使主體發展出多種能力。 良好的通識教育, 有助于青年人批判性思維、 反思性思考和實踐能力的養成,使其能透過事物的表象揭示其下或背后發生的事情,并幫助他們找到重新定位的途徑。 其三,學生能夠通過通識教育培養一些受益終身的興趣愛好和技能。 這個層次不作為所有學生都應樹立的目標, 但是如果學生能通過通識教育得以發現個人某些興趣或技能,并堅持下去,就可謂達到了新的高度。 以上是實施通識教育的積極作用。 60年代美國通識教育發展的興衰更是從反面揭示了通識教育對大學教育階段的重要意義。
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大學通識教育與我們高等教育的歷史、西藏的基礎教育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西藏,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依然帶有強烈的應試教育特色。 目前西藏社會面臨著現代化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雙重需求, 西藏高等教育也同時面臨著擴大化與質量提高的緊急任務。 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
將通識教育引入西藏高等教育,其初衷是改變貧乏的專業化教育,而非從根本上否定專業教育的合理性。近年來大學加強通識教育的系列課程與教學改革, 重新奠定了通識教育在西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 認為應將通識教育作為發展西藏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助推器,固然令人感到鼓舞,但新形勢下其在西藏高校的推行、實施又暴露出了一些新的問題。
總的來說,第一,從通識教育發展的目標高度看,通識教育理念的構建及其制度化保障問題在西藏教育領域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 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于大學在傳承西藏優秀民族文化和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角色、 作用等問題還存在不少疑惑。 第二,從通識教育實施的現實保障來看,西藏缺乏專業的通識教育研究機構和管理機構,這必然影響到通識教育的推行力度。西藏通識教育師資力量的嚴重短缺,也是一個不小的障礙。 最重要的是,從現有已實施通識教育的西藏高校的實踐狀況來看,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還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處。
通識教育作為西藏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有自己的特殊目標和實施途徑, 但在發展理念上應該遵從教育的終極發展目標。 西藏通識教育的實施,能夠教育學生通過了解人類本身的過程,來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探索出路。 因此,推動人自由、和諧地發展才應該是通識教育目標的核心。 通識教育使學生了解知識的整體概括、所依據的原則、范疇、光明面和陰暗面等,從而產生一種內在的價值,一種自由、平等、冷靜、謙遜和聰慧的心智習慣。
我們今天所倡導的通識教育,盡管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發展出來的一個經典概念, 但其無疑是具體的社會場合與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結合的產物。 在通識教育的實施方案上,我們既要實行恰當的移植,對國際教育發展中共性的東西進行借鑒和學習,又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立足于西藏高等教育的傳統與實際,關注的必須是西藏的現實的以及未來的發展。
首先,通識教育在西藏高校的實施,核心內容應該是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對于一個民族的學問創新能力的根基性意義。 西藏傳統文化中不乏仁愛、人道和人生中美好的、溫情的、善良的人文滋養, 正對應著西藏現代大學教育缺乏基本性人文傳統基礎建設而迫切需要從根本上奠基的需求。
其次,通過實施西藏高校通識教育,使學生對自己的信仰與選擇進行更多的反思, 增強對種種假想與動機的自我覺醒與批判意識, 使學生以更加理性的態度來看待不斷加劇的競爭和變化,更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首先,應建立科學的西藏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通識教育的可持續性。 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通識教育實施的先進經驗,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使其對歷史、哲學、科學、政治、倫理、美學以及其他人類經驗和思想方法有廣泛了解。 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具備全面性和整合性,避免在西藏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篩選上出現過分專業化和知識化的傾向,應拓寬構成課程的學科范圍,精心挑選人類文化和知識領域中最基本的、具有共通性的內容,強調自然、人文及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之間的融合。 同時,要注重課程的實施層次,搭建合理的課程結構。
其次,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西藏高校通識教育公選課進行整合。 從通識教育的理念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屬于通識教育課程中的內容。 西藏高校應梳理和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用通識教育的理念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組織相關教學活動,從而使其成為通識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學生樹立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學生對各種思潮的判別和鑒賞能力,加強學生對當代人類行為的理解。
最后,優化西藏高校通識教育教學方法。 一要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教師可采用講授課、討論課、研討課、實驗課、個別輔導、獨立學習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和歷史意識,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了解。 二是建立小課堂教學模式。 西藏高校的普遍現象是大教室多、小教室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藏高等教育重單向講授、 輕思考和互動討論的弊端。 小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互動中增強創新意識和思考能力。
西藏高校應建立多渠道實施途徑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 除了課堂教學以外, 大學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和學校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以達到文化素質養成的目的。 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 對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西藏高校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舉辦各類報告會、讀書會、座談會、辯論會、知識競賽等活動,弘揚和諧校園文化主旋律,主動占領輿論宣傳陣地,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在討論通識教育的時候,在理念的統一性上,應該把它放在“整個西藏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前提下來探討其功能,這是討論西藏高等教育問題的根基和框架。 但在西藏高校的實施過程中,應依據高校具體校情采取有特色的教育實施方案。西藏高校在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實施通識教育時也應有所側重。 在西藏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選擇上,各專業可以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選擇一些自己需要的通識教育課程。
[1][美]約翰·S·布魯貝克,王承緒、鄭繼偉、張維平等譯.《高等教育哲學》[J].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1.
[2][美]弗蘭克.H.T.羅德斯,王曉陽等譯.《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6.
[3] 張德啟.《臺灣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發展及其特色》[M].《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