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桂 超,汪 波,戴志峰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IT工程師尤其是高層次IT人才的缺口問題非常突出。為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許多高校都開辦或擴大了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培養計算機技術專門人才,為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湖北經濟學院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養“兩有三實”人才,即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適應經濟社會需要、服務地方發展需求、面向經營管理一線培養有思想有能力的“實用、實踐、實干”型人才。學校開辦計算機專業教學也已有十余年的歷史,在辦學過程中發現,受生源層次、師資結構與水平、辦學模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果不結合地方院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改革創新,辦出特色、辦出品牌,培養出的IT人才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就沒有任何優勢。
我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現已辦學十余年,在培養目標、教學體系、實踐體系等方面基本上參照重點大學的模式進行,在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中集中表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以往的專業培養方案受傳統的理科研究性的教學思想的影響,都是從研究軟件技術的視角出發制定培養方案和設計課程體系的。這些課程體系不是以工程化、應用化為導向,而是偏重理論教育。按照這樣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陳舊、知識更新落后,忽視針對性和熱點技術,無法跟上發展迅速的業界軟件技術,專業理論知識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完全掌握吸收,又學不到最新的專業技術,專業成才率低。
學生實驗、實踐和實訓都是以個人為單位,缺少團隊合作精神和情商培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和技巧,難以適應現代IT企業注重團隊合作的工作氛圍。
學校與行業企業聯系不夠緊密,教師難以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最新技術發展和體驗現實的職業崗位,致使專業實踐能力明顯不足,“雙師”素質的教師在專任教師中所占比例較低。
現有的課程考核機制往往以理論考試為主,對于實踐能力要求高的課程,也是通過筆試考核,60分成了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是否能畢業的一個鐵定的指標。學習缺乏過程性評價和有效監控,業余時間多且缺少管理,給學生的錯覺是只要達到60分,只要能畢業,基本任務就完成了,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已不重要。這些問題在學生畢業設計、畢業論文階段也非常突出,但因為大四學生面臨找工作以及畢業設計指導管理等問題,畢業設計階段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相當弱化的趨勢。
我校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一定要擺脫傳統精英辦學理念的影響,回歸工程教育,堅持為地方經濟服務,培養高級應用技術人才,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做出文章,辦出特色。充分發揮我校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的優勢,加強傳統優勢學科對新興學科的滲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的通識教育,使我校學生共同具有基本的財經管理人才學養。
在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的建設過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育評估的要求,結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有關要求,緊密結合學科特點,不斷完善教學條件。重視教學基本設施的建設,新建實驗室,更新實驗設備。同時加強教學軟環境建設,在現有專業實驗教學條件的基礎上,加大案例開發力度,引進真實項目案例,建立實踐教學項目庫,搭建課程群實踐教學環境。加強校企合作,辦好“校內”“校外”實訓基地,搭建大實訓體系,形成“教學—實習—校內實訓—企業實訓”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整合課程內容,實現課程的綜合化;深化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考試改革;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多元化、方式多樣、制度科學、管理規范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我校培養有思想、有能力的實踐、實用、實干型人才(兩有三實)的特色。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面向,合理設置專業方向和模塊課程,整合課程內容,突破學科專業壁壘,實行課程的綜合化,減少課程間的交叉重復,各專業設置12~14門專業核心課程,保證學生掌握專業的核心知識體系,形成具有核心意義的專業素養;改革優化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整合、師資選拔、考核評價、教材建設等諸教學環節,探索“一課多師”,“多師同堂”等協同教學模式,實現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協同高效。
要實現培養高質量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應該以現任專業教師為基礎,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除了不拘一格引進或聘用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之外,還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勵和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師資培訓、學術交流活動,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業務水平和工程能力,不斷更新和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質。
同時,還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軟件企業實踐,了解計算機行業管理知識和新技術發展動態,積累項目開發經驗,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們將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和職業技能傳授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才能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產學合作、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共同合作培養合格的計算機專業人才。我們已經與國內外知名IT企業如軟通動力、中軟國際、眾嵌科技等建立了實習實訓合作基地,并開展了深入的人才培養合作。學校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專業教學內容,引進教學資源,改革課程模塊,使用案例化教材,開展針對性人才培養;企業共同參與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典型應用案例,選派具有項目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指導實踐項目。由企業工程師開展職業素養課,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動態,拓展專業視野,提高職業素養。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獲得工作經驗,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過度,企業從中培養適合自己的人才。
計算機專業的很多課程都需要實驗環節來加深理解,獲取經驗。因此,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實驗內容既有驗證型實驗,也有設計性實驗。驗證型實驗相對容易,設計性實驗需要的時間較長,2個學時明顯不夠,可以采取連排4個學時(上午或下午)或3個學時(晚上),有利于學生連貫地完成實驗任務。有條件的話,理論教學的教室和實驗教學的實驗室可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現在,利用無線網絡,校園內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上網。對于實踐性較強的理論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帶上筆記本電腦,在課堂上及時體驗老師講授的知識。這樣,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又可以節省實驗場地,減少實驗室工作人員。
信息管理學院近來年以IT卓越工程師培養為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讓學生進入行業、企業的生產實踐一線,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獲得了基本專業訓練,提高了綜合運用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并且通過企業工程化實踐提高了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有相當多的問題需要研究和思考,例如: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中人才素質、能力目標的主導性問題,實踐教學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項目的設計及比例問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法問題。
[1]周英,落實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8).
[2]唐培和,劉浩等,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卓越人才——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8).
[3]桂超,李紅艷,戴志峰,基于“卓越工程師”目標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2013-11.